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工程系

制造工程系

制造工程系

1、历史沿革

制造工程系的前身可追溯到1940年延安自然科学院建院初期设立的机械工程科,她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民族危亡之际,是延安自然科学院首开的五大科之一。1944年调整为机械工程系。1961年,定名为机械制造系,成为学校设立的七个系之一。1999年,更名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2010年,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工业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中心进行整合,组建了制造工程系。

制造工程系下设7个研究所:先进加工研究所、微小型制造研究所、数字化制造研究所、工业与智能系统工程研究所、激光微纳制造研究所、检测与控制研究所、机电系统与装备研究所。

2、师资队伍

制造工程系拥有教职工8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9人。在先进加工、微小型制造、激光微纳制造、光学仪器加工等方向涌现出4位首席科学家。有27人次分别获得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3、实验室建设

  制造工程系建有1个国家级创新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国际联合实验室:

复杂微细结构加工技术(国家级)创新中心。主任:姜澜

非硅微纳制造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姜澜

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徐春广

北京市人机协同与智能决策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阎艳

4、学科与专业发展

  建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国防特色紧缺学科精密与微纳制造、两化融合新兴交叉学科工业与系统工程、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光机电微纳制造。

  本科专业包括机械工程、工业工程(国防紧缺专业)、机械工程全英文授课专业(国际班)、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5、科学研究

  制造工程系教师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规划和国防重大武器装备研制,牵头撰写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等领域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牵头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局、装备发展部的“激光制造”、“智能制造”的“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以首席单位获批973项目4项、基础加强项目3项。获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4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集成项目1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基础科研、装发预先研究等相关项目300余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3.5亿元,年人均科研经费100余万元。牵头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牵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国防技术发明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教育部、工信部与北京市二等奖、三等奖10余项。研究对象涉及到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核工业、机床等行业重大武器装备和高端制造装备。

  兵器领域涉及到坦克、战术导弹、光电系统、智能弹药引信系统难加工材料加工、检测与数字化装配,精密/超精密/微细复杂结构加工、加工质量检测与控制、设计制造知识工程等。

  航空航天领域涉及到装备核心仪表精密超精密微细微米亚微米级复杂结构加工、检测与装配、微小型与大型结构数字化装配与智能装配、复杂构件缺陷与材料力学特性检测、制造精度与性能稳定性理论与方法等。

  在重大工程中,如惯性约束核聚变专项、高档数控机床重大专项等,超微细打孔、复杂微细结构加工、精密微小型系统装配、微小型复合加工机床与刀具、超高速切削刀具、复合材料缺陷超声检测等技术得到了应用。

6、bob真人app下载

  制造工程系以培养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任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毕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竞赛中成绩优异,多名研究生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本科生升学率连年高于75%(国内45%、国外30%),毕业生遍布高端装备、汽车运载、工程机械、能源动力等国家重点行业与航天、航空、兵器、军用电子等国防科技工业关键岗位。近年来与德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50多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显著开阔了学生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