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来自中国地级以上区域的证据

李红雨,赵坚

downloadPDF
李红雨, 赵坚. 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来自中国地级以上区域的证据[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1): 82-9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6006
引用本文: 李红雨, 赵坚. 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来自中国地级以上区域的证据[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1): 82-9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6006
LI Hongyu, ZHAO Jia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put—Evidence from China's Prefecture-level and Above Regions[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1): 82-9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6006
Citation: LI Hongyu, ZHAO Jia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put—Evidence from China's Prefecture-level and Above Region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1): 82-9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6006

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来自中国地级以上区域的证据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600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2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01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7CLYJ33);济南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JNSK18C0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红雨(1985-),女,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财经系讲师,E-mail:lihongyu0725@126.com;赵坚(195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jzhao@bjtu.edu.cn

  • 中图分类号:F204;F061.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put—Evidence from China's Prefecture-level and Above Regions

  • 摘要: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采用2007-2016年中国地级以上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空间分布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技术创新产出总量虽逐年增加,但其在地级区域层面的分布却不均衡,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直辖市、部分省会城市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级市);中国技术创新产出虽处在较高的空间集聚水平,但其集聚程度呈逐年下降的态势;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局部空间关联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HH (高高相关)型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LL (低低相关)型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及中西部地区,HL (高低相关)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并有逐渐向城市群内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扩散的倾向;LH (低高相关)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HH型模式区域的周围。
  •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9-60.
    [2] DAVID B A,MARYANN P F.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996,86(3):630-640.
    [3] PAUL B,PIERRE P,JACQUES F T. An economic theory of regional cluster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48(1):158-184.
    [4] STEFANO B. Agglomeration economies,knowledge spillovers,technological diversity and spatial clustering of innovations.[J]. Liuc Papers in Economics,1998(10):1-45.
    [5] BREANDAN O. Patent places:size matter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9,39(4):613-636.
    [6]
    [7] MATS W.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ventor networks[J]. Ann Reg Sci,2009,43(3):646-668.
    [8] 余冬筠,郑莉峰.产业集聚、创新集聚与城市经济动力——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3):65-69.
    [9] 黄忠武.我国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空间溢出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泉州:华侨大学,2014:15-26.
    [10] 邬滋.创新集聚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关联模式[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3):38-41.
    [11] 魏守华,禚金吉,何嫄.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J].科研管理,2011,32(4):152-160.
    [12]
    [13] 李晨,覃成林,任建辉.空间溢出、邻近性与区域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2017,12(1):47-52.
    [14] 白俊红,蒋伏心.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经济研究,2015,12(7):174-187.
    [15] 张丽华,林善浪.创新集聚与产业集聚的相关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4):635-640.
    [16] 张刚,王宇峰.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一个对我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3):449-458.
    [17]
    [18] COOKE P,SCHIENSTOCK G. Struc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learning regions[J].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2000,1(3):265-280.
    [19] COOKE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 Groforum,1992,23(3):365-382.
    [20] FELDMAN M P,AUDRETSCH D B. Innovation in cities:science-based diversity,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409-429.
    [21] BERNARDI C B,GUADALUPE S D. Innovation and R&D spillover effects in Spanish regions:a spatial approach[J]. Research Policy,2007,36(9):1357-1371.
    [22] 方远平,谢蔓.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中国省域的ESDA-GWR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9):8-14.
    [23] 孙颖.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与空间分布——对江苏省13地市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2,22(2):88-94.
    [24] 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M]. Cambridge,MA:MIT Press,1991.
    [25] 李婧.区域创新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来自中国的实证[J].工业技术经济,2013,241(11):138-148.
    [26] REY S J. Spatial empiric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J]. Grographical Analysis,2001,33(3):195-214.
    [27] 程叶青,王哲野,张守志,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J].地理学报, 2013,68(10):1418-1431.
    [28] 王春杨,张超.中国地级区域创新产出的时空模式研究——基于ESDA的实证[J].地理科学,2014,34(12):1438-1444.
  • [1] 王钺.研发要素流动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质量的空间收敛.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3): 62-7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4574
    [2] 纪玉俊, 王芳.产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城市能源效率.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6): 13-2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4401
    [3] 郎丽华, 李雪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出口的非线性影响及其异质性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1): 89-9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4085
    [4] 李俊, 夏恩君, 闫宽, 李德煌.区域文化与企业技术创新.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6): 58-7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5433
    [5] 严翔, 黄永春, 柏建成, 邹晨.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驱动因素.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6): 72-8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4309
    [6] 王雨飞, 沈立, 王光辉.要素禀赋、资源约束与中国工业企业空间分布——以高速铁路开通为视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 65-7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024
    [7] 严圣艳, 徐小君.金融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PVAR模型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 103-10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3997
    [8] 赵领娣, 徐乐.投入产出视角下工业技术创新的环境规制协同效应.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 1-1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596
    [9] 孙丽艳, 苗成林, 杨力.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效应——基于非参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 53-6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1445
    [10] 鄢哲明, 邓晓兰, 杨志明.异质性技术创新对碳强度的影响——基于全球专利数据.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 20-2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103
    [11] 曹玉平.空间集聚、技术创新与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FE-IV模型的实证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6): 58-6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065
    [12] 熊梅.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 153-158.
    [13] 阮国祥, 阮平南, 宋静.网络嵌入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演化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66-69.
    [14] 霍海涛, 孙圣兰, 夏恩君.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70-72.
    [15] 孟凡臣, 郭双元, 李国营.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体系结构及其营运机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49-52.
    [16] 武英.市场机制与企业技术创新.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16-18.
    [17] 徐磊.技术创新的演变与工科教育发展.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74-77.
    [18] 陈瑜.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79-82.
    [19] 夏恩君.论企业技术创新的自我替代.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67-70.
    [20] 孟庆伟, 安会茹.走出对企业技术创新认识的几个误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 66-6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645
  • HTML全文浏览量:1
  • PDF下载量:584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9-01-02
  • 刊出日期:2020-07-09

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来自中国地级以上区域的证据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600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2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01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7CLYJ33);济南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JNSK18C09)

    作者简介:

    李红雨(1985-),女,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财经系讲师,E-mail:lihongyu0725@126.com;赵坚(195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jzhao@bjtu.edu.cn

  • 中图分类号:F204;F061.5

摘要: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采用2007-2016年中国地级以上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空间分布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技术创新产出总量虽逐年增加,但其在地级区域层面的分布却不均衡,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直辖市、部分省会城市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级市);中国技术创新产出虽处在较高的空间集聚水平,但其集聚程度呈逐年下降的态势;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局部空间关联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HH (高高相关)型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LL (低低相关)型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及中西部地区,HL (高低相关)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并有逐渐向城市群内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扩散的倾向;LH (低高相关)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HH型模式区域的周围。

English Abstract

李红雨, 赵坚. 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来自中国地级以上区域的证据[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1): 82-9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6006
引用本文: 李红雨, 赵坚. 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来自中国地级以上区域的证据[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1): 82-9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6006
LI Hongyu, ZHAO Jia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put—Evidence from China's Prefecture-level and Above Regions[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1): 82-9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6006
Citation: LI Hongyu, ZHAO Jia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put—Evidence from China's Prefecture-level and Above Region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1): 82-9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6006
参考文献 (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