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年度评选> 2012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事件

年度评选

2012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事件

2018-06-04 来源: 浏览量(

一、培养机制改革是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

2012年教育部出台和酝酿了一系列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主题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和方案,指导和规范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改革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深入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界的共识。

(一)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引导

1.《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的明确提出

《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一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修订推免工作管理办法。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和导师自主权,完善博士生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中期分流名额补偿机制”探索博士生招生计划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办法。”二是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组织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调整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布局,组织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bob真人app下载项目。”三是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全面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成为2012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再次强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健全导师遴选、考核等制度,给予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在录取、资助等方面更多自主权”;“专业学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建立健全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鼓励跨学科合作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支持在行业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健全研究生考核、申诉、转学等机制,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位评定等各环节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以培养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

3.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座谈会的集思广益

2012年6月12日,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座谈会在济南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杜占元指出,要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省级学位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把握科学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狠抓改革任务的落实座谈会交流学习了各地区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的思路和成功经验,分组讨论了《关于深化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收集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之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部分省份和高等学校进行了多次调研和座谈,收集真实情况,了解具体问题,听取意见建议。一系列座谈会的召开,进一步推动政府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提高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增强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培养机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创造力,增强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4.网络在线交流的宣传发动

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郭新立2012年4月20日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郭新立司长强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革,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前提和保证,介绍了正在制订和不断完善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总体框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设计理念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需求导向;二是特色多样;三是高端引领。重点改革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结构调整、模式改革、创新制度、支持保障。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系到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研究生培养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加强战略谋划,推进培养机制改革,优化培养过程,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幅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和支撑服务能力。

(二)培养单位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培养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国家政策层面的改革调整,又涉及到培养单位层面的创新实践。2012年,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研究生培养单位继续推动本单位内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1.北京大学关于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建议

北京大学2012年6月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作主题发言时,提出我国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学术诚信(规范)建设,加强对培养过程和学位授予质量的监控,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步伐,创新研究生教育的体制机制。一是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明确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战略层次定位上。二是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行政部门管理重点转向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经费的保障和质量的监督,实行分类管理、分层管理。三是加强导师职责监督和引导,建立学术同行的竞争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术声誉的约束机制。健全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bob真人app下载质量标准体系,重视对人才竞争力的全方位培养。四是改革研究生教育机制,推进培养模式创新,充分创造有利于研究生发展的成才环境,逐步实现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的本土培养,增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五是构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使学术道德规范真正成为研究生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意识。六是探索制度创新,完善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进一步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大国内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立足自身特色和整体优势,探索国际化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

2.清华大学稳步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清华大学认为研究生培养运行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生招生、研究生经济资助、研究生培养定位等一系列重要内容,要统筹考虑、逐步改革。提出要通过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明确学校、院系、导师和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职责,统筹并合理配置资源;完善导师负责制,增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健全研究生培养资助体系,增强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口选定为: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重要助手,研究生是通过研究来学习和培养的;通过改革机制,促使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研究紧密结合,从而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中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改革的核心是完善导师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奖助学金申请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密切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增强研究生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让最好的导师以最大的精力来带具有优秀潜质的研究生的思想。改革的基本点是确保给每个研究生的投入,包括导师的精力投入、充足的培养经费、给学生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有创新潜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本着“转变观念、理顺关系、规范流程、分步到位”的工作方针,先入轨、后加速。研究生资助机制改革,博士生导师遴选机制改革,研究生规模、质量与名额分配机制及名额调控机制改革等各项改革政策措施已经陆续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培养机制改革调控措施顺利,实施培养机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按照“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办学方针和“科教结合、机制创新”的培养理念,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第一,基本思路是:以科教结合为切入点,以提升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实施分类培养为抓手,以本硕博、硕博长周期培养模式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以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为保障,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第二,推进“科教结合、机制创新”。坚持“所系结合”,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多层次的创新平台体系,推进“科教结合”;建立激励机制,赋予导师在博士生招生、培养计划制订、助研岗位设置等方面实质性权力,引导导师主动地参与个性化培养计划制订的轨道上;完善各类资助体系,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位质量标准体系,着力提高博士生创造性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国际化能力,更好地形成导师与学科自己的精品意识。第三,构建创新的研究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研究生教育中各个责任主体的积极性;搭建支撑服务平台,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服务”。第四,从调动导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积极性出发,在招生改革、结构调整、研究生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学位标准制定、科教结合、所系结合、管理体系改革等方面全面地培育适合学校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

4.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举措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教育研究与质量管理等方面对研究生教育实行一系列新举措,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一是改革原有的博士生招生方式,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实施博士生招生计划弹性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在科研成果、bob真人app下载等方面工作优秀的导师,可以额外增加1个招生名额。二是实行新修订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增加了第一学年综合考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必修环节。建立适当的博士生分流和淘汰机制,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三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博士生导师bob真人app下载质量档案,对在培养博士生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导师,在招生指标、培养基金类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奖励,对在培养博士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导师,将减少招生指标,甚至停止招生。四是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生在硕士生中的比例。五是提高硕士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建立适当的末位延期和淘汰机制改革硕士生奖学金评价制度,提高学位论文工作所占奖学金的评价份额。

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积极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积极推进所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地学类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工作。一是围绕总体目标,分类实施改革。以地学类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为改革试点内容,探索符合其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和办学管理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以该类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二是依托行业优势,定向培养人才。出台了“西部高水平bob真人app下载计划”,以定向培养方式向西部地区地矿行业输送高水平人才。学校与中石油阿姆河公司签署《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油气地质、俄语复合人才,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三是学校发挥地球科学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与中国科学院9家科研院成立了“C2科教战略联盟”,并签订了《C2科教战略联盟协议》,旨在促进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以期建立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三)切实激发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期。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由规模扩展进入到质量提升的转型阶段。在这一转型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全面提升要以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改革为基础,培养机制改革成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和质量提升的突破口。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层面,都已经提了很多年,也围绕这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实践。2012年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改革创新所引起的社会反响无疑是最大的,也是最深远的。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期,已经触到深水区。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的战略谋划初显成效。2012年教育部出台和酝酿一系列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主题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和方案,指导和规范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围绕培养机制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而组织的一系列座谈会,既是一个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过程,又是一个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过程。以培养机制改革为切入点、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一揽子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方案受到了研究生培养单位、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相关精神正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

三是培养单位的自主创新实践愈加重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既涉及宏观层面,又涉及微观层面,最终要落实到培养单位、指导教师、研究生和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作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机制改革要以培养单位的积极参与、大胆创新为根本前提。国家要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政策。省级政府有必要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本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但这些宏观政策和实施意见的真正落实和取得实效要以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自主创新为前提。因此,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基本前提,是进一步扩大和落实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办学自主权。

二、研究生教育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彰显“质量文化”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3年1月29日发布了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内外的高度重视和较大反响。2月5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考察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时,强调学科评估工作对促进高校学科发展提升bob真人app下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高度重视评估结果,聚精会神抓学科建设,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满足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2012年学科评估的基本情况

第三轮学科评估体现了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协同创新的思路,按照科学客观、严谨规范、公开透明的原则,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导向,强调质量,淡化规模,树立学科评价的正确导向,数量的影响因素渐渐淡化,质量的重要性日趋明显

本次评估得到有关高校及科研机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自愿申请参评,学科参评率比第二次增长79%。全国高校中,国家重点学科的参评率为93%,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80%。本次评估除两所211工程高校外,其他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都申请参加了评估。本轮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中进行(不含军事学门类)95个一级学科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一的学科数量分列全国第一、二、三名,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数量分别达到16个、14个、9个,约占总量的四成。评估结果表明,近年来国家重点建设投入和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评估结果在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高校73%,211高校84%国家新学科目录调整对促进学科特色发展初见成效,适应需求性增强评估结果体现出学科发展的状态和规律,与前两次评估比较,传统学科评估结果相对稳定,新兴学科有一定波动,而一些学科内涵界定比较宽泛的学科评估结果变化相对较大

学科评估的目的是三个服务,一是服务大局,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的精神,服务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协同创新的大局;二是服务高校,通过对学科建设成效和质量的评价,帮助高校了解学科现状、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三是服务社会,提供客观的学科水平信息,为学生选报学校、学科和社会人才流动提供参考

(二)倡导“学科评价质量文化”

本次学科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bob真人app下载质量”和“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倡导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在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树立学科评价的正确导向本次评估全面改革排名性评估的一般做法,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同时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克服单纯追求规模的倾向,在“比总量”和“比人均”之间找到“比质量”这个平衡点。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改革,有利于引导学校更好地将工作重心放在充实学科内涵、提高学科水平上,同时也更有利于高校突出特色,形成多元化学科形态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是创新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开创学生质量评价的新视角,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新增学生派出留学、交流指标,鼓励对学生培养的投入;首次引入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指标,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全面提高。bob真人app下载质量作为本次学科评估的四个一级指标之一,而且这个一级指标的重心放到学生身上。学生质量的终审评价,应该交由社会进行,因此,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很有必要

三是创新学术论文评价模式,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此次学科评估要求参评学科从最近5年的SCI论文中,选择30篇代表作,统计分析他引次数和影响因子等情况综合考虑在国内期刊发表的代表作质量、“ESI高被引论文数”、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等,相较以前以“SCI论文数”单一指标评价学术论文的做法,这一评价方法有明显的进步,更加注重论文的质量和同行的认可度

四是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模式,形成了“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本次学科评估重视评价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淡化科研经费,强调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专利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成果形式(专利)、质量与内涵(转化和应用)、影响力和意义(社会综合评价)有效结合的评估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评估的准确性、客观性,同时也将发挥极大的导向作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特别强调将学科同行、行业人士和企业人士有机结合和相互呼应,有助于全面、准确和客观地反映出参评学科研究成果的真实内涵和价值

五是分类设置指标体系,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分类指导注意到学科的多样性,不再用一套标准评估所有的学科,而是分门类、分学科设置指标体系,对特色一级学科设置特色指标,克服评估趋同导向。比如对艺术类、建筑类、体育、工商管理等学科,设置“艺术创作水平”、“建筑设计水平”、“学生体育比赛获奖”、“优秀案例”等特色指标,鼓励不同学科办出特色。分类特色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展示了高校的整体优势、建设成效、学科特色与发展状态,将对学科建设和科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先后进行了三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三次学科评估是三次大踏步的前进,尤其是第三次学科评估增加了质量评估与质量文化的色彩,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其一,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本次学科评估的重要性。虽然评估的标准和方式还有改进空间,但都普遍认为学科评估很重要,对本次学科评估给予了肯定,纷纷反映学科评估在各种考核里是相对科学的一种这次评估做了很多改进,科学性提高了不少。学科评估是以学科为对象,比起以大学为对象笼统的高校排名,更具可比性。这样的评估,对于排名靠前的学校,可以促进其在已有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对于排名靠后的学校,不啻为敲了一次警钟。此次评估是对社会上所谓专业排名的“重大矫正”,社会上很多评估、排名掌握数据不完整,带有更多市场化的目的,此次评估采取自愿参加、不交费用的方式,更具公信力,为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注入正能量

其二,学科评估框架的创新性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本次评估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进行了五个大的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学科评估的科学性。比如首次运用了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引入“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比如不仅引入了全国“优博”,更看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引导各个学科、各个学校更加注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全面提高;比如首次将“优秀毕业生”纳入指标体系,等等。评估从过去的“背对背”转变为现在的“面对面”,改善了评估机构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模式。所提供学科分析报告是学科评估的一个突破,高等学校根据学科分析报告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全面系统了解各学科自己和兄弟院校的现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科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指明方向,从而有的放矢地推动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

其三,“学科评价质量文化”的理念获得广泛的认同。强调学科质量成为此次学科评估的特色之一对学科质量的特别强调,这体现在评估指标选择与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方面面。整体评估工作清晰透视出的“质量意识”,势必会深刻影响高校学科建设的理念和思路,引导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步入质量优先、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本次学科评估391个培养单位的4235个学科进行全方位的“质量”体检不论是学生评价、论文评价还是科研成果评价上,都仅仅围绕质量、成效和特色,从理念上倡导了一种学科建设健康理性的发展方向,营造了一种注重学科质量文化建设的氛围,强化了高校学科建设应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学科建设与管理走向更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方向

任何评估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都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本次学科评估虽然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但仍有其不足。比如就有学者指出,评估仍然难以科学地将“育人”这个大学根本任务的状况进行量化评价,而且仍然有可能导致追名次之“躁”气总体来看,本次学科评估体现了整体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基本做到了全面评价、客观公正、准确导向

(四)走出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后,师生们纷纷在校园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个非行政性学科评估居然引来这么多关注,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一是如何准确把握学科评估的目的。对于学科评估而言,名次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名次更重要的是评估所揭示出来的学科内涵和学科质量。学科评估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高校的学科实力乃至办学水平,因此,既要肯定学科评估的价值和意义,但又不能过于看重评估名次。要通过学科评估,深度分析学校学科情况,清楚每个学科在国内同类院校的位置,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优势和不足。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要重点关注的是评估所揭示出来的学科内涵和学科质量

二是如何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本次学科评估结果显示,不少“985”工程大学长期追求学科“大而全”,结果凸显不出绝对学科优势,陷入“看上去很厉害,其实没一门过硬看家学科”的窘境高等学校尤其是一流大学要在保证必要“学科生态”的前提下,推动“学科优质率”的提升。大学学科优质率就是一所大学的优质学科(高水平学科)数量与学校学科总量的比率,一所大学的学科优质率越高,证明学校学科整体水平越强特色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形成特色、突出特色和发扬特色是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获得领先优势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传统优势学科要继续保持相对优势,一方面要努力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拓展学科内涵,以国际一流学科作为自身发展的参照系;另一方面要努力建设并维持良好的学术生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保持优势学科内在的发展活力学科结构与布局优化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有限的资源适度集中,形成局部优势和竞争优势。如何利用评估结果,推进学科建设资源配置与优化,是值得各个培养单位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是如何实现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学科内涵式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拓展,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因此,不仅要从外部评估比较出最好的高校指标状态,更要以外部保障促成培养单位自身找出最合适的指标发展路径。高等学校要尽可能形成特色发展之路,搞清学科与学校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学科而不至千科一面,唯学科又不至陷入牛角尖,跨学科但不至流失成一盘散沙,做到风生而水起,有声又有色要特别注意的是,各种排行榜承载的功能并不在于主观愿望,即其想达到的目的,而更在于客观效果,即其对培养对象各种行为的影响,既包括正确的引导,也包括无意的误导。因此,社会效果和责任是排行榜作者应有的文化自觉。同时,高等学校自身也要增强战略定力、不为一时一种之名次所左右,也是大学应有的自觉。与其瞄准排名,不如瞄准问题,那样才真能向“一流”迫近,否则恐怕要渐行渐远

本次学科评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自主开展的,不是政府的行政性、审批性评估,但是此次学科评估工作清晰透视出的“质量意识”,切合了教育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十条”、“2011协同创新计划”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等有关精神,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在各方普遍关注的学生评价、论文评价、科研评价、特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倡导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势必会深刻影响高校学科建设的理念和思路,引导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步入质量优先、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三、研究生学位的含金量引发关注

香港《信报》发表了香港资深媒体人阮纪宏题“研究生学位贬值但不能不读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到,是什么都升值,唯独学位在贬值。虽然每年研究生毕业都面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和工资水准的一个困境,但是既然是大势所趋,有能力的学生只能对贬值的学位继续是趋之若鹜。文章说,其实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贬值的现象也不是中国独有,全球都是一样

(一)就业难愈演愈烈与读研热持续走高

1.就业难愈演愈烈

2012年7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晚高峰》报道: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显示,2005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自此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这条颇为吸引眼球的消息随后广泛传播,全国各地的报纸和网络开始转载,标题也变成《硕士就业率连续3年低于本科生》。随即,诸如“研究生就业不如本科生,本科生就业不如专科生”、“研究生就业率降低,本科生望而却步,不敢报考”等相关报道和评论纷至沓来。与此同时,有关研究生个体就业典型负面事件的报道也屡见不鲜,10月11日,一段“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愤而服毒”的视频被众多网站论坛转载,将研究生就业难的话题推向高潮。关于研究生扩招和就业的话题在反思教育的大背景下可谓不绝于耳尤其是诸如“研究生种地”等极端个案和小概率事件,加深了社会对于研究生教育发展及其质量的负面印象

2.读研热持续走高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的《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达584416人,其中硕士生517200人。与2003年的26万多人相比,10年间翻了一番。与此同时,报考研究生的数量也在迅猛增加。2012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为165.6万人,比2011年又增长6.9%(14万人),创历史新高,见表1。

1 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变化表(1994—2013年)

年份

报名人数(万)

报名人数

增长率

录取人数(万)

录取人数

增长率

考录比例

1994

11.4

/

4.2

/

2.7:1

1995

15.5

38.4%

4.0

-4.76%

3.6:1

1996

20.4

31.8%

4.7

17.50%

4.4:1

1997

24.2

18.6%

5.1

8.51%

4.7:1

1998

27.4

13.2%

5.8

13.73%

4.7:1

1999

31.9

16.4%

7.2

24.14%

4.9:1

2000

39.2

22.9%

10.3

43.06%

4.6:1

2001

46

17.3%

13.3

29.13%

4.2:1

2002

62.4

35.7%

16.4

23.31%

3.2:1

2003

79.7

27.7%

22

34.15%

2.9:1

2004

94.5

18.5%

27.3

24.09%

2.9:1

2005

117.2

24%

31

13.55%

3.6:1

2006

127.12

8.4%

34.2

10.32%

3.2:1

2007

128.2

0.8%

36.1

5.56%

3.5:1

2008

120

-6.8%

38.6

6.93%

3.0:1

2009

124.6

3.8%

44.9

16.32%

2.9:1

2010

140.6

12.8%

47.4

5.57%

2.8:1

2011

151.1

7.9%

49.5

4.43%

3:1

2012

165.6

9.6%

51.7

4.44%

3.2:1

数据来源:http://kaoyan.eol.cn/kaoyan_news_3989/20090111/t20090111_354041.shtml

读研热的持续高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研究生读研动机不单纯的问题,反而掩盖了真正有志于学术职业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少的现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而导致大量硕士研究生试图通过读研来“曲线就业”的想法遭遇求职不如本科生实际、学历不如博士生高的“两头挤压”。

(二)就业岗位低技术化与“学历查三代”

1.就业岗位低技术化

学位和职业资格制度意味着如果将来想从事某种职业,首先必须接受特定的教育训练,也即学位具有构造个人升学和就业轨迹的功能。但是,研究生学位的“含金量”在下降,其对于职业岗位的预示功能在减弱,研究生学位、研究生的形象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生从事城管、环卫工人等低学历水平职业屡见报道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现实。

——2012年2月28日,多家媒体报道了江苏省常州市城管一线执法部门一共有12名硕士研究员,而且这些硕士城管中有的从事沿街巡查工作。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仅一天的时间,在腾讯微博上的相关话题就超过657万条。

——2012年4月9日到11日,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20名垃圾分类专职人员,虽然最后只招聘5名工作人员,但报名人数高达1386名,并且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前来应聘。

——2012年10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编制环卫系统员工,包括清扫员、汽车维修员、汽车驾驶员等457个岗位,在最终报名中,有7186人通过资格审核,其中有29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最终有7名硕士生通过考试应聘成功。

这类事件引发了是人才浪费还是体制诱惑热议。媒体围绕“江苏常州12名硕士当城管”进行了大量报道,发表了很多评论,见表2。

2 媒体对“江苏常州12名硕士当城管”的报道

日期

标题

刊发媒体

被转载量(次)

2月28日

江苏常州12名硕士当城管 网友称浪费

《现代快报》

480

2月28日

江苏常州市12名硕士当城管 网友称浪费人才

人民网

85

2月29日

我们会越来越适应“硕士当城管”

《齐鲁晚报》

44

3月2日

“硕士城管”让择业更理性

《人民日报》

32

3月5日

硕士城管:是“仕”不是“硕”

《中国青年报》

26

3月10日

代表委员与网民聚焦城管执法的悄然“变脸”

新华网

25

2月29日

“硕士城管”无关资源错置

《华西都市报》

14

3月2日

王乐丰:警惕“硕士当城管”之后的不公平隐患

荆楚网

14

3月7日

浙大、南开、哈工大校长聚焦“硕士当城管”

新华网

10

2月29日

“硕士当城管”屈才了吗

《重庆时报》

6

一项由腾讯微博发起的网民调查显示,33.23%的参与网友认为硕士学位已经非常普遍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浪费不浪费,硕士生自己最有发言权。研究生认为自己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发挥作用和价值,本身就是对自己能力的衡量和学历的尊重,是一种就业观念成熟的表现。28.96%的网友相信硕士当城管可以提升素质,城管工作需要了解法律、技术等方面知识,越来越需要高素质人才。19.51%的受访者却坚持硕士可能会被城管人员工作习气同化。如果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中大多数人一定不去。硕士当城管就能当好?显然不一定,他们并不一定受到过专门的教育。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培养不出高端的学术人才,也培养不出专门的实用人才。总体而言,网民普遍对研究生从事低技术岗位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对人才的浪费。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高学历人群都为了一个小小的机构编制而拴在清洁员工岗位上,去干与自己所学专业豪不搭界的事情,至少是一种职业的错位,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会。而其根源则是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高端人才用武之地的稀缺。当然,诸种批评并不是要反对研究生到这类岗位就业,而是要反思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模式。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研究生毕业后是否到这些岗位去就业,而是毕业研究生是否做好了到这些岗位就业的准备,是否具有胜任这些岗位的技能素质,是否能够在这些岗位做出更好的成绩。

2.“学历查三代”

当研究生毕业后以博士或者硕士身份求职时,用人单位不仅要看其从哪个培养单位获得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而且还要看其硕士、本科是从哪个学校毕业的。这种“学历查三代”的做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成为一个网络热词,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许多看法。反对者认为,“学历查三代”的做法不仅可能让人才“漏网”,而且还是一种就业歧视行为。“查三代”,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看淡高学历,不唯硕博是举,企图蒸发掉学历中的水分,可本质上却仍然是“唯学历”倾向的一种表现,只不过将“唯”的重点由“高学历”变成了学历中所谓的“含金量”而已。这种做法将加剧学历崇拜,恶化学历歧视。理解者认为,一边是供过于求的人才,一边是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在这个背景下,用人单位挑剔点儿甚至带有一些偏好,不过是价值规律的基本体现。只要没有悖逆公序良俗,没有在“乙肝”或者“星座”上做文章,那么,用人单位喜欢用什么专业的人才、乐于接受哪个高校的毕业生,他人恐怕不大好指责。而且,“学历查三代”的背后,是教育质量呈现“倒金字塔”结构的某种诡异,诸如“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之说更是时有耳闻。无论这种做法或者习惯思维是否恰当,它实际上反映了研究生学位已经失去了学术、能力标示的功能,人们难以从一个学位证书来预测、评价证书拥有者的真正能力。

“学历查三代”社会对中国当下研究生教育投出的不信任票。其一,硕博研究生不停地扩招导致规模过大求职者投来的简历动辄顶着名校的硕士帽博士帽,招聘者一时难辨帽子的含金量,才要去查学士帽的成色,以增加一份胜算;其二,硕博招录良莠不齐,招录过程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多,反倒不如高考可信、公平;其三,和相对还算扎实一点的本科教育相比,硕博教育质量令人不敢恭维。那些屡见报端的有关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使得用人单位认为,高考选拔的功能可能比硕博教育更靠谱,至少那些在高考中能考上211985院校的学生,底子不会太差这种不信任将直接危及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供给与需求机制

考研大军的迅速扩张和硕士生通货膨胀都是双双走高。考研人数居高不下,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研究生吗?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研,也并不是读研就真的能够改变命运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以上学历蚁族”正成为一种带有趋势性的现象日趋严峻。“硕蚁”普遍感慨,知识改变命运“压力山大”靠知识改变命运真的很难。这种想法在“硕蚁”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其背后反映出来的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关注。否则,读书无用就会真的成为现实。曾几何时,“知识就是力量”鼓舞了多少寒门学子发奋读书,即便在包分配的教育体制已被打破的今天,“高学历”仍然是寒门学子改变现状的人生梦想。但是,上学不等于就业,“高学历”不代表有能力,这是人们不得不直面的社会现实。

一是我国当前研究生学位贬值的特殊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的贬值或者说研究生就业难从个体现象,经过“劣币驱逐良币”的推波助澜,正在演变成集体贬值,拿到手的通常只是一张“贬值的文凭”,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公信力受到质疑。研究生学位贬值是一个世界性普遍现象,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学位的贬值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我国研究生学位的贬值的表现有所不同,不仅体现在研究生就业难这一方面,而且体现在研究生素质能力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这一方面,后者更为严重。研究生盲目扩招带来教育质量的下滑,使得高学历并未带来能力提升。总之,将当前的研究生学位急剧贬值,一味地归咎于社会就业岗位的减少是不对的,一味地归咎于研究生素质能力不尽人意也是不对的。我国研究生学位贬值问题的解决,既要从提高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性、更好地促进研究生就业这一维度着手;又要从改革培养机制、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维度着手。

二是研究生就业岗位性质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早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都基本上定位为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的后备人才。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虽然各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社会普通大众、研究生培养单位、指导教师和研究生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后备人才的这样一种先验性看法。这种先验性看法以及相应的一些习惯性做法,是容易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诱因。研究生培养定位的调整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必须深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而且要通过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正确认识,不要轻易将研究生就业岗位的变迁与研究生学位贬值、研究生质量纠缠在一起。实际上,就业难题并非朝夕之内可以解决的,在目前中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趋势下,研究生就业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还需从调整就业期望、培养就业技能等多方面解决。未来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来改善研究生就业状态,一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用人单位工作岗位技术含量的提升;三是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匹配。

三是保持研究生教育对于一部分有志于学术的人才的吸引力尤为重要。一直以来研究生教育都属于精英教育,但高校扩招使其逐渐演变成了大众化教育。如果大学生是抱着规避就业压力的目的去考研,而不是出于学术追求或志趣爱好,这很可能使研究生教育步入歧途。不能一味地指责考生们的动机功利需要反思的是社会不无偏颇的用人观念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那么多学子很不情愿但又不得不考研,无疑与现今人才选拔途径和标准的单一化密不可分。有能力没学历,会被职位拒之门外连表现的机会都没有。对此,一方面要破除传统的用人观念,“学历迷失”中清醒过来;另一方面,尚未毕业的研究生和准备报考研究生的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规划好职业发展生涯,为自己的未来做好更加周密的准备,不能匆忙、盲目地决定攻读或者放弃攻读研究生社会的需求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研究生教育的品质,研究生教育的一些负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因此,要改革现行的招生体制和培养机制,推进分类招生、分类培养,形成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渠道,既培养大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应用型人才,也培养一批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科技精英人才。

四、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受到重视

(一)“批量”与“放养”

指导教师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其学术水平、指导能力、敬业精神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质量,所以,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是保证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前提。随着研究生教育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198356人扩张到2010年的1538416人,指导教师队伍也相应从74560人增加到260495人,指导教师队伍在12年间增长了249.34%。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指导教师人均指导研究生全国平均数从1998年的2.66人增加到2010年的5.91人,增加了一倍多。而具体到个别学校、个别专业、个别导师,实际指导研究生数更是令人惊讶。

3 研究生指导教师规模与研究生在校生规模

年份

博士

在校生

硕士

在校生

博士

导师数

硕士

导师数

博士、硕士导师数

指导教师合计

人均指导

研究生数

1998

45246

153110

5098

60922

8540

74560

2.66

1999

54038

178525

5611

65157

10045

80813

2.88

2000

67293

233144

5982

70336

12507

88825

3.38

2001

85885

306479

7052

79104

14941

101097

3.88

2002

108737

392136

9395

89765

16302

115462

4.34

2003

136687

514115

10620

99727

18305

128652

5.06

2004

165610

654286

11065

115774

23959

150798

5.44

2005

191317

787293

11906

124416

26421

162743

6.01

2006

208038

896615

12293

144991

31551

188835

5.85

2007

222508

972539

12809

158045

35180

206034

5.80

2008

236617

1046429

13376

171796

38772

223944

5.73

2009

246319

1158623

14136

185134

40587

239857

5.86

2010

258950

1279466

16204

201174

43087

260465

5.91

与研究生指导教师数量相对较少这一“量”的问题相比,指导教师学术水平、职业道德、指导能力等“质”的问题更加突出,更为根本。导师或是缺乏研究指导方面的能力,或是重在“用”研究生而很少花心思“培养”研究生,诸如此类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高层次的bob真人app下载过程,但是,相当一部分导师和研究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本质内涵和内在要求,大部分人的心态是喜欢“种水稻”而不是“养奶牛”一些研究生用“种水稻”靠天吃饭而不是“养奶牛”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方式对待学习和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某一问题深入、细致、持久地做大量研究工作的毅力,浅尝辄止现象比较严重。导师则因为带的研究生实在过多而无力指导每个研究生以致学生呈“放养”状态。这种作坊般的培养方式,自然只会造成低能的高学历者,最终被热衷于人口红利的利益社会所冷落,演变成就业上的不如人意

(二)“牵手”与“放手”

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程代展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萧杨(化名)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程代展在博客上写下3000多字的长信《昨夜无眠》,表达惋惜与困惑,称“他的选择让我很惊讶,我彻夜失眠也没想明白。他是我遇到过的最有天赋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他会从事高端的科研”。学生回应称“其实很简单,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没兴趣还算个比较中性的词的话,我其实可以说我已经厌恶科研了”;“做科研太累,当我决定退出科研的时候,心里是久违的无比的轻松”;“我肯定不是科研界需要的人才,对科研没有兴趣的人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我希望自己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昨夜无眠》引发网友的热议,从11月13日到11月30日,科学网上网民对这篇博客的留言就达到了800条。

科研是一个神圣的、创造性的行业,理应得到更好的保障“科研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也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对于正在或者准备攻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有志之士而言,其对于科研的真正兴趣的形成、强化和保持除了其个人爱好以外,更是受到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除了科研人员待遇的普遍低下的原因以外,当前高校的科研体制与评价机制并不利于学术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国内的科研网络充斥的往往是有多少核心期刊论文,影响因子如何获得多少荣誉等等。研究生“厌恶”而必须“逃离”的所谓“科研”,其实是导师给自己设计好的这种“中国式的学术生涯”。当前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走的都是“项目养人”的路子,学生必须多快好省地干活,bob真人app下载这一根本宗旨被忽略了。

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比,我国研究生指导教师对于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的习惯做法是“牵着做”,而很少“放手”。牵着做,是学生按照导师要求做,表现好的是认真做,做出成果;表现不好的是敷衍塞责,毫无收获。放手做,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研究领域,自主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学生还没有入门之前,导师有责任把学生领上路,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科研。但是一旦学生已经上路,老师就不能完全用自己的兴趣去代替学生自己的兴趣,而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很多时候导师只是把学生当成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学生理所应当被自己代表,却忘了学生是来学习知识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导师应该是“轻轻地推”而不是“大力地拉”学习者两者之别在于何人在主宰方向和目的

正如《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的编者按所言,我们看到了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生们的真实困惑,但不是说要让年轻的有天分的同学就此止步,而是希望以此引起教育科研部门的重视,给摸索前行之路的年轻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更多的保障,唤起更多的人能鼓励、支撑他们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帮助更多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能安心坚守。一些研究生都觉得自己的研究生活没有意义,很多研究生表示读研的目的也就是想在就业时能够略胜一筹,而对自己所研究内容表示关心的学生更少。长此以往,其后果只能是我国学术后背力量的日渐式微。

博士生放弃科研做中学老师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单位、指导教师、研究生都应当结合这个事件进行反思,认真思考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培养体系、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认真思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快速扩大后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大连理工大学构建科学、多维、长效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大连理工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科学、多维、长效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一是生源质量保障,依托学科专业举办优秀大学生学术夏令营,吸引优秀生源。硕士生招生中设立“交叉学科创新bob真人app下载计划”项目,博士生招生试行申请考核制度。二是学科科研保障,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和科研平台、汇聚高水平的团队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体制机制保障,建立了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能够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四是导师队伍保障,注重提高导师队伍在研究生培养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经费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五是环境氛围保障。高度重视学术氛围建设,以研究生学术科技节、名家讲坛等多种学术平台为载体,组织高水平论坛和学术报告。加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力度和扶持力度,以优秀博士论文单项奖学金、特别奖学金、研究生学术之星等形式建立立体化的优秀学术成果培育体系。同时加大对学术不端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减少学术浮躁之风,让研究生沉下心来做研究。

2.武汉大学实施六大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

武汉大学2012年制定实施《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不断推进以提升bob真人app下载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一是科学谋划顶层设计,为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连续在全国率先出台多项研究生培养政策,着力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长效机制。二是全面推进高质量课程建设、导师队伍建设、质量管理强化等六大工程,通过设立高层次应用型创新bob真人app下载试验区,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博士研究生跨学科拔尖创新bob真人app下载试验区,将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融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对进入试验区的博士生实行“大师+团队”的集体指导。三是广搭学术科技平台,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广阔舞台。校院两级学术科技平台的构建,对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四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先后选派优秀研究生到基地挂职,让研究生在服务社会中创新成才。五是健全各类奖助措施,发挥评先奖优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2012年,率先推出“研究生学术创新奖”,每年拿出2000万元,对科研能力突出、科研成果出众的研究生予以重奖,奖励额度最高每人5万元,每年约有2000名研究生获此奖项。

3.华中农业大学构建综合化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华中农业大学以提高质量为根本,围绕以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激活导师和研究生两个主体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学校博士生教育“一个核心、两个主体、三个结合、四重一体化”的质量保证体系。一是以学科为主导,构建以学科为主导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根本的多元化bob真人app下载模式。大胆探索“长学制”贯通式bob真人app下载模式,推行硕博连读、提前攻博、本硕博连读。二是以导师(团队)为主导,改革博士生招生机制。构建了“导师基数+‘四重’”的指标分配机制,即在满足具备招生资格导师的基本招生需求后,博士生招生指标、硕博连读与提前攻博指标等向重点人才(团队)、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倾斜。三是以研究生为主体,营造学术创新文化,搭建了学校、学院、学科、课题组立体化交流平台。四是以建设与服务为保证,强化培养过程管理。立项建设了学科前沿类、学科平台类、跨学科类、实验技术系列、科技写作类、数据库使用及信息挖掘类等共计150余门研究生课程。以学科为基础开展了学科经典文献库建设,帮助研究生快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历史、趋势、重要科学事件等,帮助研究生科学地进行选题。

4.湖南省开展省级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

湖南省以5年为一周期,对全省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进行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第一轮评估已于2012年全部完成。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按照“评估一所学校,研究一所学校,发现一所学校,推介一所学校,提升一所学校”的原则来展开,推动研究生培养单位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分析问题、提高认识,改革创新、培育特色。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重点考察培养过程的完整性、合理性、规范性及其执行情况、执行效果。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省教育厅制定全省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工作计划,按照工作计划每年安排几所高等学校接受评估。整个评估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自评,学校根据《湖南省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自评工作,并填写《湖南省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报告及基本数据表》;第二阶段专家现场评估,包括查阅相关材料、考察相关培养活动、召开座谈会。专家组参照学校自评报告和现场考察情况,形成专家组意见,分别向学校领导、学校中层骨干反馈评估意见。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获得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度认同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评估摸清了质量保障总体情况,总结凝练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强化了质量保障责任意识,培养单位提高了紧抓培养过程质量的自觉性,导师增强了执行培养过程的严肃性,研究生增强了对培养过程及其目标要求的认同度;优化了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督促培养单位将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保障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点来抓,及时根据研究生培养类型、人才需求规格的发展变化调整、优化培养过程;推动了质量保障能力建设,研究生培养单位结合自评和专家组评估意见与建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提出了许多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的新思路。

(四)按照研究生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要始终坚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任何改革与实验都不能违背教育规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一旦违背教育规律,即便出发点是好的,其效果必然是消极的乃至负面的。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尤其是规模快速扩张后导致的质量问题,就是违背研究生教育规律造成的。要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破解当前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坚持始终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只要按照研究生教育规律办事,即便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也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将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而逐步解决。国家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要求,这就更加要求按照研究生教育规律来推进改革和发展。因此,要在遵循研究生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应对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走出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之路。

二是要特别重视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要负责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的一系列关键任务和活动,因此,要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落实为指导教师的第一责任,导师要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担负起具体的、全面的责任。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问题。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解决规模和结构的问题,二是要解决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三是要解决态度和投入的问题。要结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指导教师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扩大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的自主权和自觉性,加强指导教师指导能力的培训和评估。

三是维护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声誉。研究生培养一直被视为精英教育,但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特别是硕士研究生似乎更像是大众教育。与所暴露出来的其他问题相比,最大的危机是整个研究生教育似乎正在失去社会的高度认同。在一定程度可以说,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认同度越来越低,无论是研究生本人还是社会公众、用人单位都是如此。而有意攻读研究生者以及在读的研究生群体对研究生这一特定群体以及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更是导致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度的每况愈下。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正本清源,坚持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在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同时,培育研究生新项目,培育研究生教育新品牌,增强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五、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走向深入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构成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时出现的各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危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与提高。由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的各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引起了政府、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

(一)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

1.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门的大力推动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科技丑闻和学术不端现象,中国科协、教育部2011年9月23日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起,每年都对新入学的研究生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成果,从2012年起,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组织开展将宣讲教育作为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以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为主要内容,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要求,将宣讲教育覆盖全体研究生,作为研究生培养环节纳入常态工作,注重实际效果。《关于做好2012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2〕16号)提出,要开展集中宣讲教育,各省市区要在9月份研究生新生入学后举办一场以上集中宣讲报告会。开展好普遍性宣讲教育是对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主体作用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宣讲教育全覆盖的基本保障。新生报到时,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发放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相关读本或材料;新生开学后,要全面启动宣讲教育。所有研究生导师要与指导的研究生开展一次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主题谈话、谈心活动。鼓励开展主题鲜明、注重实效的多种形式的宣讲教育;鼓励探索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的具体举措。

2.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贯彻落实

复旦大学将科学道德养成和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以“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为根本要求,以集中宣讲与多种形式主题教育相结合为工作思路,将教育活动融入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努力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整体部署,提出了建立全覆盖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长效机制的工作方针。二是加强宣讲力度,拓展宣讲范围。仅2012年下半年,累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超过80场,实现“每一名研究生都接受一次教育”的目标。对新上岗研究生导师进行专门培训,并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纳入导师培训的常规内容。三是加强日常融入,创新教育形式。学校立足校、院两个层面开展宣讲教育活动,创新教育形式,务求教育实效。对全体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测试”,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考核试卷的重要部分,要求每一名同学在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上做出郑重承诺。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融入到研究生培养环节,纳入第一课堂建设,初步形成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课程体系。四是加强自我教育,注重氛围营造。学校每年支持学生自主举办15-20场不等的各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让学生通过举办和参与博士生论坛,提升自己的科学研究规范意识。

上海交通大学围绕“建设一流研究生培养体系,造就创新型领袖人才”目标,把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整合校内资源,加强协同投入,以“五个一”构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新局面。一是开设第一堂课,将科学精神、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列入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入学学术诚信集体宣誓、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等措施,引导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二是推出一个学分,以“大师讲坛”学分建设渗透学术道德思想,开设《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必修课程,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渗透学术道德教育,教育研究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培养研究生学术素养。三是打造一个品牌,以博士生学术论坛为引领,以自我教育精品项目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将学术道德规范融入科研活动中。四是依托一个基地,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学术道德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以学习实践钱学森精神提升道德教育实效。五是树立一批典型,以诚信模范形象展示引领推动学术道德辐射。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纳入标兵班级、示范党支部的创建与评比体系,开展学术诚信方面的主题讲座、问卷调研、案例展示,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

南开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教育,不断推出加强学风建设的制度措施,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和bob真人app下载环境。一是南开大学研究生自发成立了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自律促进委员会,此举标志着南开在充分发挥研究生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研究生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自律促进委员会主要承担“相互勉励,彼此监督,弘扬科学精神,维护学术诚信,倡导良好学术风气”的职责。自律促进委员会发起了《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自律公约》的征集评选活动,形成了以“诚信、勤奋、博学、严谨、创新、为公”为核心表达的《公约》。二是开展研究生学习科研状况调查,形成了4万余字的《南开大学研究生学习科研状况调查报告》,具体分析了研究生学习动机、文献使用状况、参与国际交流、教学实习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三是按照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要求,从“公”即学术精神和“能”即创新能力两个层面为提升其学术品格和学术能力搭建平台。这些教育活动深受学生欢迎,也使研究生真正成为了优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的出台

7月16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同日,各大媒体迅速对此跟进报道。此事不仅关涉到“论文作假”这一传统舆论热点,同时也涉及高等教育、bob真人app下载等民众关心的问题,吸引了大量网民关注讨论。媒体针对《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表了一系列评论。1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共包括16条,具体界定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规定学位申请人员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者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或者撤销学位,且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提出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健全学位论文审查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审核学位论文的真实性、原创性;要求指导教师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其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处分,直至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要求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将学位论文审查情况纳入对学院(系)等学生培养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

4报道转载量前5名的文章

时 间

首发媒体

文章标题

转载次数

7月19日

《中国青年报》

最严论文造假惩罚制度尚需实施细则

47

7月18日

人民网

打击论文造假别“大棒轻举”

36

7月17日

《广州日报》

论文作假撤销学位莫选择性执法

21

7月17日

《新京报》

学位论文打假需明确何为“剽窃”

18

7月19日

荆楚网

学生论文造假老师或丢饭碗“连坐制”引热议

17

舆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

——怀疑执行效果,担忧缺乏执行细节的法令难产生实效,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打击论文造假别‘大棒轻举’。《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存在缺陷,对效果存疑,部分网友认为《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规定无具体评审、监督标准,恐难执行。各个层次的学位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认为教育部出台《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无法根治抄袭现象。

——质疑“导师连坐制”,认为《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中关涉导师的内容存在争议,部分文章直言规定不合理,如人民网文章“导师不该沦为‘论文造假’的‘炮灰’”。 13.6%的网民反映要惩罚论文作假,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员、教授应被首先处理。

——提出加大监管惩罚力度,对论文造假和未尽职责的指导教师予以严厉惩处。“3年禁授学位”的惩罚太轻。

——对《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持批评态度,认为论文作假很难依靠规章制度解决,需从机制上寻找原因,如北青网文章“治理论文造假 需要行政规章 更需要长效机制”。 论文制度本身有一定弊端,建议取消学位授予与发表论文挂钩制度。

——支持政策出台,表示应严惩论文造假,遏制学术不正之风。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37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中58.2%的关注此次教育部对论文作假处理征求意见;85.9%的直言当前学位论文作假问题严重;73.9%的人“支持”教育部出台《办法》严惩论文作假者。对于当前学位论文作假现象普遍的原因,受访者中64.0%的首选“严惩论文作假的制度不完善、难落实”;59.0%的将原因归结为当前高校重就业而轻学术;57.4%的认为原因是“导师不导”现象严重;49.1%的人感觉原因出在人们对论文作假行为包庇纵容。对于如何遏制论文造假行为,受访者中66.9%的建议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让作假行为影响其一生;58.7%的建议对论文作假行为进行公开处理,不能仅是内部处理和通报;52.3%的希望对高校的考核应将其学生就业情况和学术能力等同视之;45.9%的建议减少高校对论文作假的自由裁量。

随着我国近年来本科以上各级教育规模的扩大,尤其是硕士博士的扩招,学位论文造假之风愈演愈烈。就业的压力,使得更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在被考研的状态下,学生一味埋头苦读,考上了也难以静下心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科研创新。受教育的过程本就是获取知识、涵养精神,研究生教育更应如此。别让一起更比一起“牛”的论文抄袭行为亵渎知识的纯净、教育的神圣,消解社会对“研究生”群体的认同感

“学术不端现象普遍,高校导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仅凭教育部门的努力很难有效遏制论文作假的泛滥。调查显示66.9%的人认为,首先要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让作假行为影响其一生;58.7%的人建议对论文作假行为进行公开处理,不能仅是内部处理和通报;52.3%的人希望对高校的考核应将其学生就业情况和学术能力等同视之;45.9%的人建议减少高校对论文作假的自由裁量。(《调查:逾8成人称论文作假严重 7成支持教育部严惩》)。

(三)切实增强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其一,加强《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的执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的关键是执行,要想落实到位、执行有效,需要进一步制定具体可行的操作措施、合理规范的执法标准。教育部门应该针对论文造假的不同情况,细化处理意见,避免高校擅自对造假现象“护短”。

其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研究生学术不规范行为的频频发生,与研究生学术压力密切相关。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价值取向和具体措施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希望研究生在读期间就取得创新成果,就显性地表现出各种能力。这种急功近利造成了诸多消极影响,比如造成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恐慌,担心完不成所要求的任务;造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浮躁,急于发表一些水平并不高的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也屡屡出现。因此,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要真正取得实效,就要改变目前的研究生学业评价模式,改变研究生成长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研究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良好氛围。

其三,建立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协力推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要求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要求,将宣讲教育覆盖全体研究生,作为研究生培养环节纳入常态工作,注重实际效果。研究生培养单位纷纷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独特优势,提出了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科建设宣传教育的实施方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科学道德和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常抓不懈,要讲这一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使其常态化、日常化;二是要立足实效,要将实效作为评价这一工作的关键指标,围绕实效做工作、下力气;三是要建立机制,要从开展活动、完成任务转化为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引导研究生自觉遵守科学道德,大胆开展科技创新。

(摘自《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3责编:Jia Xiaofei)


链接:政府部门学会&协会组织公共机构评估机构学术期刊研究生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