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光. 明儒学案考[M]. 黄宗羲全集 (第8 册).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2] 山井湧. 黄宗羲论[C]//吴光. 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3] 张如安. 黄氏两《学案》补考[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103(6):24-26.
[4] 谢江飞. 百年遗珍莫晋刻本《明儒学案》[J]. 收藏界,2006,49(1):82.
[5] 黄宗羲. 黄宗羲全集 (第12册) [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6] 徐世昌. 清儒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7] 唐鉴. 国朝学案小识[M]. 四部备要本,山东友谊书社影印,1990.
[8]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6册)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9] 儒藏·史部 (第25册) [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0] 黄宗羲. 明儒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 仓修良. 黄宗羲和学案体[C]// 吴光.黄宗羲三百年祭.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12] 陈祖武. 清初学术思辨录[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3] 朱义禄. 黄宗羲与中国文化[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4] 余贵林. 简评《明儒学案》研究中的两种观点[J]. 内江师专学报,1993,46(1):78-80.
[15] 张实龙. 修德而后可讲学——论《明儒学案》的精神[J]. 浙江学刊,2007,87(1):86-92.
[16] 永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17] 张承宗,潘浩. 黄宗羲与《明儒学案》[J]. 历史教学问题,2002,65(4):3-6.
[18]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 宋明理学史 (下卷2)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9] 楼毅生. 论黄宗羲的史学思想及其影响[J]. 河北学刊,1995,67(6):55-60.
[20] 王俊才. 明清之际学术史的突变——学案体的趋新与定型[J]. 河北学刊,2006,26(3):67-74.
[21] 佐野公治. 日本的黄宗羲研究概况[J]. 浙江学刊,1987,23(1):23-25.
[22] 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上册)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3] 白寿彝. 中国通史(第18册)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4] 朱义禄. 黄宗羲哲学史方法论发微——兼论《明儒学案》[J]. 哲学研究,1985,45(4):56-61.
[25] 李明友. 一本万殊—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6] 默明哲. 《明儒学案·崔铣·松牕寤言》订正[J]. 孔子研究,1988,88(1):13-14.
[27] 李元庆. 薛暄决非仅仅“恪守宋人矩矱”的理学家——对黄宗羲一条断语的辫析[J]. 运城师专学报,1987,34(3):43-4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