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会刊

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2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目录
2015年第2卷第3期目录
综述
基于光学图像的撞击坑识别研究综述
丁萌, 李海波, 曹云峰, 庄丽葵
2015, 2(3): 195-202.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01
摘要:
当前,随着深空探测研究工作的需要,将信息科学的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到空间探测领域成为必然。基于光学图像的撞击坑自主检测技术就是将信息科学的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空间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很好例证,近年来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本文针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与分析。首先,对这一技术的研究意义从地质学、天体表面结构和特征数据库建设、探测器导航三个角度加以说明;其次,详细阐述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其中一些经典算法,并将相关算法分为三类:全自主检测算法、半自主检测算法和组合检测算法;最后,提出了该技术研究所面临的难点和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空间,以及介绍了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
深空探测磁动力技术研究进展
王伟, 马彦涵, 周易倩, 方宝东
2015, 2(3): 203-207.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02
摘要(3308) PDF 745KB(2243)
摘要:
开展深空探测对人类研究宇宙起源与发展、生命存在与进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深空探测有很多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先进推进技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而可用于深空探测的无需携带推进剂的磁动力推进技术,是利用太阳系和宇宙中广泛存在的等离子体流,使探测器所携带的低密度超导材料制作的线圈通电,在探测器周围形成一个磁场区域,通过该磁场与太阳风等离子流相互作用产生推动力的一种先进技术。文章介绍了磁动力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磁帆与等离子体流增强型磁帆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在未来深空探测中的潜在应用,为我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的工程实施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论文
高精度VLBI技术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
刘庆会, 吴亚军
2015, 2(3): 208-212.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03
摘要(2877) PDF 890KB(1441)
摘要:
介绍了适合单探测器测定轨的高精度VLBI技术和适合多探测器测定位的同波束VLBI技术的研究进展。利用"嫦娥3号"着陆器的ΔDOR型VLBI观测,得到了误差0.67 ns的VLBI群时延数据。利用"嫦娥3号"着陆器和月球车的同波束VLBI观测,得到了随机误差0.3 ps的差分相时延数据,以数厘米的灵敏度监测出月球车的移动、转弯等动作,并把月球车的相对定位精度提高至1 m。针对深空探测,提出了使VLBI时延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所需要开展的部分研究内容。
月壤剖面冲击贯入式探测方案研究
沈毅, 王冬, 姜生元, 刘杰, 张伟伟, 陈化智, 邓宗全
2015, 2(3): 213-217.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04
摘要:
以月壤剖面的原位探测为目标,提出一种利用土体结构侵彻原理的冲击式贯入器设计方案。重点阐述了冲击式贯入器的工作原理和机构实现方案,并开展多方案设计与分析。研制了原理样机并开展实验验证,证明利用冲击式贯入方法实现月壤剖面自动潜入的可行性,并对我国未来开展月壤剖面原位探测提出了相关建议。
火星软着陆能量最优制导律转移能力分析
秦同, 朱圣英, 崔平远
2015, 2(3): 218-223.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05
摘要(2528) PDF 945KB(1735)
摘要:
着陆器在动力下降段的转移能力是影响定点软着陆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转移能力的角度出发,研究火星软着陆动力下降段能量最优制导律,分析燃料质量系数、时间权重以及不同初始高度和速度对转移能力的影响。由于能量最优制导律不能保证满足路径约束,因此对于确定的着陆器初始状态,着陆器转移能力不仅与燃料质量系数有关,还受到制导律本身的制约。当转移距离超过一定的界限时,尽管燃料充足,着陆轨迹会进入地表以下,造成任务失败。时间权重是能量最优制导律的关键参数,既影响燃耗,也影响着陆轨迹的形状。实际工程任务中,为实现燃料的充分利用,需根据着陆器状态调整制导律中的时间权重。本文给出了最优时间权重的确定方法,实现了一定燃料质量系数下的最大转移能力。
火星进入段探测器自校准状态估计
傅惠民, 娄泰山, 肖强
2015, 2(3): 224-228.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06
摘要(2453) PDF 831KB(1490)
摘要:
由于大气密度、气动参数、突风和沙尘暴等因素的影响,火星探测器在进入段高速飞行的动力学模型中往往带来未知输入,这些未知输入使传统的滤波方法出现较大的偏差。研究采用一种新的自校准扩展Kalman滤波方法,对火星进入段的探测器进行状态估计,可以成功地消除这些未知输入带来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导航精度。
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总体方案研究
张泽旭, 郑博, 周浩, 崔祜涛
2015, 2(3): 229-235.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07
摘要:
设计了在近地轨道组装具有分组单元结构的载人深空飞船,包括核热推进单元、燃料储箱与供给单元、主动防辐射单元、人工重力单元、深空居住舱与多任务乘员舱等,给出了各个单元的尺寸与质量参数,并对主要单元的具体组成、功能和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编号4660的Nereus小行星为探测目标,设计了两脉冲转移初始轨道,并进行了轨道优化,得到了发射窗口和最优转移轨道。仿真结果表明,给出的最优两脉冲转移轨道单次施加脉冲在5 km/s以内,单程转移时间在160 d以内,能够满足未来能量较小的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
用于小行星探测的离子推力器技术研究
郑茂繁, 耿海, 梁凯, 唐福俊, 黄永杰, 柯于俊
2015, 2(3): 236-240.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08
摘要(2432) PDF 770KB(1522)
摘要:
随着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近地小行星的探测已列入实施计划,后续的深空探测活动也在规划中。研究基于国外深空探测技术对离子推力器的技术需求以及应用情况,针对我国小行星探测离子推进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着重阐述了满足我国首颗近地小行星探测使命的离子推力器研究,以现有成熟离子推力器为基础,对其进行性能提升研究。性能改进后的离子推力器,能够实现40和60 mN两种工作模式,通过组合应用,可实现40、60、80、100和120 mN共5种推力模式,以满足小行星探测的需求。
一种基于陨石坑拟合椭圆的着陆器位姿估计算法
高锡珍, 邵巍, 冷君阁, 席莎
2015, 2(3): 241-245.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09
摘要(2769) PDF 867KB(1642)
摘要:
针对星际着陆自主导航问题,提出一种利用陨石坑边缘曲线估计着陆器位姿的简便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至少3条陨石坑边缘曲线及其对应的像曲线,建立关于着陆器位姿的几何约束方程;然后由克罗内克积和最小二乘算法,求取着陆器位置、姿态的解析解。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计算过程简单、快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较精确的估计着陆器位姿,鲁棒性好。
星间洛仑兹力编队飞行的平衡点及零速度曲面
彭超, 高扬
2015, 2(3): 246-255.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10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星间洛仑兹力控制卫星相对运动的方法:使主星产生自旋磁场,副星带电,通过控制副星所受的星间洛仑兹力进行编队。假设主星产生的人造磁场表现为偶极子并且运动在一条开普勒圆形轨道上,副星恒定带电并在主星附近运动,同时假设星间洛仑兹力只影响副星的运动而不影响主星的运动。推导了副星在主星HCW(当地垂直当地地平坐标系)坐标系下的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针对偶极子与HCW坐标轴X轴重合的情况下,推导了动力系统下的平衡点(并采用稳定性分析方法分析其线性化意义下的稳定性)、积分常数和零速度曲面,证明了有界相对运动的存在。最后用数值仿真验证了上述结论。
一种小推力借力飞行转移轨道初始设计方法
郑博, 张泽旭, 周浩, 揭昭斌, 崔祜涛
2015, 2(3): 256-261.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11
摘要(2580) PDF 826KB(1531)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正弦指数函数的小推力借力飞行转移轨道初始设计方法。建立极坐标形式的正弦指数函数表达式,用于模拟小推力转移轨道,并用绕圈参数和飞行路径角对转移轨道的参数进行表征;在约束条件下对转移轨道参数进行离散化处理,求解转移轨道与目标星投射轨道在参考面内的交点,计算到达目标轨道时刻的极角,进而得出小推力转移轨道的初始设计参数;设计了地球—木星的火星借力小推力转移轨道,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在小推力转移轨道初始设计中的快速性与准确性。
资源约束突变的航天器观测快速重调度优化算法
赵凡宇, 徐瑞, 崔平远
2015, 2(3): 262-266.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12
摘要(2334) PDF 650KB(1317)
摘要:
针对航天器对地观测调度中资源约束发生突变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启发式重调度算法。首先对重调度过程中的资源约束进行分析,给出了资源约束发生变化的重调度模型。然后,结合原调度优化结果,给出重调度任务集合更新方法,对任务集合进行剪裁。最终,基于最大限度利用原调度方案信息的思想,结合任务集合更新及优先级等启发式信息,给出了一种改进的重调度优化算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算法可以快速有效的提高重调度过程的收益。
异地天线组阵站间时延差修正技术研究与验证
刘文俊, 郝万宏, 谌明, 李海涛
2015, 2(3): 267-271.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13
摘要(2352) PDF 930KB(1702)
摘要:
异地天线组阵可综合利用现有的天线设施,充分发挥设施资源的综合效能,对于我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的测控通信支持,提高测控通信距离,具有特殊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异地天线组阵特点,并对异地天线组阵中关键的站间时延差修正技术进行研究,利用"嫦娥3号"下行数据开展技术试验验证,不仅获得了喀什、青岛、北京、三亚四站间的精确时延差结果,完成四站信号的基带合成和符号流合成,而且优化了软件相关器参数;该技术同时应用到欧空局"金星快车"微弱信号的基带合成处理中,为后续深空探测信号合成的工程化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空间碎片偏振光谱成像探测技术研究
姜会林, 江伦, 付强, 董科研
2015, 2(3): 272-277.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14
摘要:
随着太空探索活动的逐年增多,人类对空间碎片的探测显得越发重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探测空间碎片的意义及其常规的光电探测方法,并分析了探测空间碎片的主要难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碎片的具体特征,提出一种对空间碎片进行探测与识别的新方法,即将成像、光谱、偏振三个光学基本量同时使用,通过多元特征融合等识别技术,实现对空间暗、弱、小碎片的高效探测,并对新方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解和可行性分析。
基于非线性未知输入观测器的航天器故障诊断
程瑶, 王日新, 徐敏强
2015, 2(3): 278-282.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15
摘要(2432) PDF 846KB(1477)
摘要:
针对一类满足Lipschitz条件的非线性系统,设计了一组非线性未知输入观测器,并依据故障解耦的思想,产生结构化的残差集,实现非线性系统执行器的故障隔离。研究考虑了未知扰动对非线性系统的影响,并利用Lyapunov理论证明了所设计观测器的稳定性。最后,以三轴稳定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为对象,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对各种典型执行器故障诊断的有效性。
航天器与空间碎片的混合编队重构控制与应用
张文浩, 闻新, 院老虎, 刘家夫, 李威
2015, 2(3): 283-288.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5.03.016
摘要(2474) PDF 742KB(1476)
摘要:
针对空间碎片清理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航天器与空间碎片混合编队队形重构控制技术捕获碎片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地/月—日系L2拉格朗日平动点附近的限制性三体环境,并建立了编队卫星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其次,提出了以太阳光压力作为航天器与空间碎片编队队形重构的控制力,实现各从星接近空间碎片的目的;最后,设计了基于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控制从星到达期望的位置(空间碎片的位置),且太阳帆板的姿态变化在可控范围内,进而证明了该方案可以应用于复杂空间环境下的碎片清理任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