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清代中西文化互动及其终结

李小光

downloadPDF
李小光. 清代中西文化互动及其终结[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8-12.
引用本文: 李小光. 清代中西文化互动及其终结[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8-12.
LI Xiao guang. Interaction of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s Termin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2, (2): 8-12.
Citation: LI Xiao guang. Interaction of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s Terminatio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2, (2): 8-12.

清代中西文化互动及其终结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K249

Interaction of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s Termination

  • 摘要:在清代, 中国文化出现了一次明显的转向, 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研究者力求改变宋明以来崇尚空谈的学术风气, 重建社会与思想秩序。另一方面, 则是中西文明之间所发生的大规模的相遇和互动, 这种互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本文旨在证明 :异质文化间的有益互动只能建立在彼此深入理解、以平等身份参与的基础之上, 各种文化形态都应当历史地反思自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态度选择。
  • [1]  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3页.不仅如此,梁启 超先生更进一步提出:”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曰以复古为 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 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同书 第六页.
    [2]  日知录.十八.
    [3]  三鱼堂文集学术辨上 .
    [4]  柳诒徵先生认为:”世尊乾、嘉诸儒者,以其以汉儒之家法治经学也。然吾谓乾、嘉诸儒所独 到者,实非经学,而为考史之学。考史之学,不独赵冀《二十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确》 或章学诚《文史通义》之类,为有益于史学也,诸儒治经,实皆考史,或辑一代之学说,或明一 师之家法,于经义亦未有大发明,特区分畛域,可以使学者知此时代此经师之学若此耳。其 于《三礼》,尤属古史之制度,诸儒反复研究,或著通例,或著专例,或为总图,或为专图,或专 释一事,或博考诸制,皆可谓研究古史之专书,即今文学家标举《公羊》义例,亦不过说明孔子 之史法,与公羊家所讲明孔子之史法耳。其他之治古音、治六书、治舆地、治金石,皆为古史 学尤不待言。”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第74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6月版。
    [5]  但是,应该认识到,在清代,当过度发展的考据学在一些文化人心目中失去了问题意识的学术 取向后,本来怀有某种自学的考证就变成了没有任何意图的考证,琐碎的、繁琐的、没有目的 和没有判断的考据学,导致了知识与思想的分离,使知识失去了思想性的追求,而思想也因此 失去了知识的支援。特别是,当被标榜的所谓“汉学”与“宋学”分道扬镳,各自固执地标榜“考 据”和“义理”之后,这种分裂就日益造成了对思想和学术的伤害。另如章太炎曾自称中岁以 后宗师法相,兼事魏晋玄文,方明白清学的这一致命缺陷“:尝意百年以往,诸公多谓经史而 外,非有学问。其于诸子佛典,独有采其雅驯,摭其逸事,于名理则深忌焉。平时浏览,宁窥短 书杂事,不窥魏晋玄言也。其文如是,亦应于学术耳。”《太炎先生自定年谱》第59页,章太炎 《自述学术次第》,上海书店,1986年版.
    [6]  “全国耶稣会有二会长管理教务;1604年时,在华北有付讯济为会长,其属下驻北京者有汤若 望、龙华民,驻河南开封者有费乐德;山西省有金尼阁、万密克;陕西省有方德望及郭纳爵;华 北五省共有教士八位。华南诸省,艾儒略为会长,驻福建;属其管统者,南京有毕方济,常熟有 贾宜睦,上海有潘国光,杭州有孟儒望,福州有杜奥定,泉州有聂伯多,延平及建宁有阳玛诺、 瞿西满;南昌有谢贵禄,武昌有何大化,成都有利类思,在华南六省共有教士十三位。至广东、 广西二省归澳门管理;海南有林本笃……计明末有教士二十四人,辅理修士四人而已。”徐宗 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第213—214页,上海书店1991年版.
    [7]  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214页.
    [8]  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第218—219页,上海书店1991年版.
    [9]  樊国梁.燕京开教略(中篇).第26页.转引自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1987年,第58页.
    [10]  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第2卷第五章,中华书局,1981年版.
    [11]  世祖实录.第五卷.
    [12]  清史稿·汤若望传.
    [13]  清史稿·汤若望传.
    [14]  清史稿·汤若望传.
    [15]  清史稿·汤若望传.
    [16]  旧约全书·申命记.第七章,第221页.
    [17]  郭振铎主编.宗教改革史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5页.
    [18]  Gentles and Steinfiekd,eds.,Dream On,America,PP.45-46.
    [19]  Schlesinger,The Cyclesof Aerican History,P15.
    [20]  Sterling Johnson,Global Search and Seizure:the U.S.National Interest v.International Law,Brookfield, 1994,P5.
    [21]  J.W.Foster:Aerican Diplomacy in the Orient.P73.
    [22]  Eliza,Bridgman edited:The life and Labors of Elijah Coleman Bridgman.P126.
    [23]  Charles E.Taylor:The Story of Yeats the Missionary,as told in His Letters and Reminiscences.P59.
    [24]  阿礼国,曾任英国驻上海领事.1848年3月8日,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等三人前往上海县城青 浦,在城隍庙一带与乡民和水手发生斗殴,致使三名传教士负有轻伤,阿礼国调动炮舰,封闭 长江口,使一千中百艘运送漕粮的船只不能北上,同时派另一艘炮舰前往南京,上诉两江总 督李星沅.结果,清政府被迫革去苏松太道咸龄之职,并将十名水手枷号示众,赔款银三百 两,并向传教士道歉.
  • [1] 汪岳.无理上访以何终结——对一起长达30年信访个案的考察.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 127-13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219
    [2] 方曙光.“弱关系”和“强关系”下的网络互动和网络运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135-141.
    [3] 陈冬冬.清代《公羊》学者论“三科九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 159-163,168.
    [4] 程君.论清代女诗人的佛道之风及其文学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19-123.
    [5] 王铉.技术与艺术双平台上的互动音乐前景.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114-117.
    [6] 王举颖.集群企业生态位态势互动与协同进化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57-60.
    [7] 吴珂.清代四川地区民间演剧与社区认同.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14-118.
    [8] 陈凯玲.广东清代诗歌总集的集大成之作——论凌扬藻《国朝岭海诗钞》的编选旨趣.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116-119.
    [9] 岳金星.语言科学、语言技术与哲学的互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22-126.
    [10] 周国宝.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马”隐喻对比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133-136.
    [11] 何建良.艺术终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34-37.
    [12] 王薇.清代通惠河物质景观的演变初探.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41-45.
    [13] 赵晨昕.兰陵萧氏宗教信仰转变与时代变迁互动关系初探.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11-14.
    [14] 蒋金星, 肖夫元.清代举子中式的平均年龄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32-34.
    [15] 郭丽萍.祁韵士与嘉道西北史地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79-82.
    [16] 王东升.WTO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时空互动关系初探.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66-69.
    [17] 陈力丹.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3-8.
    [18] 周玉清, 毕世栋.试议教育期刊与教育研究的关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94-96.
    [19] 严雄飞.清代民间教育的特点及其社会地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73-75.
    [20] 赵瑾璐, 张小霞.虚实资本的互动关系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 58-6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359
  • HTML全文浏览量:2
  • PDF下载量:8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01-11-17

清代中西文化互动及其终结

  • 中图分类号:K249

摘要:在清代, 中国文化出现了一次明显的转向, 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研究者力求改变宋明以来崇尚空谈的学术风气, 重建社会与思想秩序。另一方面, 则是中西文明之间所发生的大规模的相遇和互动, 这种互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本文旨在证明 :异质文化间的有益互动只能建立在彼此深入理解、以平等身份参与的基础之上, 各种文化形态都应当历史地反思自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态度选择。

English Abstract

李小光. 清代中西文化互动及其终结[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8-12.
引用本文: 李小光. 清代中西文化互动及其终结[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8-12.
LI Xiao guang. Interaction of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s Termin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2, (2): 8-12.
Citation: LI Xiao guang. Interaction of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s Terminatio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2, (2): 8-12.
参考文献 (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