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技术何以“赋权”?——人类的技术与社会性别实践

方玲玲

downloadPDF
方玲玲. 技术何以“赋权”?——人类的技术与社会性别实践[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164-17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4890
引用本文: 方玲玲. 技术何以“赋权”?——人类的技术与社会性别实践[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164-17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4890
FANG Lingling. Could Technology Empower?—Human Technology and Social Gender Practic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6): 164-17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4890
Citation: FANG Lingling. Could Technology Empower?—Human Technology and Social Gender Practice[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6): 164-17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4890

技术何以“赋权”?——人类的技术与社会性别实践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489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媒介环境下的消费主义与城市新生代群体社会适应研究”(19YJAZH01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媒介形态变迁下的受众研究”(16BXW06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方玲玲(1975-),女,教授,博士,E-mail:10404070@zju.edu.cn

  • 中图分类号:G206.3

Could Technology Empower?—Human Technology and Social Gender Practice

  • 摘要:在性别研究中,人类发展中的技术并不是性别中立的,而是具有典型的男性特质,女性被安排为技术边缘群体。这种固有的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认知具有深厚的传统并成为刻板共识。但在新媒体等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下,一种乐观的看法是弱势人群特别是女性由于技术接近和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或社会参与权。但现实中女性在技术使用与技术占有方面存在障碍。从人类历史上的技术性别归属、技术的性别分层与性别气质、新媒体与女性赋权以及赛博格的性别重构等方面对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进行探讨,有利于审慎看待新环境中的“赋权”想象。
  • [1] 杨德荣. 中国技术哲学研究[C]//赵祖华,李国光.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技术史、技术政策、技术哲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北京:bob手机在线登陆出版社,1990.
    [2] 文嘉. 东京医科大学篡改考生成绩丑闻:日本医疗体制中的性别歧视[EB/OL]. (2018-08-21)[2018-08-3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47748.
    [3] MARY B M. Women surgeons shoot New Yorker cover look-alike selfies and post all over social media[EB/OL]. (2017-04-13)[2020-3-20]. https://www.cbsnews.com/news/new-yorker-cover-women-surgeons-selfies-social-media/.
    [4] 石灿.实地探访山东新媒体村,农妇做自媒体收入破万[EB/OL]. (2018-08-27)[2018-9-30].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418107.html.
    [5] 关锦堂. 技术史(上册)[M].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6] 陆江兵. 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刘易斯·芒福德. 机器神话(上卷):技术发展与人文进步[M]. 宋俊岭,译.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7.
    [8]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宋俊岭,倪文彦,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古代社会(上册)[M]. 杨冬莼,马雍,马巨,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 唐娜·哈拉维. 灵长类视觉——现代科学世界中的性别、种族和自然[M]. 赵文,译.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11] 理安·艾斯勒. 圣杯与剑[M]. 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社会静力学[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3] 玛格丽特·米德.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 宋践,李前程,邓筱莲,等,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4] JUDY W. Feminism confronts technology[M]. State College: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1.
    [15] 白馥兰. 技术、性别、历史: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大转型[M]. 吴秀杰,白岚玲,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16] 格尔哈特·伦斯基. 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M]. 关信平,陈宗显,谢晋宇,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17] BARBARA E,DEIRDRE E. Witches,midwives and nurses:a history of women healers[M]. New York:The Feminist Press,1973.
    [18] FRANCESCA B. Gender and technology[J].Th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2007(36):37-53.
    [19] 刘霓. 技术与男性气质:应予瓦解的等式——女性主义技术研究述评[J]. 国外社会科学,2002(4):66-72.
    [20] 杨笛,金一虹. 技术、性别与社会变迁——20世纪20-40年代费达生和她的女性团队技术实践研究[J]. 江海学刊,2017(4):171-180.
    [21] RUTH S C. More work for mother:the ironies of household technology from the open hearth to the microwave[M]. New York:Basic Books,1983.
    [22] 赵群. 社会性别与技术生存环境[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23] 马丹. 女卡车司机:在男性主导行业负重前行[N].中国妇女报,2020-03-24(6).
    [24] 张弘. 2017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持高位增长[EB/OL].(2018-01-16

    )[2020-03-25]. https://www.mps.gov.cn/n2254098/n4904352/c5976651/content.html.
    [25] 消费者报告.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者画像分析:男女比例各占多少?[EB/OL].(2019-01-08)[2020-03-25]. https://www.d1ev.com/kol/85610.
    [26] United Nations. Beijing declaration and platform for action[EB/OL].(1995-09-15)[2020-08-25]. https://www.icsspe.org/system/files/Beijing%20Declaration%20and%20Platform%20for%20Action.
    [27] 郑永年. 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M]. 邱道隆,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28] 安娜贝尔·斯莱伯尼. 赋权和沟通:回顾与展望[J]. 朱世达,译.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6(2):95-110.
    [29] United Nations. Tunis commitment[EB/OL]. (2005-11-18)[2019-06-01]. http://www.itu.int/net/wsis/docs2/tunis/off/7.html.
    [30] 李长江. 男性与女性使用互联网服务的差异分析[EB/OL].(2012-02-24)[2018-09-10]. http://www.cnnic.cn/hlwfzyj/fxszl/fxswz/201202/t20120224_33434.htm.
    [31] 余乃忠,易显飞. 现代技术溢出的女性"增量自由[J]. 科学技术哲学,2015(3):78-83.
    [32] LIESBET van Z. Feminist theo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edia Culture & Society,1992,14(1):9-29.
    [33] ANITA G. Gender and ICTs(overview report)[R]. Brighton:UK. Bridge Publications,2004.
    [34] 刘霓. 信息新技术与性别问题初探[J]. 国外社会科学,2001(5):51-57.
    [35] 陈璐. "程序媛"计划:教女孩零基础学编程[N]. 中国青年报,2017-10-31(12).
    [36] United Nations. Cracking the code:empowering rural women and girls through digital skills[EB/OL]. (2018-03-05)[2019-05-01]. https://gcedclearinghouse.org/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s/180144eng.
    [37] 胡泳. 互联网并不是性别中立的——谈网络公共空间中的性别问题[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2):54-62.
    [38] 倪志娟. 跨越IT行业的性别鸿沟[J]. 企业经济,2003(9):36-37.
    [39] 匿名用户.知乎讨论:"如何看待斌叔发起的程序媛计划"[EB/OL]. (2017-10-19)[2020-03-2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11029.
    [40] 赖鑫琳. 山东"新媒体村"爆红后续:负责人称多人不堪重压离职,工作室停工[EB/OL]. (2018-08-31)[2018-10-05]. https://www.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02947.
    [41] MANFRED E C,NATHAN S K. Cyborgs and space[J]. Astronautics,1960(9):26-27.
    [42] 唐娜·哈拉维.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M]. 陈静,译.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43] 张之沧. "后人类"进化[J]. 江海学刊,2004(6):5-10.
    [44] 林文刚.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 何道宽,译.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10.
    [45] VIDYA N. 前谷歌女性技术总监:别再对技术团队男女比例提要求了[EB/OL]. 谢健芬,译. (2018-03-08)[2019-05-10]. http://www.tmtpost.com/3116432.html.
    [46] 米歇尔·福柯. 自我技术福柯文选Ⅲ[M]. 汪民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1] 张建云.大数据技术体系与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1): 1-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0684
    [2] 王娟.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社会性”概念.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
    [3] 郭德忠.论美国国防采购中的技术资料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183-18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2819
    [4] 吴文强, 朱侃.治理创新中信息技术赋能增效的双重逻辑.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 -.
    [5] 方玲玲.技术何以“赋权”? ——人类的技术与社会性别实践.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 -.
    [6] 王永茜.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组织特征”.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152-15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671
    [7] 吴志远.论网络社会时代的新媒介技术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157-16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2
    [8] 尹秋菊, 黄洁萍, 冯丽.电动汽车技术转移网络结构及其社会资本.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 43-47.
    [9] 黄洁萍, 尹秋菊.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健康的风险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 81-86,106.
    [10] 樊慧玲, 李军超.社会性规制与CSR耦合的机制构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40-44.
    [11] 王桃花.康德哲学思想佐证生态女性主义质疑.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132-136.
    [12] 柳雨春, 杨果.宋代商业中女性境况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132-135.
    [13] 汪雪锋, 赖院根, 朱东华.通讯技术领域专利情报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71-75.
    [14] 刘曙辉, 赵庆杰.康德与生态女性主义.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99-102.
    [15] 王进, 张颖.反本质主义与女性主义批判.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47-50.
    [16] 李世新.从技术评估到工程的社会评价——兼论工程与技术的区别.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43-46.
    [17] 魏素艳, 张红.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沪深两市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经验数据.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60-64.
    [18] 贺明, 贺亚兰.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科技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91-93.
    [19] 曹观法.费恩博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49-52.
    [20] 孙瑞祥.对传播技术作用力的社会学认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82-8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509
  • HTML全文浏览量:0
  • PDF下载量:24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20-04-06

技术何以“赋权”?——人类的技术与社会性别实践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489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媒介环境下的消费主义与城市新生代群体社会适应研究”(19YJAZH01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媒介形态变迁下的受众研究”(16BXW060)

    作者简介:

    方玲玲(1975-),女,教授,博士,E-mail:10404070@zju.edu.cn

  • 中图分类号:G206.3

摘要:在性别研究中,人类发展中的技术并不是性别中立的,而是具有典型的男性特质,女性被安排为技术边缘群体。这种固有的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认知具有深厚的传统并成为刻板共识。但在新媒体等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下,一种乐观的看法是弱势人群特别是女性由于技术接近和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或社会参与权。但现实中女性在技术使用与技术占有方面存在障碍。从人类历史上的技术性别归属、技术的性别分层与性别气质、新媒体与女性赋权以及赛博格的性别重构等方面对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进行探讨,有利于审慎看待新环境中的“赋权”想象。

English Abstract

方玲玲. 技术何以“赋权”?——人类的技术与社会性别实践[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164-17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4890
引用本文: 方玲玲. 技术何以“赋权”?——人类的技术与社会性别实践[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164-17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4890
FANG Lingling. Could Technology Empower?—Human Technology and Social Gender Practic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6): 164-17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4890
Citation: FANG Lingling. Could Technology Empower?—Human Technology and Social Gender Practice[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6): 164-17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4890
参考文献 (4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