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5,3(4):30-37.
[2] 赵进文,范继涛.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07(8):31-42.
[3] 尹建华,王兆华.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53-2008年数据的分析[J]. 科研管理,2011,32(7):122-129.
[4] John Asafu-Adjay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cs,2000,22(6):615-625.
[5]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 系统工程,2004,22(12):17-21.
[6] Andreas Schäfer. Structural change in energy use[J]. Energy Policy,2005,33(4):429-437.
[7] Esso,Loesse Jacques. Threshold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use and growth in seven African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cs,2010,32(6):1383-1391.
[8] Julien Chevallier. Evaluating the carbon-macroeconomy relationship:evidence from threshold vector error-correction and Markov-switching VAR models [J]. Economic Modelling,2011,28(6):2634 -2656.
[9] Chien-Chiang Lee,Chun-Ping Chang. Structural breaks,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revisited : evidence from Taiwan [J]. Energy Economics,2005,27(6):1384-872.
[10] 王海鹏,田澎,靳萍. 基于变参数模型的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25(3):253-258.
[11] 王思斯,崔庆军,蒋月星,夏雯婧. 基于ARDL模型的中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软科学,2011,25(5):74-76,90.
[12] 唐齐鸣,张炎涛.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多重结构突变模型研究[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3):38-44.
[13] James E Payne. Survey of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10,37(1):53-95.
[14] Ilhan Ozturk. A literature survey on energy-growth nexus[J]. Energy policy,2010,38(1):340-349.
[15] 钱永坤,宋学锋,董靖. 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城镇就业为例[J]. 经济科学,2003(1):14-19.
[16] 陈安平,李勋来. 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J]. 经济科学,2004(1):30-34.
[17] 李俊锋,王代敬,宋小军.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两者相关性的重新判定[J]. 中国软科学,2005,12(1):64-70.
[18] Thomas G Rawski.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1,12(4):141-354.
[19] 蔡昉,都阳,高文书. 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 经济研究,2004(9):18-25,47.
[20] 龚玉泉,袁志刚.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 经济学动态,2002(10):35-39.
[21] 简新华,余江. 基于冗员的中国就业弹性估计[J]. 经济研究,2007(6):131-141.
[22] 郑照宁,刘德顺. 考虑资本-能源-劳动投入的中国超越对数生产函数[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5):51-54.
[23] 杨福霞,杨冕,聂华林. 能源与非能源生产要素替代弹性研究——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J]. 资源科学,2011,33(3):460-467.
[24] 鲁成军,周端明.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替代研究——基于对ALLEN替代弹性模型的修正[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5):30-42.
[25] 曾康宁. 江苏省FEEEP有序度研究[D]. 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06.
[26]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劳动力供给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转换[J]. 经济研究,2007(10):4-16.
[27] 马君伟. 中国新经济背景下有效劳动的涵义与实现[J]. 传承,2010(6):118-119.
[28]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马忠东. 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J]. 管理世界,2000(5):61-69.
[29] 吴开尧,朱启贵,段继红. 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体系的数据统计[J].上海管理科学,2010,32(1):32-37.
[30] 李影,沈坤荣. 能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能源“尾效”的计量检验 [J]. 经济问题,2010(7):16-20.
[31] 李丽莎. 中国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基于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角度[J]. 特区经济,2011(6):295-297.
[32] 赵玉川,胡富梅.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4):54-59.
[33] 吕学都,王艳萍,黄超,孙佶.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7):27-33.
[34] 朱光良,祝炜平. 区域评价中多指标与单指标分析之比较——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为例[J]. 地域研究开发,2002,21(3):67-70.
[35] 邓明,钱争鸣. 资源禀赋与“资源-经济”系统的有序度——“资源诅咒”在中国省际层面的再检验[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25-132.
[36] 张岐山,郭喜江,邓聚龙. 灰关联熵分析方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8):8-12.
[37] 查冬兰,周德群. 基于CGE 模型的中国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2):39-53.
[38] 王琛,王兆华,卢密林. 能源直接回弹效应经济学分析:微观视角[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28-33.
[39] 樊秀峰,周文博,成静.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 (2):82-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