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从“用具”到“技术”——海德格尔此在的敞开与遮蔽思想流变解读

宋洁,王伯鲁

downloadPDF
宋洁, 王伯鲁. 从“用具”到“技术”——海德格尔此在的敞开与遮蔽思想流变解读[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 171-176.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引用本文: 宋洁, 王伯鲁. 从“用具”到“技术”——海德格尔此在的敞开与遮蔽思想流变解读[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 171-17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SONG Jie, WANG Bolu. From Appliance to Technology -A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covering and Cooncealing of Heidegger's Dasein[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1): 171-176.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Citation: SONG Jie, WANG Bolu. From Appliance to Technology -A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covering and Cooncealing of Heidegger's Dasei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1): 171-17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从“用具”到“技术”——海德格尔此在的敞开与遮蔽思想流变解读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现代社会技术化问题研究"(16AZX007)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N031

From Appliance to Technology -A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covering and Cooncealing of Heidegger's Dasein

  • 摘要: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用具"在构建"此在"与世界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此在"在"操心"中直面"用具"而敞开自身进入真理之领域,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后期在《技术的追问》中,他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批判,追问得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此种本质将世界解蔽为单一的向度,造成了"此在"的遮蔽,使人的生存陷入困境。在这两个阶段,他分别使用了"用具"和"技术"两个概念,并指出两者是不一样的。"用具"和"技术"虽然指涉的对象一致,但是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海德格尔展现出的是此在的敞开与遮蔽状态。
  • [1] HEIDEGGER M. The essence of human freedom[M]. trans.by Ted Sadler. New York:Continuum,2002:3.
    [2] 马丁·海德格尔. 面向思的事情[M]. 陈小文,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8.
    [3] 张志伟. 此在之迷途——关于《存在与时间》的得与失[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1):30-42.
    [4] 陈嘉映.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3.
    [5] 马丁·海德格尔. 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3.
    [6] 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37.
    [7] 李孟国. 无蔽之真——海德格尔真理问题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75.
    [8] HEIDEGGER M.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time:prolegomena[M]. trans.by Theodore Kisiel.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2:113.
    [9] 马丁·海德格尔. 路标[M]. 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64.
    [10] 杨庆峰. 技术现象学初探[M]. 上海:三联书店,2005:227.
    [11] 比梅尔. 海德格尔[M]. 刘鑫,刘英,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0.
    [12] 朱松峰. 如何理解海德格尔之"缘在"的"真理"与"非真理"?[J]. 哲学研究,2012(9):85-90.
    [13] 马丁·海德格尔. 林中路[M]. 孙周兴,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18.
    [14] 张汝伦. 20世纪德国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56.
    [15] 施太格缪勒. 当代哲学主流(上卷)[M]. 王炳文,燕宏远,张金言,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7.
    [16] 顾世春. 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内在关系[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3):90-93.
    [17] 马丁·海德格尔.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M]. 薛华,译. 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50.
    [18] 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下)[M]. 孙周兴,译. 上海:三联书店.1996:932.
    [19] 马丁·海德格尔. 演讲与论文集[M]. 孙周兴,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8.
    [20] 刘旭光. 海德格尔与美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214.
    [21] HEIDEGGER M.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1964)[M]. David Farrell Krell. London:Taylor & Francis,1978:391.
    [22] HEIDEGGER M. Poetry,language,though[M]. Albert Hofstadter. 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 & Row Publisher,1975:150.
  • [1] 杨成铭, 杨帅.论区块链技术在民事司法应用中的价值、风险和进路*.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 -.
    [2] 戚学祥.区块链技术在政府数据治理中的应用:优势、挑战与对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 105-11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5150
    [3] 吴志远.论网络社会时代的新媒介技术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157-16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2
    [4] 周亚光.不方便法院说在《蒙特利尔公约》下的适用——一个条约法的视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104-111.
    [5] 王铉.技术与艺术双平台上的互动音乐前景.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114-117.
    [6] 翟杰全.技术传播:概念、渠道和企业实践.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90-94.
    [7] 祝利民.由意识形态对历史的遮蔽到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历史的解蔽.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136-140,145.
    [8] 王晓磊.论西方哲学空间概念的双重演进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113-119.
    [9] 董灵, 张萌萌.声乐教学的新形式——论数字音频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115-117.
    [10] 石娟, 齐二石.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业营销策略分析系统中的应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59-62.
    [11] 李世新.从技术评估到工程的社会评价——兼论工程与技术的区别.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43-46.
    [12] 孙美堂.科学的价值缺位与回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71-75.
    [13] 曹观法.伊德的技术哲学.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26-29.
    [14] 赵玉灿, 任秀华, 尚妍, 成志芳.双语教学在工程技术基础课中的教学探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20-21.
    [15] 王伯鲁.世界4——技术世界及其结构问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45-48.
    [16] 贺明, 贺亚兰.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科技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91-93.
    [17] 王新明.以色列的科学技术政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62-64.
    [18] 顾炜.浅议立法技术.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 66-68.
    [19] 王伯鲁.技术起源问题探幽.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44-47.
    [20] 范琼英.国外大学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 73-7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786
  • HTML全文浏览量:2
  • PDF下载量:227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8-03-29
  • 刊出日期:2019-01-10

从“用具”到“技术”——海德格尔此在的敞开与遮蔽思想流变解读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现代社会技术化问题研究"(16AZX007)

  • 中图分类号:N031

摘要: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用具"在构建"此在"与世界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此在"在"操心"中直面"用具"而敞开自身进入真理之领域,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后期在《技术的追问》中,他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批判,追问得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此种本质将世界解蔽为单一的向度,造成了"此在"的遮蔽,使人的生存陷入困境。在这两个阶段,他分别使用了"用具"和"技术"两个概念,并指出两者是不一样的。"用具"和"技术"虽然指涉的对象一致,但是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海德格尔展现出的是此在的敞开与遮蔽状态。

English Abstract

宋洁, 王伯鲁. 从“用具”到“技术”——海德格尔此在的敞开与遮蔽思想流变解读[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 171-176.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引用本文: 宋洁, 王伯鲁. 从“用具”到“技术”——海德格尔此在的敞开与遮蔽思想流变解读[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 171-17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SONG Jie, WANG Bolu. From Appliance to Technology -A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covering and Cooncealing of Heidegger's Dasein[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1): 171-176.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Citation: SONG Jie, WANG Bolu. From Appliance to Technology -A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covering and Cooncealing of Heidegger's Dasei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1): 171-17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参考文献 (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