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最新成果» 研究简报» 第九期: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特征

第九期: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特征

作者:ceep 来源:ceep 日期:2005-06-01 访问量:

本期主题: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特征

1980-2003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碳排放强度却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同时期的发展轨迹恰好相反,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在促使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而且未来是否还能保持下降的趋势?通过哪些措施还可以使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本文将围绕上述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排放国家,而且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我国的CO2减排问题也迫在眉睫,所以如何减排中国的CO2成为国际和国内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1980-2003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碳排放强度却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同时期的发展轨迹恰好相反,以1990年的国际购买力计算,我国1980-2000年人均GDP1067-3425国际美元,大致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870年至第一次大战期间(如图1所示),那么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趋势能否保持成为CO2减排的焦点问题。鉴于此,我们利用Adaptive Weighting DivisiaAWDIndex方法首次定量地分析了中国初级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物质生产部门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原因。

1各国碳排放强度的对比

注:CO2排放数据来源于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CDIAC

1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

2中国1980-2002年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

由图2可以看出:1980-2003年我国初级能源利用以及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都呈下降趋势,而且初级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小,尤其是1992年和1996年变化较为明显,1980年初级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的差值为173.36吨碳/百万美元,1992年为98.51吨碳/百万美元,1996年为81.31吨碳/百万美元,2002年为54.10吨碳/百万美元(均为2000年国际美元)。这说明在初级能源向终端能源转化过程中,我国初级能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造成的能源损失不断减少,从而说明能源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有助于碳排放强度的进一步降低。

3中国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

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终端能源利用过程中,三大产业的碳排放强度都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较快一些,而第一和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较为平缓,而且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非常接近。很明显,第一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0-1991年、1991-1996年、1997-2002年。1980-1991年第一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52.08%1992-1996年下降了27.24%1996-2002年下降了5.74%。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没有较大的变化,仅1985年下降较快,这是由于1985年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煤炭的消费量突然下降造成的。从图3我们还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一、第三产业碳排放强度的差值在不断减小,主要是随着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而变化的,1980年的差值大约为374吨碳/百万美元,1991年的差值大约为340吨碳/百万美元,1996年的差值大约为215吨碳/百万美元,20012002年的差值大约都是110吨碳/百万美元。由此说明我国物质生产部门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是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

2碳排放强度的整体分析

1)初级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分析

由图4,我们发现1980-2003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能源强度变化引起的,能源结构调整在1980-1998年间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了抑制的作用,1999-2003年才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到了推动作用,是因为1998-2003年煤炭在初级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的比例低于1980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很小,是因为1980-2003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1980年煤炭占全年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75.21%,石油占21.56%,天然气占3.23%2003年煤炭占72.46%,石油占24.51%,天然气占3.02%

因此,未来初级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下降还有潜力,需要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消费比例来实现,如果仅强调降低能源强度而不调整初级能源消费结构的话,初级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就有可能部分地抵消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强度下降所起的作用。

4中国1980-2003年碳排放强度的分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