[1] 张乐, 韩立岩. 混合所有制对中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 2016(7): 50-61.
[2] 许坤, 苏扬. 逆周期资本监管、监管压力与银行信贷研究[J]. 统计研究, 2016, 33(3): 97-105. doi:  10.3969/j.issn.1002-4565.2016.03.012
[3] 孙光林, 王雪标, 艾永芳. 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学家, 2017(12): 75-82.
[4] 刘冲, 郭峰. 官员任期、中央金融监管与地方银行信贷风险[J]. 财贸经济, 2017, 38(04): 86-100. doi:  10.3969/j.issn.1002-8102.2017.04.006
[5] 管衍锋, 徐齐利. 资本约束、货币政策与信贷风险[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 40(8): 49-62.
[6] 王蕾, 张向丽, 池国华. 内部控制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与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J]. 金融论坛, 2019, 24(11): 14-23+54.
[7] 李佳. 资产证券化能否缓解银行信用风险承担: 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 国际金融研究, 2019(6): 57-66.
[8] 于博, 吴菡虹. 银行业竞争、同业杠杆率攀升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J]. 财经研究, 2020, 46(2): 36-51.
[9] 顾海峰, 于家珺. 跨境资本流动加剧了银行信贷风险吗: 基于资本流入、流出与总量的考察[J]. 国际贸易问题, 2020(09): 144-159.
[10] 陈君. 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J]. 财会通讯, 2016(23): 91-93.
[11] 吴丹.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的影响分析[J].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6, 32(5): 56-62. doi:  10.3969/j.issn.1004-5465.2016.05.008
[12] 袁媛. 金融科技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 中国金融, 2018(9): 67-68.
[13] 王荣康. 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下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3): 318.
[14] 陆岷峰, 王婷婷. 基于数字银行背景下数字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战略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0(1): 21-26. doi:  10.3969/j.issn.1003-4625.2020.01.004
[15] 刘孟飞, 王琦. 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吗: 基于收入来源与结构的视角[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6): 96-109.
[16] 许月丽, 李帅, 刘志媛. 数字金融影响了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吗?[J]. 南开经济研究, 2020(5): 130-149.
[17] 战明华, 汤颜菲, 李帅. 数字金融发展、渠道效应差异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J]. 经济研究, 2020, 55(6): 22-38.
[18] 刘孟飞, 王琦.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机理与异质性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1, 41(8): 78-95. doi:  10.3969/j.issn.1000-596X.2021.08.005
[19] 傅顺, 裴平.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净息差: 来自中国36家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J]. 国际金融研究, 2022(2): 55−64.
[20] 裴平, 傅顺.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来自中国15家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家, 2020(12): 80-87.
[21] 张红伟, 陈小辉, 刘春梅, 等. 消费者法治意识: 促进还是约束中国FinTech创新: 来自P2P网贷的证据[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0(10): 65-82. doi:  10.3969/j.issn.1000-596X.2020.10.005
[22] 王晰, 王雪标, 白智奇. 存贷比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倒U型关系研究: 引入不良贷款率的中介效应模型[J]. 科研管理, 2020, 41(7): 230-238.
[23] 谢绚丽, 沈艳, 张皓星, 等. 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 来自中国的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18(3): 1557-158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