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社会进步合二为一的动力

苏青 聂晓霞

苏青, 聂晓霞.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社会进步合二为一的动力[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80-82.
引用本文: 苏青, 聂晓霞.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社会进步合二为一的动力[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80-82.
SU Qing, NIE Xiao-xia. Science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ulture: the Combined Forces that Advance Human Socie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3): 80-82.
Citation: SU Qing, NIE Xiao-xia. Science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ulture: the Combined Forces that Advance Human Socie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3): 80-82.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社会进步合二为一的动力

Science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ulture: the Combined Forces that Advance Human Society

  • 摘要: 本文探讨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分析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指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合力,两者不可偏废。
  •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2] 刘华杰一点二阶立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3] 徐大生对西方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发展与分野的历史考察[Z]浙大哲学
    [4] 李醒民科学精神的析学和文化意蕴[J]光明日报,1995-1-26
    [5] 李醒民有关科学论的几个问题[Z].北京: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笔谈,2003年
    [6]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析学思考[N]文汇报,2003-12-1
    [7] 方舟子方舟在线[M]北京:bob手机在线登陆出版社,2001年s月
    [8] 龚育之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2-01-29
    [9] 柯文慧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N]中华读书报,2002-12-25.
    [10] 李醒民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N]民 主与科学,2002年第3期
    [11] 金晋伦科技文化与制度创新[Z]北京: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笔谈,2003年
    [12] 王卫平优秀人文文化在先进文化中的地位fzl人民书城网[J]
    [13] 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14] 何亚平科技文化的山来与发展[N]浙大哲学网[J]
    [15] 雷毅对科技的人文反思[N]中国青年报,2001-09-30.
    [16] 蔡德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科学文化索质的核心[R]北京:科技进步与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研讨会,2003年
    [17] 杨叔子科学人文同,和而不同[N]科学时报,2003-05-06
    [18] 赵南元科学人文,势同水火—评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Z]三思科学网[J]
    [19] 高建平,科学与人文杂谈[Z]. 北京:自然·科学与美学术研讨会,2003年
    [20]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一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 [1] 韩维春.  社会经济交往中的跨文化处理:代理与教育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6): 157-161.
    [2] 丁勤.  视觉的阐释——中国古代帝王图像的文化意蕴与社会功用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140-148.
    [3] 刘存福, 赵平.  试析军工型号文化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132-134.
    [4] 李赫亚, 赵平.  论军工文化与军工企业文化关系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85-88.
    [5] 谷继建.  基于儒家文化系统下社会心理结构的偏好选择——源于阿罗悖论的启示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120-124.
    [6] 刘欣, 吕亚军.  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109-114.
    [7] 贺亚兰, 刘存福.  论bob手机在线登陆文化特色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99-102.
    [8] 周尚兵.  对唐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再认识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101-105.
    [9] 李杰, 李晓霞.  试论信息文化及其特征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102-105.
    [10] 刘永谋, 赵平.  析军工文化特色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85-87.
    [11] 毕艳红, 刘平.  中日文化差异的社会根源探究——以儒家“忠孝观”视角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41-43.
    [12] 王月辉, 孙淑英.  中国“狼企文化”探析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46-48.
    [13] 郑重, 郑忠梅.  网络文化视野中高校德育的文化使命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 93-94.
    [14] 孙晶.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43-47.
    [15] 焦建英, 任剑锋.  高等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60-62.
    [16] 杨志坚, 宋桂芝.  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突出人文科学教育的五大重点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24-25.
    [17] 毛京中.  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9-11.
    [18] 田新华, 唐魁玉.  创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思考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 66-70.
    [19] 孔昭君.  网络文化管窥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 43-47.
    [20] 吴贻玉.  文化发展的目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 15-1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14
  • HTML全文浏览量:  5
  • PDF下载量:  1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2-10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社会进步合二为一的动力

摘要: 本文探讨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分析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指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合力,两者不可偏废。

English Abstract

苏青, 聂晓霞.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社会进步合二为一的动力[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80-82.
引用本文: 苏青, 聂晓霞.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社会进步合二为一的动力[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80-82.
SU Qing, NIE Xiao-xia. Science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ulture: the Combined Forces that Advance Human Socie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3): 80-82.
Citation: SU Qing, NIE Xiao-xia. Science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ulture: the Combined Forces that Advance Human Socie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3): 80-82.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