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清代女诗人的佛道之风及其文学影响

程君

downloadPDF
程君. 论清代女诗人的佛道之风及其文学影响[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19-123.
引用本文: 程君. 论清代女诗人的佛道之风及其文学影响[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19-123.
CHENG Jun. On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of Qing Dynasty's Poetesses and its Influences on Literatur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3): 119-123.
Citation: CHENG Jun. On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of Qing Dynasty's Poetesses and its Influences on Literature[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3): 119-123.

论清代女诗人的佛道之风及其文学影响

On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of Qing Dynasty's Poetesses and its Influences on Literature

  • 摘要:清代女诗人皈依佛道、顶礼膜拜仙佛的情况很普遍,这多是她们在遭遇了人生大变故、生活极不如意的境况下发生的。她们用宗教信仰来填补自己的精神苦闷,不断进行自我调节。而且,这种风气对于她们从事的文学书写也有一定影响。一方面丰富着文学语言,拓展了诗词境界;另一方面又反过来消解着她们的创作激情。
  • [1] 王广西. 佛学与中国近代诗坛[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 汪启淑. 撷芳集[M]. 乾隆五十年(1785)飞鸿堂刻本.
    [3] 顾太清. 天游阁诗集[M]. 张璋,编校.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4] 奕绘. 明善堂文集·南谷樵唱[M]. 张璋,编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5] 施淑仪. 清代闺阁诗人征略[M]. 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
    [6] 完颜恽珠. 国朝闺秀正始集[M]. 道光辛卯(1831)红香馆刊本.
    [7] 汪端. 自然好学斋诗钞[M]. 光绪甲申(1884)如不及斋《林下雅音集》刻本.
    [8] 陈文述. 颐道堂文钞(卷5)[M]. 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05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 陈文述. 颐道堂文钞附录[M]. 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0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 陈文述. 西泠闺咏[M]. 丛书集成续编第64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
    [11]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2). 唐圭章,编.词话丛编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 吴藻. 香南雪北词[M]. 自记:光绪甲申(1884)如不及斋《林下雅音集》刻本.
    [13]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5)[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4] 黄嫣梨. 《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 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
    [15] 沈善宝. 《名媛诗话》.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706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 阮恩滦. 慈晖馆诗草[M]. 光绪元年(1875)刊本
    [17] 徐世昌. 清诗汇[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18] 唐圭璋. 词话丛编(第1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 赵建忠. 新发现的铁锋夫人续书《红楼觉梦》及张船山有关资料叙[J]. 红楼梦学刊,1995,2:336-343.
    [20] 徐乃昌. 小檀栾室丛刻闺秀词(第4集)[M]. 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本.
  • [1] 许潇.湛若水的儒佛之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151-155.
    [2] 王佺.论干谒之风与唐代文学的新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136-141.
    [3] 姜涛.“魔”“道”较量未有期——刑事政策实施话语下的“重庆打黑”.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109-114.
    [4] 晁成林.区域文化与闽文学史的建构.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09-113.
    [5] 魏家海.宇文所安的文学翻译思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146-150.
    [6] 熊芳沁.试论儒、道、侠思想对李白个性的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 120-122.
    [7] 黄意, 陈泳丹.试论南朝宫体诗人“以悲为美”之审美情趣——兼及其心理探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91-94.
    [8] 王薇.清代通惠河物质景观的演变初探.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41-45.
    [9] 关志国.论“道生法”的法哲学内涵.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12-15.
    [10] 许亮.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比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81-85.
    [11] 蒋金星, 肖夫元.清代举子中式的平均年龄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32-34.
    [12] 姜爱红.关于文化研究与中国日耳曼语言文学的思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 77-79.
    [13] 孟青.如何看待“核心期刊”和“论文学术水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77-79.
    [14] 郭丽萍.祁韵士与嘉道西北史地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79-82.
    [15] 姜楠.给网络小说以文学的关照——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7-10.
    [16] 段吉方.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87-89.
    [17] 孙宜君, 桂国民.论我国网络文学创作特点.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3-6.
    [18] 李小光.清代中西文化互动及其终结.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8-12.
    [19] 严雄飞.清代民间教育的特点及其社会地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73-75.
    [20] 黄玉顺.关于佛道儒的“宗教超越性”问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3-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1319
  • HTML全文浏览量:4
  • PDF下载量:251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0-03-18

论清代女诗人的佛道之风及其文学影响

摘要:清代女诗人皈依佛道、顶礼膜拜仙佛的情况很普遍,这多是她们在遭遇了人生大变故、生活极不如意的境况下发生的。她们用宗教信仰来填补自己的精神苦闷,不断进行自我调节。而且,这种风气对于她们从事的文学书写也有一定影响。一方面丰富着文学语言,拓展了诗词境界;另一方面又反过来消解着她们的创作激情。

English Abstract

程君. 论清代女诗人的佛道之风及其文学影响[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19-123.
引用本文: 程君. 论清代女诗人的佛道之风及其文学影响[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19-123.
CHENG Jun. On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of Qing Dynasty's Poetesses and its Influences on Literatur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3): 119-123.
Citation: CHENG Jun. On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of Qing Dynasty's Poetesses and its Influences on Literature[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3): 119-123.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