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文化情境变迁中政治认同的生成考察

曾楠

downloadPDF
曾楠. 文化情境变迁中政治认同的生成考察[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 156-161.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939
引用本文: 曾楠. 文化情境变迁中政治认同的生成考察[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 156-16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939
ZENG Nan.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Change of Cultural Context[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5): 156-161.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939
Citation: ZENG Nan.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Change of Cultural Context[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5): 156-16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939

文化情境变迁中政治认同的生成考察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93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民生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研究"(14CKS011);2016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意识形态自信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研究"(2016MZXQ08);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类项目(教育科研类) "基于政治认同视角的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研究"(2016GXJK022);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资助项目(YQ2015034)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Change of Cultural Context

  • 摘要:文化情境是政治认同孕育的源泉与土壤,它直接关系政治认同的道义合法性与情感支持。文化情境的变迁与政治认同的生成样态紧密相连。纵观文化情境的动态变迁,东方君主专制时期、西方古希腊、古罗马与中世纪时期,在主体的附魅、利益的"充公化"事实生态中呈现专制型文化预制下的价值附和。当历史步入近现代,身份的多重、利益的多元、消费的至上,在东西方隐约呈现消费型文化预制下的价值分殊。伴随着公共领域的拓展与治理民主的尝试,民主型文化预制下价值共识成为变迁走向。与此相应,政治认同呈现个体遮蔽与外在强力下的混沌化认同、"唯私症"与"冷漠症"双重裹挟下的私密化认同、自在自为的理性化认同的生成逻辑。
  • [1] 梁漱冥.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2] 俞可平. 增量民主与善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8.
    [3]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09-129.
    [4] 亨廷顿.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 程克雄,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0.
    [5] 哈贝马斯. 包容他者[M]. 曹卫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3.
    [6]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
    [7] 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M]. 渠东,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0:81.
    [8] 伯林. 自由论[M]. 胡传胜,译. 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244-245.
    [9] 洛克. 论宗教宽容[M]. 吴云贵,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
    [10] 格雷. 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 顾爱彬,李瑞华,译. 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78.
    [11] 罗伯森. 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 梁光严,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02.
    [12] 鲍曼. 现代性与矛盾性[M]. 邵迎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
    [13] 张旭东.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1.
    [14] 鲍曼. 流动的现代性[M]. 欧阳景根,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2:111.
    [15]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M]//汪晖,陈燕谷. 文化与公共性. 北京:三联书店,1998:125.
    [16] 泰勒. 黑格尔[M]. 张国清,朱进东,译. 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614-615.
    [17] 韩东屏. 如何达成价值共识[J]. 河北学刊,2010(1):37-43.
    [18] 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 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M]. 金烨,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43.
    [19] 列宁. 列宁哲学笔记[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4.
    [20] 伽达默尔. 赞美理论[M]. 夏镇平,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95.
    [21] GIDDENS.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M]. Combridge:Polity Press,1991:68.
    [22] 阿尔蒙德,维巴.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 徐湘林,译. 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5.
    [23] 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M]. 吴睿人,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9.
  • [1] 于语和, 雷园园.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依法治国中的价值.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135-14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9203
    [2] 王晓楠.阶层认同、环境价值观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 57-6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592
    [3] 孙晓冬, 张语涵.Web2.0时代价值共识困境的社会学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6): 154-16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622
    [4] 刘全波.论类书的流弊及其学术价值.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133-139.
    [5] 路向峰.文化实践的理论地位和当代价值.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140-145.
    [6] 赖雅坤, 吴俊清.试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 142-144.
    [7] 邵璀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00-102.
    [8] 肖淑芳, 罗丹.高技术企业价值来源与评估初探.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64-67.
    [9] 王国弘, 赵涛.人力资源管理的文化价值观视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102-105.
    [10] 刘永谋, 赵平.论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96-98.
    [11] 张祖群.大遗址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分异探讨——汉长安城案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22-25.
    [12] 汪波, 陈晓茜.银行战略联盟的价值链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41-42.
    [13] 孙美堂.科学的价值缺位与回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71-75.
    [14] 曾凤章, 崔丽.基于顾客价值的质量经济性模型初探.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63-65.
    [15] 张世君.关于法律价值研究的几个问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90-93.
    [16] 张平淡, 韩伯棠.论公司价值的创造.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62-64.
    [17] 张志强, 肖淑芳.公司价值解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76-78.
    [18] 庞华玲.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个体道德价值.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 15-17.
    [19] 孙美堂.人的价值:根据与类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 19-23.
    [20] 孙美堂.文化价值:一种关系的诠释.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 6-1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722
  • HTML全文浏览量:0
  • PDF下载量:474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6-08-09
  • 刊出日期:2017-09-29

文化情境变迁中政治认同的生成考察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93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民生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研究"(14CKS011);2016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意识形态自信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研究"(2016MZXQ08);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类项目(教育科研类) "基于政治认同视角的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研究"(2016GXJK022);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资助项目(YQ2015034)

摘要:文化情境是政治认同孕育的源泉与土壤,它直接关系政治认同的道义合法性与情感支持。文化情境的变迁与政治认同的生成样态紧密相连。纵观文化情境的动态变迁,东方君主专制时期、西方古希腊、古罗马与中世纪时期,在主体的附魅、利益的"充公化"事实生态中呈现专制型文化预制下的价值附和。当历史步入近现代,身份的多重、利益的多元、消费的至上,在东西方隐约呈现消费型文化预制下的价值分殊。伴随着公共领域的拓展与治理民主的尝试,民主型文化预制下价值共识成为变迁走向。与此相应,政治认同呈现个体遮蔽与外在强力下的混沌化认同、"唯私症"与"冷漠症"双重裹挟下的私密化认同、自在自为的理性化认同的生成逻辑。

English Abstract

曾楠. 文化情境变迁中政治认同的生成考察[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 156-161.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939
引用本文: 曾楠. 文化情境变迁中政治认同的生成考察[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 156-16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939
ZENG Nan.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Change of Cultural Context[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5): 156-161.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939
Citation: ZENG Nan.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Change of Cultural Context[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5): 156-16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939
参考文献 (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