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介绍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 -情况介绍

核酸诊疗与精准医学团队介绍

一、师资队伍

团队现有5名教师:

1.png

梁兴杰教授(博导、杰青、长江、万人领军、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

2.png

黄渊余教授(博导、青长、北京市科技新星)团队负责人

3.png

阮少波研究员(博导)

4_副本.png

杨明辉研究员(博导)

5.png

翁郁华副研究员(硕导)

二、团队/研究中心简介

核酸诊疗与精准医学团队于2016年开始建立,现有教师5人(含兼职教授1人),团队研究中心(实验室)位于bob手机在线登陆中关村校区求是楼以及老校医院。团队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核酸药物递送与疾病精准治疗、诊断、防范领域,覆盖的疾病类型包括癌症、代谢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疾病、罕见病等。具体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 生物医用材料;

2. 纳米生物技术与纳米医药;

3. 核酸药物设计筛选;

4. 核酸化学修饰与体内递送技术;

5. 核酸药物与疫苗研发;

6. 脑靶向递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7. 病原微生物的防控药物与疫苗;

8. 基因编辑技术等

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个路线:

1. 药物载体/前药合成,体外细胞水平研究、动物体内研究以及最终的临床研究(患者);

2. 分子设计筛选,先导分子优化,递送技术平台优化,以及疾病诊断、防范、治疗评价;

团队研究涉及专业广泛,包括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制药工程、化学、化学、材料、高分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

研究团队各位研究成员的研究方向具体如下:

1. 梁兴杰教授

研究领域:纳米药物与纳米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纳米技术用于创新药物的设计合成、结构优化和功能测定及其临床应用中的生物机制

研究成果:在Nature Nanotech.、PNAS、Cancer Research、Sci. Adv. 等论文300余篇,总被引27000次

2. 黄渊余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核酸生物医药研究,针对重大疾病(新冠、肿瘤、高血脂等)发展基于核酸的创新药物与疫苗

科研成果:通讯/第一在Sci Adv、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等发表论文约60篇,含IF>10论文30余篇;共发表论文约90篇;总引>4000次;撰写10余部专著章节;申请16件专利,含PCT专利3件;相关成果和技术已支持siRNA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3. 阮少波研究员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脑靶向药物递送、癌症免疫疗法、外泌体生物生成调控

科研成果:以第一或通讯在J. Extracell. Vesicles,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Adv. Sci., 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1篇,影响因子大于10论文9篇;引用次数2400多次,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因子23;授权发明专利1项。

4. 杨明辉研究员

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的核酸类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以CRISPR/Cas9介导的疾病治疗

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在AJRCCM, Nat Microbiol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影响因子>10分学术论文6篇;一作文章累计他引2200余次;2篇论文入围“ESI热点论文”;1篇论文入围2020年度中国感染病学领域高价值论文TOP100(排名第24位)

5. 翁郁华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1. 开发安全有效的核酸药物分子和递送技术平台,用于眼科疾病、癌症等的治疗。核酸类型包括小干扰核酸siRNA、反义核酸ASO、mRNA、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等;2. 诊疗一体化纳米药物的设计与作用机理研究

科研成果: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H因子18;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获得授权专利2项

三、bob真人app下载

1. 研究生培养

团队现有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研究生多人获得校级或国家级奖学金。本研究团队励志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团队已毕业的硕博研究生、已出站的博士后均有理想的深造或工作去向。团队也会有意向想出国发展的学生联系国外实验室并积极推荐。欢迎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化工、材料、药学、医学等学科背景的青年人才加入我们的团队!

2. 本科及研究生教学

主讲《生命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制药》等本科生课程;

建设并主讲《现代生物医药工程前沿》研究生课程,参与讲授《现代生物技术述评(全英文)》、《应用生物信息学》等研究生课程

3. 学生科技创新

指导1名本科生主持bob手机在线登陆“恩三”科研创新基金;指导2名本科生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4. 国际交流

研究生参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课题组有外籍博士后、研究生2名。

四、科研平台

本团队依托工信部分子医学与生物诊疗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物医药成分分离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工信部医药分子科学与制剂工程重点实验室、工信部融合医工系统与健康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平台。本团队在校内即可开展所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研究、化学合成及材料学相关实验,所涉及的大规模实验平台与设备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安捷伦液相色谱等大型仪器设备。本团队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材料合成与表征等方面建有完善的科研分析平台。此外,本团队与国家纳米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等国内顶尖研究平台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保障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

五、代表性科研成果

目前,研究团队主要围绕纳米核酸类药物的疾病治疗、脑部药物靶向递送、CRISPR/Cas9精准疾病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核酸类疫苗及抗体研发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原创性研究,以自主知识产权的脂质纳米颗粒为递送载体,建立了核酸药物靶向递送的的广泛药物应用平台。近五年在Nature Nanotech.、PNAS、Cancer Research、Sci Adv、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Nano Lett、Nat Microbiol、Adv. Funct. Mater, ACS Nano等国家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本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委托项目等共计10余项,项目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

六、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梁兴杰教授主持研发的注射用盐酸伊立替康纳米胶束,获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CFDA) 临床批件,实现临床转化;黄渊余教授参与研发的抗乙肝siRNA药物已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开展临床研究。


(撰稿人:黄渊余;数据截止到2022年7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