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6期

显示方式:
环境压力视角下中国省际生态效率的分解及收敛性
汪克亮, 孟祥瑞, 杨宝臣
2015, (6): 1-11.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01
摘要:
将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自然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排放视为"环境压力".基于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窗口分析法构造环境压力产生技术前沿,测度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而分析效率的地区差异性与演进趋势;将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区域各省份的"整体生态效率"分解为"组别生态效率"与"管理生态效率",找到各省份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采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两种分析方法考察全国与三大区域生态效率的敛散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的潜力巨大,生态效率分布地域性较强,呈现出鲜明的"东部-中部-西部"梯度发展特征,抑制不同区域省份生态效率提升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全国及三大区域内各省份生态效率之间的差距均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绿色增长驱动因素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20国集团(G20)”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王晓岭, 武春友, 于文嵩
2015, (6): 12-2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02
摘要:
从"绿色化"视角出发,将资源约束和环境绩效纳入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框架,构建国家绿色增长指数.并融合A-EBM模型、全局Malmquist指数、Zofio分解分析与K-W秩和检验技术,实现对20国集团2000-2010年间绿色增长水平的动态比较以及驱动因素识别归纳,进一步明确各国绿色增长源泉和提升路径.结果表明:观测期内,20国集团绿色增长指数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仅有发达国家在整体上实现了绿色增长,金砖国家和新兴国家则出现了绿色增长的"退步".其中,中国的绿色增长指数在20国集团中最低,不但与发达国家具有显著差距,且低于金砖国家平均水平;各驱动因素中,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在20国集团整体上出现了改善,制度优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绿色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新兴经济体中出现了下降.技术规模偏好仅在发达国家中实现了进步,对其他组织的绿色增长均出现了抑制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借鉴治理理论和技术转型理念,认为,应通过绿色技术转型和绿色治理能力提升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的转变,加快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追赶,尽快实现高水平的绿色增长.
中国生态治理效率及其变动
侯燕
2015, (6): 21-2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03
摘要:
生态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提高生态治理效率不仅有利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也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要着力点.从生态破坏和环境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建立包括水、空气、废弃物、垃圾、绿地、森林、湿地、草原、土壤等子维度的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方法刻画2003-2012年中国生态质量现状,引入效率理论构建ISBM模型和ISBM-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中国生态治理效率及其变动进行分析.研究显示:2003-2012年中国生态治理效率平均值为0.276,有待改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平均每年上升0.32%、0.19%,是中国生态治理效率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而纯效率则平均每年下降0.32%.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问题——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分析
李鹏
2015, (6): 30-37.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04
摘要:
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表明:(1)降低中国及中亚国家在进行能源合作时各自的付出成本会提高能源合作的可能性.(2)提高中国及中亚国家在进行能源合作时各自的收益会提高能源合作的可能性.(3)中国及中亚国家在进行能源合作时的初始意愿对能源合作会产生重要影响:当中国及中亚国家在初始时刻都十分愿意进行能源合作时,能源合作最终一定会成功;当中国及中亚国家在初始时刻有一方不愿意进行能源合作时,能源合作最终不一定能成功.研究还发现,中亚国家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的意愿不强烈是导致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项目成果较少的主要原因.
行政垄断、政府管制与产业绩效——对天然气开采业的一般均衡分析
张希栋, 张晓
2015, (6): 38-45.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05
摘要:
通过构建新古典闭合框架下的静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模拟天然气开采业取消政府管制对经济增长、居民福利以及产业绩效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短期内还是长期内取消政府管制不仅能够拉动GDP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福利,还能够有效降低天然气开采业部门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天然气的产量、促进天然气的最终消费.因此,应该逐渐打破政府对天然气开采业的行政垄断,降低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逐步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
外资进入对中国碳排放总量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
周杰琦, 韩颖, 张莹
2015, (6): 46-5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06
摘要:
在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度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探讨外资进入对排放总量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拓展Copeland-Taylor的理论模型,引入FDI、研发活动、对先进环保技术的吸收能力这三类技术因素,将外资进入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分解为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予以检验.结果表明:尽管增加外资引进程度总体上提高了全国与高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总量,但有利于低排放区域的碳减排;从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角度看,中国目前的FDI在规模、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实证结果表明,应加大对中西部省区的环境规制,充分发挥外资对环境积极的技术效应,同时,加快构建以区域协调联动为基础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推进以排污权交易为核心的跨区域环保合作.
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居民电力消费公平性研究
张金良, 李慷, 盖姝
2015, (6): 54-6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07
摘要:
为深入分析中国居民电力消费的公平性问题,计算2000-2011年中国居民电力消费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全国、城乡和区域居民电力消费均已达到非常公平水平,且全国、城乡和区域居民电力消费基尼系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此外,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差异客观存在,相关部门须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电力相关政策.
基于Logistic模型的财富逆转移因素分析及程度测定
周超
2015, (6): 61-65.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08
摘要:
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以北京市为例测定其财富逆转移程度.从财富逆转移的角度研究城市贫富差距扩大会导致公共危机的爆发,要素价格扭曲、转移支付体系不健全、市场机会不均、房价等因素直接影响社会财富的逆转移,并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贫富差距.结果表明:2013年的财富逆转移程度略大于2008年.政府可以通过降低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不断完善税收和转移支付体系,加强就业及促进市场机会均等,控制房价的上涨速度,来减缓财富的逆转移程度.
信息化对O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基于20个国家或地区的面板实证
徐德英, 韩伯棠
2015, (6): 66-7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09
摘要:
基于2006-2011年中国与20个样本国家或地区的面板数据,及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对外直接投资(ODI)逆向溢出过程中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分别引入技术获取型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溢出与对外开放度的交叉项,以信息化发展指数(IDI)、信息化追赶难度系数(ICDC)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技术获取型ODI逆向溢出与各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以及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发投入是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技术获取型ODI逆向溢出对中国技术进步存在基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随着各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技术获取型ODI逆向溢出对技术进步呈现逐渐减弱的抑制趋势,当国家的信息化追赶难度系数大于0.307 0且信息化水平大于4.130 0时,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达到最弱.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的感知——消费者归因和期望的影响
王仙雅, 毛文娟
2015, (6): 74-80,11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10
摘要:
基于消费者归因和期望理论,引入负面归因和消费者CSR期望两个变量,分析两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故意行为和无意行为)对消费者感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故意行为和无意行为均能正向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的感知,但是感知存在差异性,消费者对故意行为的感知更高;这种感知的差异性来源于消费者对两种行为负面归因的差异性,负面归因起到了中介作用;消费者CSR期望正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与消费者感知的关系.
在线零售商营销道德行为的消费者响应机理——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
沈鹏熠, 王志平
2015, (6): 81-8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11
摘要:
基于458个有过网购经验的消费者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建模法,对在线零售商营销道德行为的消费者响应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线零售商营销道德行为(ORE)感知绩效对期望一致性和ORE满意感有正向影响,ORE期望对期望一致性有负向影响,期望一致性正向影响ORE满意感,ORE满意感正向影响消费者在线购买意愿;从ORE感知绩效与期望的动因看,ORE感知利己动机对ORE感知绩效有负向影响,ORE感知利他动机则对ORE感知绩效有正向影响,消费者伦理意识正向影响ORE期望,网络店铺印象则对ORE期望和ORE感知绩效均有正向影响.多群组分析结果显示,人口统计特征变量中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网购频率在不同假设路径中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非信用风险因素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
梁朝晖, 王宗胜, 曹刚
2015, (6): 90-98.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12
摘要: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8月中国公司债日交易数据,检验非信用风险因素对信用利差变化的影响.实证发现:在中国市场,信用风险因素对信用价差的解释力不超过56%,公司债信用价差包含对不可分散的非系统性信用风险的溢价,评级较低的债券溢价较高.在加入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非信用风险因素后,解释能力能达到70%以上,高信用评级的公司债价格中包含的非信用风险补偿比重更高.
虚拟品牌社区中顾客感知支持构成与作用机制
王秀村, 饶晨
2015, (6): 99-105.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13
摘要:
基于组织支持理论,从顾客感知的视角探讨企业为顾客提供组织支持的有效性,构建顾客感知支持、顾客信任和分享信息意愿的关系模型,以虚拟品牌社区成员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顾客感知支持的3个关键构成维度对社区成员信任的建立和分享信息意愿的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证明信任在顾客感知支持和分享信息意愿的影响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识别出企业在虚拟品牌社区中的支持者角色,提出了企业通过传递组织支持加强虚拟品牌社区管理的措施建议.
区域新知识创造对创业活动影响的空间动态研究
单鹏, 鞠晓峰, 于楠楠, 裴佳音
2015, (6): 106-11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14
摘要:
基于创业理论和知识溢出理论,运用系统GMM方法,对2010-2014年全国32个省级城市的制造业新创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知识创造对本区域内和相邻区域的创业活动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新知识创造对本区域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其对相邻区域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3)与非知识密集型产业相比,新知识创造对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的效果更加明显.
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相关问题研究
贺琨, 曾立
2015, (6): 113-118.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15
摘要:
经济效率高低是衡量国民经济动员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相关问题,既是适应解决国民经济动员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满足建设市场经济对丰富效率内涵的基本要求,并且能够推进国民经济动员效率问题理论研究规范化.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是动员准备效率、动员实施效率和经济复员效率3个指标的综合体,国民经济动员各个阶段经济效率受技术、生产组织、制度、信息和时间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基于各主要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升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需从军民融合、供需对接机制、法制建设和整体衔接等方面着手.
重大飞行事故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许凌洁, 刁伟民
2015, (6): 119-12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16
摘要:
伊春空难机长被提起公诉一案引发人们对重大飞行事故罪的关注和研究.中国刑法规定的重大飞行事故罪立法本身存在诸多问题:罪名设定不妥帖,无法清晰表明本罪只适用于空勤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导致的责任事故;罪状表述不严密,"发生重大飞行事故"与"造成严重后果"的关系不明确,且缺乏对"重大飞行事故"的解释;罪行适用范围有限,仅限于飞机发生的重大飞行事故,而排除了其他航空器飞行事故的适用,以及法定刑规定混淆的问题.建议将罪名修改为"重大飞行责任事故罪",严密罪状表述,以"航空器"替代"飞机",扩大本罪适用范围,并修改法定刑规定以完善重大飞行事故罪,促进航空安全发展.
论土壤环境的保护、改善与风险防控
罗丽
2015, (6): 124-128.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17
摘要:
为切实保护土壤环境,防治和减少土壤污染,中国立法机关正在着手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针对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下降、土壤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如何结合中国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的实际情况,吸取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教训,遵循土壤环境保护的客观规律,确立《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关键.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应在"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防控,综合治理"基本原则指导下,以"土壤环境的保护、改善与风险防控"为其核心内容,设置《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具体框架和条文.
污染场地修复的行为责任和状态责任
胡静
2015, (6): 129-137.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18
摘要:
根据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立法例,污染场地修复私人责任主体包括污染者和污染场地权利人.行政机关基于及时且有效修复污染场地的目的,有权命令污染场地权利人承担修复责任,污染场地权利人担责后可以向污染者追偿.污染者是终局责任人,其基础是因果关系和与人的连接,属于行为责任,体现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场地权利人在时间上往往作为第一责任人,其基础是对场地的管领力和对物的连接,属于状态责任,体现场地控制者负担原则.污染者负担是首要的,场地控制者负担是补充性的,在适用污染者负担原则存在困难情况下,适用场地控制者负担原则.
WTO气候变化诉讼第一案述评
魏圣香, 王慧
2015, (6): 138-14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19
摘要:
气候变化政策与WTO规则存在较大的冲突,加拿大可再生能源/固定电价案是WTO体制下气候变化诉讼第一案.从专家组和上诉机构针对该案所发布的裁决来看,依据WTO的相关规则特别是补贴规则来看,一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补贴措施引发诸多争议,如补贴主体的认定、财政资助的判断和利益的分析等法律问题.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补贴措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在现行的WTO规则下,气候变化补贴政策的合法性存在不确定性,WTO补贴规则亟待改革.
从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看中国环境健康法制建设
张天泽, 杨凌雁
2015, (6): 144-148.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20
摘要:
人与自然存在着共存共生的和谐本质联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规定的限度,人行为的"越位"与无序将招致自然的"非意识报复",二者应在一个系统的范畴内达成整体和谐共荣.中国的经济跃进改变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二者由融合趋向分离,而环境法制不张导致人体生命健康的巨大危害.缺乏对环境健康的针对性调查、对污染风险监测不当,公众参与度与法律执行度过弱、"过度博弈"下的短视法制思维是制约环境健康法治的核心因素.应通过建设数据库研究分析考核系统、完善生态预警机制、构建污染检测控制系统及标准、细化环境健康危害判断基准、构建公害公知公众参与平台和发展环境健康管理新思路,全方位构建科学的环境健康法律制度体系.
共和主义权力逻辑视域下的政治义务
徐百军
2015, (6): 149-153,16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21
摘要:
权力逻辑影响着政治义务的证成,不同的权力逻辑下政治义务的证成效果存在显著的差异.依据自由主义的无干涉的权力逻辑,当政治共同体向公民施加某种政治义务时,公民实质上遭到了政治共同体的干涉,而这种干涉行为最终导致政治义务因缺乏正当性而无法得到有效的证成,除非经过公民个人的同意.与之不同,共和主义奉行一种无支配的权力逻辑,它强调当政治共同体向公民施加某种政治义务时,确实对公民造成了干涉,但并没有对公民造成任意的干涉,并且这种干涉根本上切合公民的自身利益.相比较而言,如果依据无支配而非无干涉的权力逻辑来解释政治义务问题,那么公民将更易于自愿承担政治共同体所施加的政治义务.
Web2.0时代价值共识困境的社会学分析
孙晓冬, 张语涵
2015, (6): 154-16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22
摘要:
Web2.0技术构成了当代中国价值共识问题的重要现实背景.选取"5·28招远麦当劳案件"为代表性个案,通过新浪微博用户的互动讨论贴分析微博场中价值话语的建构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早期基于开放互动的群体性价值反思受制度与符号的双重制约,前者通过话题榜时间限制、话题管理权制度与关键词处理方式等制度设计将相关热门话题推至微博场的边缘空间,后者通过"键盘侠"这一身份标签抑制了微博用户的积极性,二者合力导致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价值共识缺乏稳定的时空基础与符号资本支持.
经济全球化语境与《资本论》的传播
刘新刚, 卢鑫
2015, (6): 161-165.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23
摘要:
基于理性维度与价值维度辩证关系原理,建构分析"经济全球化语境与《资本论》的传播"问题的基本框架.原有的《资本论》研究范式与经济全球化语境在"理性与价值"的平台上不具有对话的可能,从而影响了《资本论》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的有效传播.新的《资本论》研究范式与经济全球化语境在"理性与价值"的平台上可以实现"张力性"对话,从而使得《资本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具有广泛传播的可能性.解决经济全球化语境中的《资本论》的传播问题,需要诉求《资本论》研究范式和传播范式的转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