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朝霞. 论环境权的性质[J]. 中国法学, 2020(2): 280-303.
[2] 蔡守秋. 论公众共用物的法律保护[J]. 河北法学, 2012(4): 9-24.
[3] 侯学宾, 郑智航. 新兴权利研究的理论提升与未来关注[J]. 求是学刊, 2018(3): 89-99.
[4] 刘湘溶, 王彬辉. 环境法学权利研究方法论[J]. 现代法学, 2008(6): 157-166.doi:10.3969/j.issn.1001-2397.2008.06.019
[5] 刘超. 环境法学研究中的个人主义方法论: 以环境权研究为中心[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 123-127.
[6] 刘卫先. 环境法学研究的整体主义立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 23-25.
[7] 蔡守秋. 环境权实践与理论的新发展[J]. 学术月刊, 2018(11): 89-103.
[8] 蔡守秋. 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393.
[9] 崔建远. 民法分则物权编立法研究[J]. 中国法学, 2017(2): 48-66.
[10] 肖泽晟. 公物法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9.
[11] 刘水林. 法学方法论研究[J]. 法学研究, 2001(3): 42-54.
[12] 胡玉鸿. 论个人主义方法论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J]. 法律方法, 2002(1): 61-93.
[13] 张宇燕. 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 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14] 胡玉鸿. 法学方法论导论[M]. 山东: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15] 卢风. 整体主义环境哲学对现代性的挑战[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12): 43-62.
[16] 熊丙万. 私法的基础: 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主义[J]. 中国法学, 2014(3): 138-155.
[17] 胡玉鸿. “法律人”建构论纲[J]. 中国法学, 2006(5): 31-46.doi:10.3969/j.issn.1003-1707.2006.05.003
[18] 蔡守秋. 从综合生态系统到综合调整机制: 构建生态文明法治基础理论的一条路径[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7(1): 1-29.
[19] 邓海峰.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关系新探[J]. 清华法学, 2018(5): 51-60.
[20] 刘水林. 从个人权利到社会责任: 对中国《食品安全法》的整体主义解释[J]. 现代法学, 2010(3): 32-47.
[21] 吕忠梅. 再论公民环境权[J]. 法学研究, 2000(6): 129-139.
[22] 张宝. 超越还原主义环境司法观[J]. 政法论丛, 2020(6): 83-94.
[23] 赵英男. 论整全法与哲学解释学的同一与差异: 基于方法论的考察[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9(3): 157-172.
[24] 吕忠梅. 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思考[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8(4): 5-14.
[25] 吴真, 李天相. 以协调与融合为核心的环境法学方法论初探[J]. 法学杂志, 2017(7)10-21.
[26] 窦海阳. 环境损害事件的应对: 侵权损害论的局限与环境损害论的建构[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9(2): 136-154.
[27] 蔡守秋. 生态法学方法论的要点[J]. 清华法治论衡, 2010(1): 1-20.
[28] 吕忠梅. 《民法典》“绿色规则”的环境法透视[J]. 法学杂志, 2020(10): 1-11.
[29] 周许阳. 公物理论视角下的尾号限行: 反思与重塑[J]. 行政法学研究, 2016(5): 109-119.doi:10.3969/j.issn.1005-0078.2016.05.010
[30] 汉斯·J·沃尔夫, 奥托·巴霍夫, 罗尔夫·施托贝尔. 行政法: 第2卷[M]. 高家伟,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31] 张璐. 中国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J]. 中州学刊, 2020(2): 38-47.
[32] 王宏. 论民法总则制定后环境权在民法典中的建构——从作为请求权的新型基础权利出发[J]. 法学论坛, 2017(6): 130-137.
[33] 波斯纳. 法律的经济分析: 上[M]. 蒋兆康, 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13.
[34] 周枏. 罗马法原论: 上册[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316–319.
[35] 黄凤. 罗马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23.
[36] 蔡守秋. 论公众共用物的可持续供给[J]. 江汉论坛, 2014(12): 60-67.doi:10.3969/j.issn.1003-854X.2014.12.011
[37] 付大学. 论混合财产[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8(1): 35-53.
[38] 钭晓东. 论新时代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转型[J]. 中国法学, 2020(1): 202-220.
[39] 张凤阳. 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J]. 中国社会科学, 2008(4): 79-9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