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滚动大图

北理工人才工作巡礼 |科学构筑评价体系 着力激发队伍活力——人才评价制度建设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上指出“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同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深化教师评价体系和职称制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十三五”以来学校坚持破“五唯”、立新标,立德树人成效作为第一标准以人事制度综合改革为抓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科学设置评价方式和评价周期,完善教师分类卓越发展机制,构建了“纵横互通、多维发展”的人才发展通道,初步形成了“人岗相宜、人尽其才”的才评价体系和职称评聘制度

一、坚持分类激励,科学制定评价标准

畅通晋升发展通道2016,按照“高标准,高要求,高薪酬”的基本原则,激发广大教师发展动力和创造力为目标设置预聘-长聘-专聘新体系教师发展通道,并于2019细化岗位设置及管理办法,严格岗位聘用条件及岗位职责同时,系统梳理不同学科不同岗位原体系教师成长需求逐渐形成以教学研究型、研究型、教学型、思政教师、辅导员、工程、实验、教育管理等为主体的原体系教师自主评审八大职称系列,涵盖教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以及教辅支撑等方向的23类岗位。在评议过程中坚持统一部署、完善流程、科学评价,优化新体系教师发展路径,完善体系教师依岗申制度,畅通各系列间晋升流转通道推动新原体系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人尽其才。2021年共5人实现转轨晋升、17人实现跨岗晋升,总体占比达15.6%。

突出分类评价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师发展特点,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细化各岗位职称评审条件,着眼团队功能完整鼓励偏才怪才,包容十年不鸣。从事教育教学的突出质量导向,从事基础研究的突出原创导向,从事应用研究的突出需求导向,从事成果转化的突出市场导向,加强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对教学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综合系列单列指标、单独评审让有真才实学的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实现成长的通道。2021计算机学院黄天羽老师通过教学组评审推荐晋升为教授,她设计的《软件工程基础训练》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理念,采用混合式、专题式和研讨式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热情,帮助学生实现从“会编程”到“懂软件”的过渡,并于12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才林老师坚守在思政教育的讲堂14年,探索“三史合一”的问题式教学和“5+1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新颖的课堂内容和灵活有趣的课堂环节让党史教育了起来经思政评审组评议后推荐至校高评委审定并成功晋升教授。

强化校院联动坚持“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原则,鼓励各专业学院在满足学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工作实际及学科特点,自主设置本单位各类型岗位的基本申报条件,允许业绩成果突出的可突破基本条件申报高一级职称,避免职称评定工作“一刀切”。

二、强化统筹协调,系统完善工作机制

强化顶层设计。将深化教师评价体系和职称制度改革作为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内容,由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强化对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审等重要环节的领导与指导,牢牢把握教师评价体系和职称制度改革正确工作方向。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由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由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学部委员会、各职称系列初评组、专业学院组成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机制。各专业学院负责组织申报、资格审查、教学研究型评审排序以及其他系列的初评推荐工作。分别成立教学型评审组、研究型评审组、思想政治系列初评组、综合评审组,在各单位审核和推荐的基础上,负责相关系列教师评聘的初审工作。经学校划拨指标后,由学部委员会进行学科组评议,经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定后确定职称晋升人员。

科学合理授权。不断凸显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把关作用,将师德第一标准贯穿职称评审工作始终,加强各级党组织对申报人选思想政治表现和师德师风的审查力度。探索向用人单位授权,推行试点单位评审权下放,教学研究型初评排序由各专业学院自主评审确定,并自主完成教学研究型副高级职称外审工作。探索向团队主体授权,自2020年起,学校面向国家急需和高精尖缺的核心技术领域以及国际前沿、新兴交叉领域,建立创新团队首批次完成6个创新中心、10个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的立项建设工作,充分为团队建设赋能,坚持“一事一议、精准施策”,创新中心单列指标、直通评审,鼓励人才攻坚克难、创新创造。高能材料制备与军民融合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夏敏老师长期从事含能材料、军工项目的基础研究,2021年经团队推荐直通高评委评审,成为首位通过团队推荐晋升教授的教师。

三、突出实绩导向,探索创新评议方式

注重代表性成果评议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注重申报人的工作实际、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2019年起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推行代表性成果制度,包括但不限于高水平论文、著作、新产品、新工艺、重大咨询报告、发明专利、标准、科技奖励等形式注重其首创性、质量、贡献和影响。

注重同行专家评议要求各学院评审组包括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校外小同行高水平专家,包括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等相当水平专家,建立学术复议制度,保证评审质量及学术评价的公信力。委托第三方学术评审机构开展海内外同行专家评议,加大外送样本的数量,注重同行评议结果的使用,对外评意见“达到”数量未超过2/3但通过学部评审的申请人,学部需提供充分说明和依据

2016以来,近500余人晋升高级职称,70余人晋升长聘岗位,专任教师正高级职称占比提高6%,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教学型、研究型累计晋升60人,晋升通过比例超过学校平均比例2021-2024年度岗位聘用工作中教学型岗位聘用人数为上一聘期2.4倍,分类评价改革导向作用显著。研究型政策咨询类、专职实验系列实现正高级职称晋升零突破,不断鼓励教师个性发展、追求卓越。

未来,将围绕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持续完善人才评价制度体系,着力形成符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教师成长需求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