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社区治理认知的视界、隐喻和框架

郑晓茹,陈如

downloadPDF
郑晓茹, 陈如. 社区治理认知的视界、隐喻和框架[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125-13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275
引用本文: 郑晓茹, 陈如. 社区治理认知的视界、隐喻和框架[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125-13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275
ZHENG Xiaoru, CHEN Ru. The Vision,Metaphor and Framework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Cogni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5): 125-13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275
Citation: ZHENG Xiaoru, CHEN Ru. The Vision,Metaphor and Framework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Cognitio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5): 125-13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275

社区治理认知的视界、隐喻和框架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27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产权建构与环境治理研究"(17BSH042)

The Vision,Metaphor and Framework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Cognition

  • 摘要:当前对社区治理的研究多聚焦于制度、技术等层面,而较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对社区治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以社区心态为引,回到社区"人"的本身来思考社区治理问题时,社区治理认知就成为社区治理何以有效的条件和基础。因而,将社区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以视界、隐喻和框架作为社区治理认知的研究对象。其中,治理层和边界构成视界结构,并在这一结构中以情境、对话勾勒视界的轮廓,以再构和融合阐述视界的意图。当面向日常生活时,社区会演化为一个隐喻的世界,而隐喻则成为治理认知的重要形式,其在认知功能上的表现在于其是组织各种概念的基础及生成生活经验的工具,而隐喻源的存在成为治理认知形成的介质。另外,从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主观认知时所依据的心理原则的框架出发,关系本身对框架的安排和优化、情感的形式及运作、想象的类型和内容成为其核心要素。由此,以视界、隐喻和框架来构建社区治理认知,且以此窥视社区治理认知对于社区治理的价值和意义。
  • [1] 费孝通.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16.
    [2] 熊易寒. 社区选举:在政治冷漠与高投票率之间[J]. 社会,2008(3):180-204.
    [3] TANNEN D. Framing in discourse[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4] 伍麟. 风险的生活叙事与自我认同[J]. 哲学动态,2016(9):92-98.
    [5] 张祥云,罗绍武. 对话的意蕴[J]. 高等教育研究,2011(7):32-39.
    [6] HEIDEGGER M. Poetry,language,thought[M]. New York:Happer & Row,1971.
    [7] LEMERT C. Social theory[M]. Boulder:Westview,1993.
    [8] ANDERSON M. Embodied cognition:a field guide[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3(149):91-130.
    [9] JOHNSON,LAKEOFF G. 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 雷可夫,约翰逊. 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M]. 周世箴,译.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11] 谢之君. 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2] 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3]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 GOFfMAN E. Framing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 New York:Harper & Row,1974:21.
    [15] PAN Z,KOSICKI G M. Framing analysis: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J].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3(10):55-75.
    [16] GITLIN T.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17] SCHEVE C. The social calibration of emotion expression:an affective basis of micro-social order[J]. Sociological Theory,2012(1):1-15.
    [18] BERICAT E.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four decades of progress[J]. Current Sociology,2016(3):491-513.
    [19] 章士嵘. 科学发现的逻辑[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0] MACINTYRE A. Whose justice?which rationality?[M]. 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8.
  • [1] 武照亮, 靳敏.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行为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1): 55-6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0791
    [2] 崔立新, 陈雪丽, 李依玲, 栾子涵.虚拟社区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影响机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2): 174-18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6225
    [3] 李卫东, 李宁.他者想象与自我认知:中美民众国家形象认知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153-16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293
    [4] 李卫东, 李宁.他者想象与自我认知:中美民众国家形象认知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 -.
    [5] 戴祥玉.地方政府自我推进型治理创新:转型期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路径——基于4类社区治理创新典型案例的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 75-8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826
    [6] 原珂.治理与解决:中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主体及现行解决方法.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 67-7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1848
    [7] 张莉萍.认知视角下的汉语间接指令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149-152.
    [8] 吴珂.清代四川地区民间演剧与社区认同.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14-118.
    [9] 刘鹏.语言即世界——从认知的角度看汉英相关隐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124-127.
    [10] 周国宝.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马”隐喻对比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133-136.
    [11] 孙庆珍.英语转喻与汉语借代的生成与认知.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101-104.
    [12] 张尼奇, 洪瑾.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信息传播.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18-20.
    [13] 刘倩, 赵峰珂, 章文盛.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现代产品的娱乐性隐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37-39.
    [14] 李波, 王丹, 李林英, 李红兵, 田宝香.北京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110-112.
    [15] 肖家燕, 王小潞.文化、心理因素对隐喻翻译的制约.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47-50.
    [16] 刘潜.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建设的几点思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 80-82.
    [17] 杨红.英语隐喻的理解及其与认知的关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72-75.
    [18] 孙丹.绰号中见隐喻之美.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40-42.
    [19] 洪瑾.论社区建设的社会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41-43.
    [20] 丛晓峰.新时期我国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17-1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823
  • HTML全文浏览量:1
  • PDF下载量:263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8-08-20
  • 刊出日期:2019-08-29

社区治理认知的视界、隐喻和框架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27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产权建构与环境治理研究"(17BSH042)

摘要:当前对社区治理的研究多聚焦于制度、技术等层面,而较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对社区治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以社区心态为引,回到社区"人"的本身来思考社区治理问题时,社区治理认知就成为社区治理何以有效的条件和基础。因而,将社区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以视界、隐喻和框架作为社区治理认知的研究对象。其中,治理层和边界构成视界结构,并在这一结构中以情境、对话勾勒视界的轮廓,以再构和融合阐述视界的意图。当面向日常生活时,社区会演化为一个隐喻的世界,而隐喻则成为治理认知的重要形式,其在认知功能上的表现在于其是组织各种概念的基础及生成生活经验的工具,而隐喻源的存在成为治理认知形成的介质。另外,从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主观认知时所依据的心理原则的框架出发,关系本身对框架的安排和优化、情感的形式及运作、想象的类型和内容成为其核心要素。由此,以视界、隐喻和框架来构建社区治理认知,且以此窥视社区治理认知对于社区治理的价值和意义。

English Abstract

郑晓茹, 陈如. 社区治理认知的视界、隐喻和框架[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125-13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275
引用本文: 郑晓茹, 陈如. 社区治理认知的视界、隐喻和框架[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125-13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275
ZHENG Xiaoru, CHEN Ru. The Vision,Metaphor and Framework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Cogni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5): 125-13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275
Citation: ZHENG Xiaoru, CHEN Ru. The Vision,Metaphor and Framework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Cognitio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5): 125-13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275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