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

刘欣,吕亚军

downloadPDF
刘欣, 吕亚军. 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109-114.
引用本文: 刘欣, 吕亚军. 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109-114.
LIU Xin1, LV Ya-jun. A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Scholars'Changing Words In the Song Dynas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6): 109-114.
Citation: LIU Xin1, LV Ya-jun. A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Scholars'Changing Words In the Song Dynast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6): 109-114.

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

A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Scholars'Changing Words In the Song Dynasty

  • 摘要:古人有名亦有字。相对于名而言,字蕴涵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宋代士人认为,字不仅是其命运前途的彰显,而且是其士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故而,宋代士人重字贵字并对字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士人改字遂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改字的原因,或为避讳、或为迷信、或为审美情趣、或为勉学、或为道德训诫。改字这一社会现象最主要体现了士人对其身份的认同,这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加强背景之下社会分层中士人的价值取向。
  • [1] 周开玉. 《周易》与古人的名和字[J]. 周易研究,1996(1):64-75.
    [2] 郭文瑞. 论古人名字及其语文信息价值[J]. 河北大学学报,1991(4):8-17.
    [3] 王泉根. 古人取字的文化解析[J]. 寻根,2000(2):25-31.
    [4] 刘荣升. 中国古人的名、字、号[J].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2):68-73.
    [5] 汤力伟. 我国古代“名”“字”初探[J]. 船山学刊,1997(2):51-54.
    [6] 任建义. 古人名字问题初探[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57-59.
    [7] 王少华. 中国古代姓名字号谭概[J]. 寻根, 2003(1):88-98.
    [8] 赵瑞民. 姓名与中国文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4-86.
    [9] 欧阳俊. 秦观陆游名字考释[J].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1):105-113.
    [10] 马斗成, 马纳. 眉山苏氏家族名字号与宋代士大夫社会生活[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3):28-36.
    [11] 姚际恒. 仪礼通论[M]. 陈祖武,点校.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8.
    [12] 刘敝. 斁字序[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095 册,幺是集(卷34).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98.
    [13] 周行已. 浮沚集(卷4),朱廷隐字大隐序[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23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 陶宗仪. 说郛(卷17上),古人贵字[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877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 陈师道. 后山集(卷11),秦少游字序[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14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16.
    [16] 欧阳守道. 巽斋文集(卷25),刘自牧字说[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83 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7] 陆九渊. 象山集(卷21),朱氏子更名字说[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56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37.
    [18] 朱子. 晦庵集(卷76),李存诚更名序[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45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83.
    [19] 晁说之. 景迂生集(卷17),卢沃字子献序[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18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35.
    [20] 俞德邻. 佩韦斋集(卷12),左近仁字说[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89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3.
    [21] 周必大. 文忠集(卷55),平园续稿[C]//赵汝橙县尉字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47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589.
    [22] 罗愿. 罗鄂州小集(卷3),张仲思字序[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42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86.
    [23] 包恢. 敝帚稿略(卷7),郑纯子字说[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78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81.
    [24] 陈傅良. 止斋集(卷52),朱甥子臧名说[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50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17.
    [25] 陈渊. 黙堂集(巻20),邓徳恭字序[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39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07.
    [26] 陈着. 本堂集(卷35),名范修字徳甫说[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85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7] 楼钥. 攻媿集(卷79)从子沨改字景刘[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53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8] 葛胜仲. 丹阳集(卷8),段拂教授字序[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127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90.
    [29] 魏了翁. 鹤山集(卷58),虞退夫字说[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73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
    [30] 袁甫. 蒙斋集(卷15),叶朝宗字说[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75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09.
    [31] 洪迈. 容斋随笔·三笔(卷11)帝王讳名[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851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58.
    [32] 赵鼎臣. 竹隠畸士集(卷13),石敦仁字序[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24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19.
    [33]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20),为恶而削门·宋公易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4] 黄庭坚. 山谷别集(卷3),黎远字子思说[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13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63.
    [35] 李觏. 旴江集(卷25),叙陈公燮字[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095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13.
    [36] 徐元杰. 楳埜集(卷10),黄子正名字说[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81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59-760.
    [37] 杨时. 龟山集(卷25),邓文伯字序[C]//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 125 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50.
    [38] 罗兰·巴尔特. 符号学原理[M]. 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34.
    [39] 袁采. 袁氏世范(卷3),术非悠久计[C]//丛书集成初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85:63.
  • [1] 林珊.何以为“家”:《民法典》视域下家庭成员身份与亲属身份适当分离的逻辑证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
    [2] 易瑾超, 李威龙, 徐国铨.“营改增”改革、财政压力与环保类上市公司业绩.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3): 38-4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3611
    [3] 潘胜文, 邵胜, 刘梦晓.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与国企混改效率.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52-6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555
    [4] 曾楠.文化情境变迁中政治认同的生成考察.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 156-16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939
    [5] 于语和, 吕姝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的法治认同.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126-13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18
    [6] 蒋琬, 顾琴轩.仁慈型领导如何激发员工创造力?——社会认同与社会交换整合视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70-7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110
    [7] 翟杰全.当代科技传播的任务分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 139-145.
    [8] 赵洲.国际承认与国家身份建构的全球治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114-121.
    [9] 贾晓明, 雷雨佳.早年被收养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质性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51-156.
    [10] 李平, 高华平.《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中异体字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136-139.
    [11] 翟勇.从“妓鞋行酒”看嘉、隆士人何良俊心态.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47-150.
    [12] 刘欣.论宋代家训的文体表现.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09-113.
    [13] 柳雨春, 杨果.宋代商业中女性境况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132-135.
    [14] 吴珂.清代四川地区民间演剧与社区认同.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14-118.
    [15] 雷黎明.楚简古典籍字用研究略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 98-101.
    [16] 郭剑敏.由创作者的身份特征看“红色经典”的审美形态.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03-106.
    [17] 范建文.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与传统民族精神.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30-34.
    [18] 黄建民.培养高质量军工领域工程硕士人才之实践.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108-110.
    [19] 崔元.金文玉部字考释和上古玉文化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22-25.
    [20] 李艳秋.股东身份认定问题探析——兼论工商登记的性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46-4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452
  • HTML全文浏览量:1
  • PDF下载量:98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09-03-30

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

摘要:古人有名亦有字。相对于名而言,字蕴涵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宋代士人认为,字不仅是其命运前途的彰显,而且是其士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故而,宋代士人重字贵字并对字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士人改字遂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改字的原因,或为避讳、或为迷信、或为审美情趣、或为勉学、或为道德训诫。改字这一社会现象最主要体现了士人对其身份的认同,这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加强背景之下社会分层中士人的价值取向。

English Abstract

刘欣, 吕亚军. 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109-114.
引用本文: 刘欣, 吕亚军. 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109-114.
LIU Xin1, LV Ya-jun. A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Scholars'Changing Words In the Song Dynas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6): 109-114.
Citation: LIU Xin1, LV Ya-jun. A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Scholars'Changing Words In the Song Dynast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6): 109-114.
参考文献 (3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