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劳伦斯·莱斯格. 代码[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4.
[2] 蔡文之. 国外网络社会研究的新突破——观点评述及对中国的借鉴[J]. 社会科学, 2007(11): 96-103.
[3] 丹·希勒. 数字资本主义[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289.
[4] 袁方成. 政府与社会: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的一种继替性表达[J]. 社会主义研究, 2007(3): 62-65.
[5] States M J S S.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s-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35.
[6] 凯斯·桑斯坦. 信息乌托邦[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8.
[7] 徐晓林,周立新. 数字治理在城市政府善治中的体系构建[J]. 管理世界,2004(11):140-141.
[8] 李斌. 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6-9.
[9] 揭萍,熊美保. 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 江西社会科学,2007(9):238-242.
[10] 周执前. 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D]. 成都:四川大学,2007.
[11] 黄少华,翟本瑞. 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6.
[12] 盛芳. 突发事件中网络奇观的负面效应及其成因[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009(5):47-48.
[13] 彭兰. 现阶段中国网民典型特征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6): 48-56.
[14] 胡泳.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98.
[15] 李希光. 商业化社会下的媒体尴尬[J]. 采·写·编,2006(6):21.
[16] 陈力丹,李冠礁. 公权力不该做绑架舆论的事情[J]. 新闻记者,2009(3):18-20.
[17] 喻国明,李彪. 舆情热点中政府危机干预的特点及借鉴意义[J]. 新闻与写作,2009(6):57-59.
[18] 赵鼎新.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19] 李永刚.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督[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20] 王四新. 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7-92.
[21] 曾润喜. 网络论坛的运行机制——以“家乐福事件”为例[J]. 电子政务,2009(2-3):77-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