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中国油气管网与能源互联网发展前景
黄维和, 沈鑫, 郝迎鹏
2019, (1): 1-6.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3518
摘要:
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油气仍是中国能源利用的主体,2030年之后在能源消费总量占比超过30%,能源主体地位进一步体现。能源互联网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欧美及日本已结合本国能源特征发展出不同的模式。随着中国油气地位的提高,油气管网建设和运营规模不断扩大,油气管网将成为能源互联网中消纳可再生能源、建设智慧能源的重要参与者,并应融入能源互联网发展,加快油气互联网布局。梳理中国油气管网发展现状及前景,阐述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探讨中国油气管网与能源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模式,给出推动中国油气管网和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建议。
碳交易减少了中国火电厂的减排成本吗?——基于2005-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宁, 刘青君
2019, (1): 7-16.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3166
摘要:
采用中国558家规模以上火电企业微观数据,利用基于产出的二次型方向性距离函数,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计算了不同企业2005-2010年的CO2影子价格。研究表明: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所计算出的CO2影子价格均值最高,为1 957.112元/吨;最小二乘法所计算出的CO2影子价格均值最低,为747.634元/吨;校正平均绝对偏差法所计算出的CO2影子价格均值为808.912元/吨;随机前沿法所计算出的CO2影子价格为934.811元/吨。综合所有估计方法,东部地区CO2影子价格均值为1 115.631元/吨,北部地区CO2影子价格均值为1 119.815元/吨,南部地区CO2影子价格均值为1 106.900元/吨,西部地区CO2影子价格均值为1 114.076元/吨。进一步根据所计算出来的CO2影子价格在八大电力集团公司之间进行了分地区分电厂之间的多维度碳交易模拟分析,证明了碳交易可以给火电企业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对未来10年八大电力集团公司的CO2影子价格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进一步论证中国中长期环境与资源保护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多主体互动博弈下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演化机理
陆菊春, 欧阳寒旭, 韩璐
2019, (1): 17-26.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0625
摘要:
从多利益主体视角出发,构建建筑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考虑政府的声誉成本以及低碳消费补偿因素,研究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内在规律、稳定均衡策略和影响机理,并利用仿真模拟分析相关参数对建筑企业低碳转型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和低碳生产时的额外技术成本。政府环境规制力度越大,低碳生产的额外技术成本越低,建筑企业越倾向于进行低碳生产。(2)政府是否进行环境调控主要取决于环境规制的管理成本、声誉成本以及对非低碳建筑企业的罚金。(3)影响消费者低碳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污染补偿以及选择低碳产品时的额外收益。因此从建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低碳交易市场机制、政府监管力度等方面提出促进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
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长短期行业异质性视角的经验分析
屈小娥, 胡琰欣, 赵昱钧
2019, (1): 27-36.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632
摘要:
采用2006-2015年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从行业异质性视角入手,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和变系数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效应、异质滞后效应、异质交互效应以及异质短期波动效应。研究表明:多数行业的产业集聚显著地推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部分行业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甚至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产业集聚并不是在所有行业都表现为规模效应,部分行业的拥挤效应超过了规模效应。从滞后效应来看,每个行业随着滞后期的增加表现出异质性的变化规律:正(负)向效应逐渐增强、逐渐减弱、先增强后减弱、先减弱后增强、一直不显著等。从交互效应来看,企业平均规模越小的行业越容易从产业集聚中获取正向效应;大部分行业的国有产权和资产专用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集聚的绿色生产率效应的发挥产生了抑制作用,但少数行业与之相反,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这些行业的国有产权和资产专用性反而发挥了正面效应;在短期内,大部分行业的产业集聚并不能有效推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只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的短期效应显著;从长短期效应的对比来看,大部分行业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因此,政府在制定集聚政策时不应该忽略不同行业的差异,对所有制造业行业采取"一刀切"的集聚促进措施,而应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影响规律和所处的集聚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动态调整的集聚政策。
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理论分析与来自中国的经验
周杰琦, 梁文光, 张莹, 韩颖
2019, (1): 37-49.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296
摘要:
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探究外商直接投资(FDI)、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的关系,不仅为理解FDI如何影响环境提供新的视角,而且丰富了环境规制的研究领域。在Copeland与Taylor模型框架下,将雾霾污染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规模效应及规制效应,进而揭示FDI影响雾霾污染的内在机理,在区分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基础上,采用联立方程模型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FDI、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的关系进行检验,并进一步运用门槛回归模型考察FDI引致的雾霾污染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表明:(1)FDI对雾霾污染有双重效应:其通过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加剧雾霾污染,而通过技术效应改善雾霾污染。(2)环境规制在改善本地FDI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同时,倒逼污染型FDI转移到邻地,阻碍了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技术进步,不利于全局环境治理。(3)FDI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在总体上不显著,但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受环境规制的影响;随着正式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FDI对雾霾污染产生先加剧、后抑制、再加剧的影响;当非正式环境规制强度跨越一定的门槛,FDI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由"污染避难所"效应向"污染光环"效应转换。(4)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非正式环境规制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进而改善雾霾污染的更关键的因素。因此,在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分类环境规制、污染联防联控等方面的协同努力下,能充分发挥FDI的环境福利效应。
制度供给与中国地区绿色创新效率
李玉婷, 祝志勇
2019, (1): 50-58.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347
摘要:
绿色创新带来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回报,提升绿色创新效率是实现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绿色创新随机前沿模型和2011-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地区绿色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和比较,并着重对不同类型的制度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间绿色创新效率差异较大,整体上呈现出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从变化趋势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有所提高,地区差异逐步减小。(2)地区绿色创新效率与各类制度正相关;其中,知识产权、金融、环境和财政制度的影响显著,尤其是金融和财政制度的影响敏感,而基础法律制度的影响不显著。此外,控制变量、要素价格和市场结构对绿色创新效率也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混合模型的国际原油价格预测研究
张金良, 李德智, 谭忠富
2019, (1): 59-64.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061
摘要: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准确的原油价格预测极具挑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和果蝇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混合模型。利用变分模态分解方法将国际原油价格序列分解成一系列模态分量;针对周期性和非线性特征分量,分别建立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和果蝇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预测;将各分量的预测值求和作为最终的预测结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混合模型相较对比模型能够明显提高国际原油价格的预测精度。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比较分析
石京民, 李健
2019, (1): 65-73.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912
摘要:
基于SSCI及CSSCI来源文献,运用科学计量方法,对1998-2017年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综合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中的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突变率检测探析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变迁及发展趋势,并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层次3个方面对比国内外研究差异,为中国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供方向指引。研究表明: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更注重社会责任标准、供应链社会责任、产权性质与政府约束等主题,国外则更关注中小企业及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未来趋势方面,国内研究重点关注社会责任履行的消费者认知视角,国外研究则开始探索与政治学的学科交叉分析,二者均将社会责任履行中的制度因素作为未来研究重点。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并购绩效——垄断度与组织冗余的权变效应
徐士伟, 陈德棉, 陈鑫, 乔明哲
2019, (1): 74-80.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915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上市公司主动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为研究这种"披露"行为能否获取经济效益,以2012-2014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以长期并购绩效为结果视角,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倾向得分匹配等模型检验收购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对长期并购绩效的主效应;同时还将样本分别按照垄断程度、组织冗余等进行分组,进一步考察不同子样本的主效应作用强度。结果发现:收购方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对长期并购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在披露效应强度方面低垄断组比高垄断组更明显、低冗余组比高冗余组更明显。
银行网络结构连通性临界值与风险传染
王超, 李亮, 何建敏, 隋新
2019, (1): 81-87.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3187
摘要:
同业拆借是银行之间常见的一种业务联系,银行通过同业拆借形成网络结构。从理论上推导了能够降低风险传染的网络结构连通性临界值,发现该临界值受到危机大小、危机范围、拆借比例、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投资收益等参数的影响。对随机网络结构的仿真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个体危机还是系统危机的情况,所推导的网络结构连通性临界值都具有有效性。各类参数对风险传染的影响分析也为增强银行系统稳定性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回报
吕新军, 代春霞
2019, (1): 88-96.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3904
摘要:
使用中国省级层面劳动力市场分割数据,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考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回报的影响。研究表明:(1)劳动力市场分割会显著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2)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低时,劳动力市场分割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回报,但在人力资本水平高于临界值时,劳动力市场分割会降低人力资本回报。(3)市场分割会显著影响女性、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水平,但是对男性、城镇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影响不显著。政策启示是:从短期看,"一刀切"的市场分割保护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低素质劳动者的收入,但并不利于高素质劳动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实现低素质劳动力充分就业和高素质劳动力自由流动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市场分割会降低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从长期看,不利于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坚持人力资本提升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劳动者的收入回报。
基于技术多样性的专利申请人与审查员的引证行为差异
乔亚丽, 汪雪锋, 侯雨佳, 黄颖, 杨雪梅
2019, (1): 97-102.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3722
摘要:
近年来,专利引文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技术路径研究、技术会聚、技术扩散等技术领域间的知识活动研究,但并未有效区分申请人引用和审查员引用,现有技术领域层面对申请人和审查员引用差异的对比研究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统计层面。将技术类别间的差异性引入到申请人引用和审查员引用的对比研究中,在技术类别分布基础上,探究专利技术类别多样性视角下申请人引用和审查员引用的知识来源差异,并对其开展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专利申请人引用涉及的技术类别范围更广,而审查员引用则更集中于本技术类别;对大部分技术类别,申请人引用的技术类别多样性要高于审查员引用,但两者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
金融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PVAR模型分析
严圣艳, 徐小君
2019, (1): 103-109.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3997
摘要:
基于中国31个省市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PVAR模型分析金融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就全国而言,金融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都能给区域经济增长带来正向的冲击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并不能持久;在发达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有正有负,而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冲击一直处于正向的稳定状态。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金融产业集聚水平,技术创新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非常微弱。应从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发展的深度融合以及加大研发投入等方面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控制权性质、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定价
冯银波, 叶陈刚
2019, (1): 110-120.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486
摘要:
控制权性质如何影响审计定价是一个中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利用审计收费管制解除后2012-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控制权性质、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定价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制人为国有的上市公司比非国有的支付了相对较低的审计费用,行业专长审计师比非行业专长审计师收取了相对较高的审计费用,支持了审计定价中存在风险溢价和行业专长溢价的观点。进一步的分组研究发现,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按市场份额衡量的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按客户数量衡量的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微弱正相关;而在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两种方法衡量的审计师行业专长均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结果基本稳健。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下的敏捷动员理论体系
张纪海, 樊伟, 师仪
2019, (1): 121-127.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3467
摘要:
信息化战争和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实需求要求中国必须转变传统的动员工作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精准化等具有敏捷特征的方向发展,因此敏捷动员成为新时代国民经济动员的主流动员模式。结合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分析敏捷动员理论出现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设计敏捷动员理论体系框架,明确动员联盟、动员链、动员网、集成动员和动员物流等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敏捷动员理论以"超常供给"为核心理念,动员联盟是敏捷动员的组织基础,动员链和动员网是实现敏捷动员的载体,动员物流是动员链和动员网的具体实现形式,集成动员是开展敏捷动员的工作模式。
中国军民融合度测算:理论与实证
孟斌斌, 戚刚, 曾立
2019, (1): 128-135.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640
摘要:
军民融合度的测算一直是理论界和政策界面临的难题。以军、民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利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经济部门要素产出差值,构建军民融合度的测算方法。基于中国1952-2015年的宏观经济数据,采用结构计量的方法,对中国1952-2015年的军民融合度进行了计算。研究发现:以军民分割的二元体制时期为参照点,中国的军民融合度在不断上升,其上升速率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规律,2015年中国的军民融合度达到了90%。
宪法对人的分类——基于中国17部宪法文本的分析
万艺
2019, (1): 136-144.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558
摘要:
自清末仿行立宪以来,宪法在中国的发展已历时百年之久,先后共有17部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相继面世。通过对全部宪法文本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抽取出中国宪法对人所作的三大分类即政治分类、法律分类和特殊分类。这三大分类虽然在中国宪法之中都有,但其地位并不相同。并且三大分类下的各项子类之间亦经历了先后不同的出场顺序,从"君上-臣民"到"人民-敌人"、从"国民-非国民"到"公民-非公民"、从"生理因素"到"民族因素"再到"职业及风险因素",各项子类间的接续展开体现出历史清晰的逻辑维度。那就是此三大分类方式所蕴含的"内部迭代更替、外部重点转移"的演变规律及其背后所体现的"政治法-法律法-福利法"的宪法理念乃至"不平等-形式平等-实质平等"的法理念的深刻变迁。
对物强制处分的功能定位与结构重塑
方柏兴
2019, (1): 145-153.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789
摘要:
对物强制处分,是指国家机关在追诉犯罪时,干预被处分人财产权益的强制性措施。在中国的刑事诉讼实践中,以查封、扣押和冻结为代表的对物强制处分的恣意行使,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及其他主体的财产权益,还消减了司法的公信力。司法控制的缺位,以及结构与功能的错位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为破除上述现象,德国"以扣押为主体的分化"模式以及美国"干预强度递进的阶梯"模式可为中国的对物强制处分制度提供有益借鉴。通过重新定位对物强制处分的功能,设立干预强度递进的措施体系,逐步实现对物强制处分的司法化,可以达致追诉犯罪与权益保障相互平衡的状态。近年来,中国对物强制处分制度的变革趋势也印证了上述论断。
条约单方退出的国际法律规制的完善——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谈起
杨宽
2019, (1): 154-161.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251
摘要:
国家单方退出条约行为近年来屡屡发生且具有任意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法律秩序的稳定性。现行有关条约退出的国际法律规制存在缺陷,不能对条约单方退出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限制。条约单方退出不仅要符合条约中的退出条款,同时也要受条约必须信守、诚信原则、国际合作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限制。为完善对于条约单方退出行为的国际法律规制,应明确条约退出权的权利基础及其限制,严格条约单方退出的要求,理清单方退出的法律责任,并加强应对不正当单方退出行为的国际合作。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制度功能与完善
张真源, 黄锡生
2019, (1): 162-170.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844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已经成为引导中国地方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公众应对资源环境风险理性的新型治理手段。作为国家环境治理风暴中急速诞生的制度"半成品",其制度运行化效果并不乐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技术风险性质决定了其无须经涉复杂的价值论与认识论的博弈。因此,为保障制度功能的有效实现,依"理性-工具范式"来完善该制度是较为可行的路径。首先,实行以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为统领的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立法模式;其次,实施定期综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与动态单项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模式;再次,设置民主协商路径,进行有效的资源环境风险沟通;最后,建立动态的预警应责机制,保障制度功能的落实。
从“用具”到“技术”——海德格尔此在的敞开与遮蔽思想流变解读
宋洁, 王伯鲁
2019, (1): 171-176.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摘要:
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用具"在构建"此在"与世界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此在"在"操心"中直面"用具"而敞开自身进入真理之领域,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后期在《技术的追问》中,他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批判,追问得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此种本质将世界解蔽为单一的向度,造成了"此在"的遮蔽,使人的生存陷入困境。在这两个阶段,他分别使用了"用具"和"技术"两个概念,并指出两者是不一样的。"用具"和"技术"虽然指涉的对象一致,但是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海德格尔展现出的是此在的敞开与遮蔽状态。
中国儒法传统下武人心理结构的历史变迁
杜晓红, 公晨
2019, (1): 177-183.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141
摘要:
人是文化哲学的本质和核心,武术文化研究离不开与"武"相关的人本身。以拥有武技的武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角色及其处境为线索,从儒家、法家的文化传统所代表的现实秩序的兴衰与融合的历史变迁中梳理武人心理结构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更真实地理解历史文化变迁中武术与相关传统文化的深层关系。整体来看,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主流文化驱使下的社会秩序形成外部强制,逐渐使武人的自然性情趋于内隐而转化为自我控制和调整,从而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中实现了对暴力的文明转化以及自身心理结构的"理性化"。同时,传统武礼、武德的内涵也是在武人不断调整、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逐步生成与发展的,并承载和体现了一定的儒法传统特征,这一过程整体上也影响了武术的发展走向。
农业社会治理的立体结构论
张桐
2019, (1): 184-188.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098
摘要:
农业社会的治理活动所表现出的等级特征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即整个社会治理都是为了维护处于等级序列上层的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而下层的被统治者只能服从。依据这一流行观念而将农业社会的治理结构称为一种"等级结构"的做法却是有待商榷的。与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及其治理还有一个被人们常常忽略的特征:混沌未分。在混沌的农业社会中,权力处于一种混合状态,领域尚没有实现分化,组织也只是一种基于"家"的未分化状态。结合等级与混沌两个特征,农业社会的治理结构应当被称为一种"立体结构",在这一立体结构中,表面矛盾的等级与混沌却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维续了农业社会的治理秩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