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研究所

柔性电子器件与智造研究所


团队介绍


沈国震教授团队汇聚了国内柔性电子学领域的专家和中青年拔尖人才,在柔性电子器件工艺、应用于智能机器感知的柔性仿生电子器件、面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理疗的仿生传感器、多功能柔性与可穿戴电子系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研究团队现有教师5名,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5人。团队80%成员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每年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15人左右。



团队依托于bob手机在线登陆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瞄准后摩尔时代,在柔性器件设计、半导体材料制备和专用设备研发等方面面临的多重瓶颈,拟通过微电子、光电子、量子信息、力学、仿生、医疗等多学科领域深度交叉,围绕柔性智能机器人感知(视觉、触觉、嗅觉)、面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理疗的仿生传感器、多功能柔性与可穿戴电子系统领域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独具特色的柔性智能电子研发与制造平台。实验室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带头人,特立青年学者等为骨干的学术队伍。多项科研成果在Nature子刊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并多次被Nature子刊、中央电视台等学术与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

实验室位于中关村校区计算中心二层以及良乡校区前沿交叉大楼,配备有柔性电子器件加工工艺、超高精度全光谱柔性探测与视觉芯片系统、全方位-仿生触觉-模拟测试装置、新型超高分辨微加工与印刷设备平台、柔性与可拉伸电子器件与系统封装与测试平台等完善的柔性电子器件组装与测试平台,建有材料制备表征室、器件制备室、器件性能评价室、器件集成展示室等多个一流功能实验平台。



导师团队


沈国震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美国、日本、韩国5年海外留学经历。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邮箱:gzshen@bit.edu.cn


王卓然:准聘教授,特里青年学者,博导。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有加拿大、西班牙近10年留学经历。


陈娣:教授,博导。有3年日本留学经历。于2016年和2017年中国材料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李腊:预聘副教授,博导;曾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和中科院半导体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有3年海外留学经历。邮箱:lali@bit.edu.cn


袁祖庆:预聘副教授,博导;曾于深圳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邮箱:yuanzq@bit.edu.cn



研究方向和内容


#研究方向

柔性光电器件与视觉芯片的设计与制造

柔性光电器件特异的可形变、可穿戴等优点使其在图像传感、医学诊断以及仿生人类视觉系统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不久的将来,低维柔性光电探测器不仅可以为机器人实现视觉系统,也可以克服生物兼容性,超高像素点等问题,为那些视网膜病变、退化或者视障人士提供基本程度甚至是色彩斑斓的视力,用科学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研究方向二:

柔性触觉传感器与智能机器人应用

触觉传感器是用于机器人中模仿触觉功能的传感器,也是柔性电子器件中的重要一环,研制满足要求的触觉传感器是机器人发展中的技术关键之一。触觉传感器的远程非接触式交互式传感特性被应用于非接触式多级开关和柔性非接触控制屏幕两个人机交互系统中,为未来肌机接口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研究方向三:

柔性仿生传感器与个性化诊疗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负责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在其柔软的组织下面分布着一个庞大的传感器网络,从而实时获得温度、压力、气流等外界信息的变化。电子皮肤通过模拟人类皮肤的传感功能,能实现或超越皮肤的传感性能,在机器人、人工义肢、医疗检测和诊断等方面展现应用前景。


#研究方向四:

面向柔性集成系统的柔性能源器件

多功能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发展加快了能量储存器件的革新,同时也对能源存储器件在安全性、体积、集成度和卓越的舒适度等新的要求。开发具有体积小,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安全性高的柔性能源器件在可穿戴多功能集成电子、人造智能、机器人、无创家用医疗设备以及柔性显示设备中有巨大的潜在应用。


#研究方向

柔性多功能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开发能够采集多种信号,实现多信号检测的柔性与可穿戴多功能集成系统是实现未来电子产品万物智能、万物互联的基础。采用传统与新型微加工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借助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设计并研发柔性多功能集成系统,让柔性器件走入日常生活。


5年代表性成果


●设计并构建了一种简单而通用的柔性偏振敏感放大系统,实现了偏振灵敏度几个数量级的提升,可应用于偏振光信息的传输和信息伪装。


●设计了一种普适性的柔性光电信号放大系统,可适用于基于不同维度半导体的光电器件及系统,实现光电流数个数量级的提升,实现了高清晰成像。


●借助于机器学习,开发了多种结构和功能的柔性电子皮肤,实现了对不同材料的精准识别。实现了远程与非接触人机交互功能。


●面向人体健康监控和个性化诊疗,开发了多种功能的柔性仿生传感器,可实现对人体脉搏、语音、呼吸、体表温度、肢体运动、器官等多种生理信号的实时快速监测。



团队获奖

2016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7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教学育人


# 研究生培养

在学生培养及科研指导方面,团队所有导师积极参与研究生培养,以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给与学生手把手的科研、生活、以及学习指导。培养毕业的学生已经陆续成长为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以及华为等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多名学生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科院院长优秀奖等。


# 本科生培养

借助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年轻有活力的导师,为本科生开设了多门开放实验课程,积极接纳本科生从事柔性电子器件与系统的科研课题,积极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素养。


# 国内外学术交流

在学术交流方面,团队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个科研院所有着广泛的合作交流。同时,实验室每年会定期举办前沿国际会议,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到实验室交流并做学术报告。


# 研究生招生

每年拟招收多名保送或考研研究生(硕士生、硕博连读生或博士生);博士后不限名额。鼓励学科交叉,欢迎电子/物理/材料/生物等背景的学生报考;在读期间科研表现优秀的学生可出国学习交流。欢迎对科研有激情、对学习有热情的学生联系、咨询、报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