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类书与中国文化

郑炳林,刘全波

downloadPDF
郑炳林, 刘全波. 类书与中国文化[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122-126.
引用本文: 郑炳林, 刘全波. 类书与中国文化[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122-126.
ZHENG Binglin, LIU Quanbo. Encyclopedia and Chinese Cultur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5): 122-126.
Citation: ZHENG Binglin, LIU Quanbo. Encyclopedia and Chinese Culture[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5): 122-126.

类书与中国文化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百年敦煌学史研究”(07JZD0038);教育部2010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基金资助项目

Encyclopedia and Chinese Culture

  • 摘要: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个文献种类,它植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学、科举乃至日常生活都紧密相连。官修类书为历代帝王所重视是与开国修史并行的文化工程;文学类书深深的渗入到文人的文学创作中使中国文学被烙上了类书的印记;科举类书为广大读书人所喜爱成为读书人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参加科举的必备;日用类书则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中如老黄历一般成为民众的生活指南。
  • [1] 陈寿. 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欧阳修. 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张廷玉. 明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杜公瞻. 编珠[C]//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87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秦观. 淮海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5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 俞成. 萤雪丛说[C]//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863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 闻一多. 唐诗杂论[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9] 高承撰、李果订. 事物纪原[M]. 金圆,许沛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 永瑢.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 欧阳修. 新五代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 孙光宪. 北梦琐言[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 吕思勉. 蒿庐札记[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14] 朱熹撰,刘永翔、朱幼文.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M]. 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5] 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 三台万用正宗[M]. 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3卷).东京:汲古书院,2000.
    [16] 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 五车拔锦[M]. 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1卷).东京:汲古书院,1999.
    [17] 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 妙锦万宝全书[M]. 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12卷).东京:汲古书院,2003.
    [18] 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室生寺本.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M]. 东京:名著刊行会,1996.
    [19] 全寅初. 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4)[M]. 首尔:学古房,2005.
    [20] 长泽规矩也. 和刻本类书集成[M]. 东京:汲古书院,1976-1977.
    [21] 赵含坤. 中国类书[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22] 陈垣. 陈垣学术论文集(第2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 [1] 刘全波, 何强林.《编珠》编纂与流传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 183-18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137
    [2] 林秀梅, 张亚丽.中国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效率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77-82.
    [3] 刘全波.论类书的流弊及其学术价值.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133-139.
    [4] 程君.论清代女诗人的佛道之风及其文学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19-123.
    [5] 王佺.论干谒之风与唐代文学的新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136-141.
    [6] 魏家海.宇文所安的文学翻译思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146-150.
    [7] 晁成林.区域文化与闽文学史的建构.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09-113.
    [8] 刘倩, 朱云峰, 施荣辉.从手表消费管窥体验经济时代日用品设计原则.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83-86.
    [9] 邓鹏, 陈镭.结构·群像·父子密码——从高尔斯华绥世家系列与张炜家族系列看家族文化文学审美.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74-78.
    [10] 王月辉, 孙淑英.中国“狼企文化”探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46-48.
    [11] 姜爱红.关于文化研究与中国日耳曼语言文学的思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 77-79.
    [12] 姬勇.视觉艺术作为中国文化遗产表达的重要元素.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9-11.
    [13] 孟青.如何看待“核心期刊”和“论文学术水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77-79.
    [14] 安芹.中国文化下外向性的基本内涵与量表的编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39-42.
    [15] 姜楠.给网络小说以文学的关照——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7-10.
    [16] 孙宜君, 桂国民.论我国网络文学创作特点.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3-6.
    [17] 段吉方.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87-89.
    [18] 张蕊.唐代诗赋取士制度形成的原因.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41-43.
    [19] 王长乐.试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学科发展策略.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 78-81.
    [20] 孔昭君.网络文化管窥.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 43-4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1663
  • HTML全文浏览量:3
  • PDF下载量:204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1-03-21

类书与中国文化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百年敦煌学史研究”(07JZD0038);教育部2010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基金资助项目

摘要: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个文献种类,它植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学、科举乃至日常生活都紧密相连。官修类书为历代帝王所重视是与开国修史并行的文化工程;文学类书深深的渗入到文人的文学创作中使中国文学被烙上了类书的印记;科举类书为广大读书人所喜爱成为读书人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参加科举的必备;日用类书则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中如老黄历一般成为民众的生活指南。

English Abstract

郑炳林, 刘全波. 类书与中国文化[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122-126.
引用本文: 郑炳林, 刘全波. 类书与中国文化[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122-126.
ZHENG Binglin, LIU Quanbo. Encyclopedia and Chinese Cultur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5): 122-126.
Citation: ZHENG Binglin, LIU Quanbo. Encyclopedia and Chinese Culture[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5): 122-126.
参考文献 (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