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5期

显示方式:
中国典型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走向及趋同性分析——以八大经济区域为例
王兆华, 丰超, 郝宇, 康玉臣, 刘营
2013, (5): 1-9,22.
摘要:
运用1996—2010年中国29省市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BCC模型和DEA-Mamlquist指数模型,在考虑环境污染这个非合意产出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分析三个“五年计划”间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变动走向,并结合静态模型给出一种适合测度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的绝对收敛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在1996—2005年间呈现出整体下降趋势,而在2006—2010年间出现小范围上升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呈追赶之势,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一直处于低位;技术退步和规模无效是导致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发现:大西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体制缺陷和管理问题。从绝对收敛模型结果来看,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在整体上显著收敛,长江中游、南部沿海、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即各自内部省份间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明显的聚集现象。
城市客运交通能源需求与环境排放研究——以北京为例
于灏, 杨瑞广, 张跃军, 汪寿阳
2013, (5): 10-15.
摘要:
基于LEAP模型框架构建北京市城市客运交通-能源-环境模型,计算得到北京市2020年在不同政策情景下的能源需求趋势和常规大气污染气体及温室气体的环境排放变化趋势。研究认为:在北京市对城市客运需求量逐渐增加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以及限制私家车的上升趋势势在必行;同时,改善终端利用层次的能源结构对于降低能源需求以及减缓大气污染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区域碳强度目标设定的情景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陈占锋, 刘通凡, 殷方超, 郭彩云
2013, (5): 16-22.
摘要:
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区域碳强度目标的设定问题进行研究,以区域碳排放模型为基础,根据模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情景设定,分析预测区域自身的碳强度降低情况,从而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碳强度目标。以北京市为例,设定出15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分析在不同情景下碳强度目标的实现情况。研究表明:北京市“十二五”期间的碳强度降低18%的目标是合理的;北京市2005—2020年的碳强度目标在45%~50%之间会更为合理;北京市“十三五”期间碳强度降低区间应在6%~8%之间。对北京市而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平稳发展,都能促进碳强度目标的实现。
家庭异质性因素对城市居民能源使用行为的影响
孙岩
2013, (5): 23-28.
摘要:
以沈阳和大连两地705位城市居民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探讨了家庭异质性因素对中国城市居民能源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是否有老人、性别、年龄、家庭人口数、家庭类型、家庭收入与城市居民能源使用行为显著相关;老年人在家庭节能方面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家庭收入在城市居民能源使用行为上体现出两极化差异;女性居民和年轻居民的能源使用行为更为合理和低碳。
能源安全与经济增长的双赢机制研究
于江波, 王晓芳
2013, (5): 29-35,51.
摘要:
选取1982—2010年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耗月度数据作为样本,测算我国能源缺口量,建立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率与国内一次性消耗能源价格波动率之间的VAR模型。研究表明:中国一次性能源缺口逐年增大,能源对外依存度加深;国际能源价格对中国能源价格具有显著影响,对中国CPI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认为可以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区域能源效率差异调整以及能源内部替代的方式实现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
居民生活能耗增长的分解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习惯形成视角
王子敏, 杨小军
2013, (5): 36-42.
摘要:
伴随环境问题的日益紧迫,居民家庭生活中的能耗与碳排放问题逐渐成为今后社会关注的重要方面,通过将居民消费研究领域的习惯形成模型引入到居民生活能耗的分析框架中,计算中国居民生活能耗中的习惯量,研究中国居民生活能耗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居民生活能耗中存在较大的习惯性成分。通过将居民生活能耗中的习惯因素扣除后,基于协整方程,发现生活能耗中非习惯性成分与中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是同向变动关系,与工业化是反向变动关系。从降低生活能耗的角度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认为:居民的节能消费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在抑制居民生活能耗过快增长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基于行为运作的供应链牛鞭效应研究综述
许民利, 周依
2013, (5): 43-51.
摘要:
牛鞭效应对供应链效益会造成不良影响。基于完全理性人假设的传统理论,如运作管理、契约理论、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人们对牛鞭效应的成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认为:牛鞭效应的主要成因在于运作管理中的四种主要因素(需求信号处理、限量供应、批量订货方式和价格波动),以及供应链协调、利益分配和供应链结构等方面存在的设计缺陷。但是没有考虑人的行为因素,即人的个体决策偏差和社会偏好也会影响供应链牛鞭效应的形成。个体决策偏差中的过度自信、有限理性以及锚定与调整,会对供应链牛鞭效应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社会偏好中的信任也会对牛鞭效应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指出了行为因素对影响牛鞭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数据流多维分析的可疑金融交易动态识别
尹为, 张成虎, 甘凯
2013, (5): 52-59.
摘要:
动态识别是改进我国目前可疑金融交易识别监测覆盖面不足和识别实时性较差的有效方法。针对动态识别的具体实现问题,基于数据流多维分析设计一种可疑突变特征动态识别算法。该算法根据金融交易数据流的特点,在筛选交易记录关键属性、构建数据流立方体结构以及确定通用路径的基础上,运用突变比量动态缩减时间框架,在不同维度及概念层上计算和维护立方体中数据单元的度量参数与突变比量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发现并识别出隐匿于数据流中的可疑突变特征。仿真结果表明:算法能够在有限的存储空间内完成对大规模金融交易数据流的实时处理,计算结果能够有效反映交易记录中频度、金额、类型等方面的可疑突变情况,从而达到动态识别可疑金融交易的目的。
中国金融市场监管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
王冀宁, 陈铭, 陈庭强
2013, (5): 60-66.
摘要:
在整个金融活动中,金融监管决定着金融市场规范性与绩效性的演化方向与路径,对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绩优运行路径依赖具有全局性的关键作用。为揭示金融监管过程的复杂性及监管行为的动态演化路径,建立演化博弈模型来分析金融制度、市场参与者素养、市场有效性、交易成本与金融监管的相关关系。研究认为: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违规带来的超额收益、违规成本和监管者的查处成本、查处力度、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以及市场自身对违规行为的惩罚等因素决定着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选择,决定着金融市场的演化路径与方向。
市场异象与风格漂移的动态相依性——基于Copula函数的经验研究
张剑, 张再生, 闫东玲
2013, (5): 67-73.
摘要:
为对中国股票型基金普遍存在的风格错配现象进行有效解释,从市场异象与风格漂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利用Copula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价值溢价、规模溢价和动量溢价等主要市场异象与风格漂移之间的动态相依关系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价值溢价、规模溢价与风格漂移之间存在不够显著的动态相依关系,其尾部相关结构以下尾相关为主;动量溢价与风格漂移之间存在显著的动态相依关系和对称的尾部相关性。上述结果说明:中国股票型基金尚不具备成熟的市场异象识别能力,在风格投资中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追涨杀跌的羊群效应。
新产品市场中创业型企业品种柔性技术决策
曹国昭, 齐二石
2013, (5): 74-80.
摘要:
考虑生产两种产品的创业型企业,在进行生产技术选择时可以选择品种柔性技术或无柔性技术,重点研究其品种柔性技术选择及产能决策。通过分别构建品种柔性技术和无柔性技术下创业型企业的产能决策模型,得出两种技术下,创业型企业的最优产能及最大生存概率,从而研究其品种柔性技术决策,并与行业中原有企业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行业中原有企业,新产品市场中创业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无柔性技术;当初始负债较大时,创业企业倾向于选择品种柔性技术;当品种柔性技术和无柔性技术的单位产能成本之差较小时,创业型企业倾向于选择品种柔性技术。
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健康的风险影响
黄洁萍, 尹秋菊
2013, (5): 81-86,106.
摘要:
选取城镇女性劳动力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检验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与健康风险的关系,研究对建立女性群体的健康风险防范机制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1)社会经济地位与女性健康风险呈正向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健康风险下降;(2)社会经济地位并不通过中间变量生活方式影响女性健康;(3)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度量指标中,教育程度与职业对女性健康风险的影响较显著,收入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业主自治及其实践困境的消解——基于多中心治理的阐释
徐以民, 朱伟
2013, (5): 87-97.
摘要:
在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业主自治,其内涵可从广义上说明。业主自治体现了多中心治理。从多中心治理生成逻辑的三个角度——国家与社会关系重塑、公民权利与公共事务增长、民主模式转型与基层民主,可分析业主自治产生的必然性与重大意义。然而业主自治在实践中困境重重,包括民主与合作的困境、规范与事实之间的困境、政府指导部门的困境、利益博弈困境。对此需要遵循多中心治理合作机制的建构思路寻求系统的消解性方案,即以运作规则、合作场域、治理主体为基点构建合作治理机制,以此推动业主自治良性发展。
基于模糊信息的突发事件应急群决策研究
程铁军, 吴凤平
2013, (5): 98-101,106.
摘要:
突发事件涉及面广、决策复杂,需要多方专家的联合决策,以有效集结各方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针对面临突发事件时各方决策专家的犹豫性及知识不完善性,提出基于残缺直觉判断矩阵的突发事件应急群决策方法。通过构造残缺直觉判断矩阵表达各方决策专家的偏好信息,利用直觉模糊加权算子集结群偏好,计算得分函数对各方案进行排序择优。通过对突发泥石流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充分考虑了群决策专家在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犹豫性,在应急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是可行、有效的。
军地一体化应急物资的连续型需求研究
李玉兰, 骆素君, 吴巧云
2013, (5): 102-106.
摘要:
为更好地解决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管理中连续型物资需求的配送问题,需要从物资的配送能力和需求紧迫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基于物流场理论,根据我国现阶段军地应急物资的双重管理模式,建立应急救援多配送中心物流场模型。在模型中将应急物资的配送和需求问题视为带正、负电荷的电场,其中正、负电荷分别代表配送中心和需要救援的区域,电荷数值大小分别代表配送能力的强弱及物流需求的紧急程度,并分析了单中心覆盖、多中心部分覆盖及多中心全部覆盖三种不同配送情况下应急物资的配送及与需求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配送能力、需求紧迫性及路网阻尼性等因素对连续型物资配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为各配送中心分配适当配送量,提高运送时效性及降低任务分配的盲目性。
再论外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问题
郭堃
2013, (5): 107-113.
摘要:
外空活动私有化和商业化的趋势凸显了外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外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重构必须考虑外空法基本原则的要求。外空智力成果并不因其完成地点为无主权的外空而受到影响,各国可以根据本国知识产权法决定是否授予知识产权。但在确定外空智力成果知识产权客体范围及对外空知识产权进行限制时,应对现行知识产权法进行改造,以兼顾外空法基本原则的要求和鼓励外空科技创新的目的。类推船旗国法理论将登记国法适用于在该国登记的外空物体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缺陷,在国内法和国际条约中直接予以规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协调方式,而“外空本身”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则仍需通过国际条约予以解决。
航空承运人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之检讨与反思——纪念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实施10周年
张超汉
2013, (5): 114-121.
摘要:
航空承运人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在国际航空运输责任立法的新时期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对保护航空运输事故受害人权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自2003年生效实施10年来,公约规定的责任保险的范围、投保的主体以及保险额的界定等问题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实践构成极大羁绊,具有“软法”性质,实则是一个空虚的法律构架,容易造成“统一”的公约出现“非统一”的怪状。2013年正值公约实施10周年之际,有必要对该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讨,以实现公约适用的统一价值和落实公约义务。鉴此,在修订中国《民用航空法》时,建议补充责任保险的内容,明确保险的范围、最低保险要求和违反保险要求时的制裁措施。
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探究——一种基于法律渊源视角的考察
于语和, 刘顺峰
2013, (5): 122-128.
摘要:
通过法律渊源之视角,发现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尤为密切。近代以前,不少国家的成文法典完全就是民间法的汇编;近代以后,虽然立法技术不断提高,立法群体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改进,但国家法中还是予以民间法一定的认可。民间法与国家法共生、共长于同质的文化土壤,二者有着共同的对于和谐秩序的价值诉求。因此,只有理性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立法、司法实践。
与著作权有关的价格垄断
郭德忠
2013, (5): 129-133.
摘要:
美国、日本和欧洲都曾经发生过与著作权有关的价格垄断案例,主要涉及五方面问题:美国批量预定电影过程中的横向价格限制,一般都判决违法;著作权集体管理过程中的横向价格限制,经历了由否定到容忍的过程;与著作权有关的纵向价格限制,一般都判决违法;畸高的著作权使用费和与著作权有关的低价倾销,一般不予认定;与著作权有关的价格歧视,较难认定并且存在例外的豁免。梳理、总结各国法院的判决规律及其背后理由,可以为我国未来的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提供借鉴。
魔术的著作权法保护之思
张丹丹
2013, (5): 134-138.
摘要:
通过考察作品的构成要件以及著作权法列举的作品类型,可以发现有些魔术具备作品的要件,且魔术等杂技艺术有别于音乐、舞蹈艺术,可以构成一种独立的作品。魔术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从思想、表达相区分原则出发,著作权法的保护并不延及魔术中包含的各种元素,唯有对魔术表演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形成的艺术性表达才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揭秘他人魔术的行为由于只利用了魔术中属于思想的部分而不会侵犯著作权。模仿他人魔术的行为并非均属于侵权行为,而是有可能构成合理使用。要充分发挥著作权法在保护魔术方面的作用,需完善我国的相关邻接权制度。
伦理规范与集体信念?——制度性事实视域中伦理规范的“事实性”与“规范性”
李晔, 苗青
2013, (5): 139-143.
摘要:
伦理规范与信念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原始事实与信念的关系,这根源于伦理规范作为制度性事实的本体论特征。塞尔的制度性事实理论和图梅勒的集体接受理论说明,伦理规范与集体信念之间具有本质联系,集体信念是伦理规范的构成性条件,伦理规范的“事实性”及其“规范性”特征是以集体信念为基础,因而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这一论题对伦理规范的基础以及现代性条件下伦理规范时代性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论蔡邕碑颂中《周易》典故的运用
赵德波
2013, (5): 144-149.
摘要:
作为东汉后期的重要经师,蔡邕与当时的《易》学传人存在着密切关联,为东汉末年《易》学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蔡邕碑颂中运用了大量的《周易》典故,并且能够根据碑主及表现事象的不同有所甄别。蔡邕碑颂中所用的《周易》典故,继承了《易》经的忧患意识和变通观念;同时又反映出经学昌盛期尊师重教的风尚。蔡邕在碑颂中所用为《费氏易》,与当时的经学走势合拍。
楚竹书方位词及其新见词义与先民的思维观念意识
雷黎明
2013, (5): 150-154,160.
摘要:
楚竹书方位词以单纯词为主,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方位表达系统;这些方位词语法功能较强,能和很多词组合,充当多种句子成分,还可活用为他词;个别方位词用字尚未凝固。与甲骨文、金文相比,楚竹书方位词的表义能力迅速提高。楚竹书方位词及其词义的发展演变能够揭示战国楚地先民的思维观念意识特征:方位意识渐趋明晰,抽象思维逐步提高,空间方位视角下关照等级观念、时间概念,更多关注自我等。
法治理念、法学教育与法律现代化
刘毅
2013, (5): 155-160.
摘要:
法治理念与法律现代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与路径,而法学教育又是确立和传播法治理念,推动和实现法律现代化的重要的基础。西方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均已充分说明,法学教育与法治理念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同时,两者又是法律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一国的法律现代化,既需要法学教育的发展与成熟,又需要法治理念的确立与传播,法学教育是孕育和传播法治理念的温床与载体,法治理念则是法学教育的核心与基础。因此,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法治理念与法学教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