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以明理 学以精工”——人文学院举办教师校训研讨会


供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张毅翔    摄影、编辑:新闻中心 郭强

  10月20日上午,人文学院教师在学院会议室举行了校训研讨会。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跃华、学院院长李健教授,学院党委书记张红峻教授以及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李健院长主持,共收到论文6篇。

  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跃华介绍了校训的产生及确立的过程和诠释。

  李健院长在讨论中谈到,大学校训作为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充分反映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学校的校训建设,对于传承学校的人文精神,展现学校的教育风格,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指导bob真人app下载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的校训是校党委在广泛征求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的意见基础上,于2010年8月26日最终确定,在2010年9月4日召开的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由胡海岩校长代表学校正式宣布。“德以明理 学以精工” 这一校训既是建校70年来我校几代师生员工崇德尚行、学术报国的真实写照,又是新的历史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人文学院理应在学校的校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陈洁老师从哲学角度谈到,校训中“德以明理”是形而上学,“学以精工”是形而下;德以明理是理论,学以精工是实践,两者结合,就是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德以明理的提出很有创意,从哲学上讲,“德”和“理”是不同的哲学范畴,德是德行、道德、品德,美德,理是理性、知识、道理、逻辑。现实生活中,这两者是不同的领域,有德而无智识,会好心办坏事;明理而无德,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干坏事。而“德以明理”的提出,对德和理两方面提出统一的要求,德的方式是明理,明理的目的是道德建设。这一提法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代表性哲学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将古希腊哲学思索方向从宇宙论转向了价值论,开启了人类哲学思考的新维度。

  李赫亚老师谈到,教师应该领会“校训、校风、学风”的内蕴,把握其精髓和真谛,教师要率先垂范,将校训、校风、学风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之中,成为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教师的高尚道德、广博学识和为人处世的真诚反应出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申晓勇老师谈到,“校训、校风、学风”共同构成我校精神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教师尤其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提升自身修养,将“学高”和“身正”、知识和道义、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和教育学生。

  人文学院高度重视“校训、校风、学风”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和价值,多次组织教师队伍进行学习,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通过校训研讨,广大教师对“校训、校风、学风”有了深刻认识,一致表示通过身体力行将校园文化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审核:李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