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校庆篇】法学院“理公明法”系列讲座之十二暨“司法高端论坛”第四期--寻求庭审方式改革的新动力

9月25日,在喜迎母校七十华诞之际,bob手机在线登陆法学院“理公明法司法高端论坛”第四期也在热烈的气氛中如期举行。本期论坛邀请到了当代中国最具社 会影响力的法学学者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其主讲题目为“寻求庭审方式改革的新动力”。法学院院长谢晖教授、周大伟教授、徐昕教授、刘毅博士 担任评议嘉宾,法学院杨亚非教授主持论坛。


在报告中,贺教授对中国司法改革进行了一个阶段性的划分,指出司法改革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的激情互动走向了当下的调整期。 而在这种困境之下,只有将“主义”与“问题”相结合,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主义”指引方向,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司法决策平衡;在“问题”上要 注意法律具体制度环节的建设。而走出困境的新动力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证据法学研究保障司法程序透明和司法决策公正;现行司法权力架构的弊端显露;审 级制度利于揭露事实真相;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同时,贺教授希望能够寻得全新平台,恢复和重建20世纪90年代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的沟通机制,认为 中国司法改革的动力最终来源于全体中国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正义的追求的这种公民行动。


报告结束后,四位评议嘉宾分别作出评议。院长谢晖教授提出了在当下中国,“主义”优先还是“问题”优先这一问题,指出行为若无程序规制,不受法律制约,则完整的法律体系必将无法建立。


  周大伟教授认为,在当今的中国,法治精神还未进入到政治传统和社会伦理之中。


  徐昕教授和刘毅博士针对司法改革的方向,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些评议与贺教授的讲座相呼应,形成高端对话,使听众们受益匪浅。

互动环节,在场的师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贺教授在审级制度改革能否改变两审不能终审的现状,中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违宪审查,司法不独立是否是制约民族发展的一大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探讨。


本次“理公明法司法高端论坛”获得正义网、法律微博等多加媒体的全程支持。通过“理公明法”系列学术报告,法学院全体师生享受了一场场学术盛宴。法学院也将秉持新的校训,在司法的道路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德以明理,明司法之理;学以精工,精司法之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