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弱关系”和“强关系”下的网络互动和网络运动

方曙光

downloadPDF
方曙光. “弱关系”和“强关系”下的网络互动和网络运动[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135-141.
引用本文: 方曙光. “弱关系”和“强关系”下的网络互动和网络运动[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135-141.
FANG Shuguang. Network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ak Ties” and “Strong Ties”[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2): 135-141.
Citation: FANG Shuguang. Network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ak Ties” and “Strong Tie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2): 135-141.

“弱关系”和“强关系”下的网络互动和网络运动

基金项目: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课题“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研究”(13JDSZ101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Network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ak Ties” and “Strong Ties”

  • 摘要: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的快速、便捷、独立性和自主性,已成为中国公民获得信息、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的主要公共领域。在分析现实集体行动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其对于网络下集体行动的适用性和启示,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参与“钓鱼岛事件”而引发的网络运动中网民的态度和行为,研究不同网络社区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网络“弱关系”获得信息和资讯;同一网络社区的网民通过与网络“意见领袖”的网络“强关系”,建立起网络“共意”和网络公共领域,共同分享网络情感,并不断反复、强化网络互动,同化其行为取向,从而导致网络运动的爆发式形成。在此基础上,从网络运动的结构性特征,并从政府控制、网络组织和网民的视域,提出引导网络运动的对策和建议。
  • [1] 方曙光. 网络公共领域下我国社会结构的嬗变[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3):107-112.
    [2] Park R E.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117.
    [3] Back K W. Social psycholoy[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1977:57.
    [4] David Popenoe. Sociology[M]. New York:Prentice Hall Inc,1995:156.
    [5] 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 冯克利,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5.
    [6] Blumer Herbert. Elementary collective behavior. in new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 of sociology[M]. Alfred Mclung Lee. New York:Barnes.inc.,1946:29.
    [7] Klandermans Bert.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test[M]. Cambridge iBlackwell Publishers,1997:211.
    [8] Smelser Neil J.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 [M]. New York:Free Press,1962:68.
    [9] Erving Goffman. Frame analysis [M].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1974:113.
    [10] 凯斯·R·桑斯坦. 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03.
    [11] 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 曹荣湘,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4.
    [12] John A Bargh,Katelyn Y A Mckenna.The internet and social life [C].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4.
    [13] 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M]. 田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85-86.
  • [1] 陈琪昇.商事关系结构刍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
    [2] 刘润泽.管理过失中因果关系认定的反思与重构——以危险现实化理论为向导.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 -.
    [3] 陆云泉, 许爽, 刘平青.协同创新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的关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 63-7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2608
    [4] 张新文, 杜春林.论政社关系视域下的治理现代化——基于4类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49-5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07
    [5] 贾晓明, 郭潇萌.大学生分离个体化与其亲密关系适应的关系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156-16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124
    [6] 邵明星, 颜志军.弱连接关系在SNS平台中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84-8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12
    [7] 车剑锋.刑事案件社会结构与罪刑法定原则关系初探.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6): 119-124.
    [8] 王瑞君.沪深股市结构特征及作用关系研究——基于EEMD和状态空间模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46-53,62.
    [9] 黄丽勤.论共犯关系之脱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119-122,129.
    [10] 常亮, 贾金荣.乡村运动:城市功能的延续——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内在关系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54-58.
    [11] 曾润喜, 王国华, 陈强.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网络社会治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121-125.
    [12] 杨晗熠.枢纽确定单连接轴-辐网络结构在中国民用航空网络中的应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27-30.
    [13] 田喜洲, 谢晋宇.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维度的关系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56-58.
    [14] 刘芳, 姚弘芹.期刊编辑与作者关系浅谈.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38-141.
    [15] 王慧, 洪瑾.公共危机管理与公信力关系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93-96.
    [16] 许铁良, 彭龙.中国证券市场结构化产品的创新问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53-57.
    [17] 孙利.柳宗元与理学的关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79-82.
    [18] 赵瑾璐, 张小霞.虚实资本的互动关系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 58-61.
    [19] 李小青.俄语句际关系及其连接手段.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 74-76.
    [20] 洪瑾.人际关系与管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 56-5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788
  • HTML全文浏览量:0
  • PDF下载量:495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3-07-18
  • 刊出日期:2014-03-14

“弱关系”和“强关系”下的网络互动和网络运动

    基金项目: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课题“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研究”(13JDSZ101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的快速、便捷、独立性和自主性,已成为中国公民获得信息、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的主要公共领域。在分析现实集体行动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其对于网络下集体行动的适用性和启示,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参与“钓鱼岛事件”而引发的网络运动中网民的态度和行为,研究不同网络社区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网络“弱关系”获得信息和资讯;同一网络社区的网民通过与网络“意见领袖”的网络“强关系”,建立起网络“共意”和网络公共领域,共同分享网络情感,并不断反复、强化网络互动,同化其行为取向,从而导致网络运动的爆发式形成。在此基础上,从网络运动的结构性特征,并从政府控制、网络组织和网民的视域,提出引导网络运动的对策和建议。

English Abstract

方曙光. “弱关系”和“强关系”下的网络互动和网络运动[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135-141.
引用本文: 方曙光. “弱关系”和“强关系”下的网络互动和网络运动[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135-141.
FANG Shuguang. Network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ak Ties” and “Strong Ties”[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2): 135-141.
Citation: FANG Shuguang. Network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ak Ties” and “Strong Tie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2): 135-141.
参考文献 (1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