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汉语动词“遮”掩饰义的产生及其词义系统的演变

颜洽茂,王浩垒

downloadPDF
颜洽茂, 王浩垒. 汉语动词“遮”掩饰义的产生及其词义系统的演变[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130-133.
引用本文: 颜洽茂, 王浩垒. 汉语动词“遮”掩饰义的产生及其词义系统的演变[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130-133.
YAN Qiamao, WANG Haolei. The Origin of the “Conce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Verb “Zhe” and the Evolvement of its Glosseme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1): 130-133.
Citation: YAN Qiamao, WANG Haolei. The Origin of the “Conce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Verb “Zhe” and the Evolvement of its Glosseme System[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1): 130-133.

汉语动词“遮”掩饰义的产生及其词义系统的演变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资助项目(05JJD740012)

The Origin of the “Conce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Verb “Zhe” and the Evolvement of its Glosseme System

  • 摘要:魏晋时动词“遮”由对物体位移的阻拦扩大为空间上对光线等的遮蔽,遮蔽义继而在唐代又引申出对事件进行隐瞒的掩饰义。语境的转换凸显了“遮”不同的概念要素,从而诱发新义。“遮”的遮蔽义宋元时已取代拦截义而在该词的词义系统中占主导地位,这与“遮”在“拦截”概念场中的败落时代上基本相当,反映了词汇的词义系统对概念场成员演变的影响。比较汉语和其它语言“拦截”概念的语义地图,可以假设“某词同时有拦截义、掩饰义蕴含该词有遮蔽义”。今人有将作掩饰义讲的“遮”释为“用贿赂去请托”的,忽视了“遮”本身的语义特征。
  • [1] 黄征,张涌泉. 敦煌变文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2] 蒋礼鸿.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M] //吴熊和. 蒋礼鸿集(第1卷).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2-193.
    [3] 项楚. 敦煌变文选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6:520.
    [4] 刘坚. 近代汉语读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4.
    [5] 罗竹凤.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6405.
    [6] 许宝华,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Z]. 北京:中华书局,1999:6914.
    [7] 吕不韦. 吕氏春秋[M]. 毕沅, 辑校. 北京:中华书局,1991:313.
    [8] 司马迁. 史记[M]. 张守节, 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1982:370.
    [9] 任继昉. 释名汇校[M]. 济南:齐鲁书社,2006:64.
    [10] 沙加尔. 上古汉语词根[M]. 龚群虎,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1.
    [11] 孙武撰,曹操.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 杨丙安,校理. 北京:中华书局,1999:157.
    [12] 蒋绍愚. 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J].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84-105.
    [13] 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14] 彭定求. 全唐诗(第17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60:6516.
    [15] 项楚. 王梵志诗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6] 元稹. 元稹集[M]. 冀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2:287.
    [17] 徐沁君. 新校元刊杂剧30种[M]. 北京:中华书局,1980:354.
    [18] 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620.
    [19] 白居易. 白居易集[M]. 顾学颉,校点. 北京:中华书局,1979.
    [20] 吴福祥. 汉语语法化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9-244.
    [21] 袁宏. 两汉纪(下)[M]. 张烈,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2:320.
    [22] 李筌.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M]. 北京:中华书局,1985:82.
    [23] 陶弘景. 真诰[M]. 北京:中华书局,1985:146.
    [24] 马其昶. 韩昌黎文集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5.
    [25] 温格瑞尔,施密特. 认知语言学导论[M]. 彭利贞,许国萍,赵薇,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5-184.
  • [1] 温亮, 邱鹏君, 马萍萍, 汪雪锋.基于SAO语义分析的潜在技术合作伙伴识别.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 91-9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6206
    [2] 雷黎明.楚竹书方位词及其新见词义与先民的思维观念意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 150-154,160.
    [3] 鹿荣, 齐沪扬.“处所+V+受事”句法可逆的语义制约.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39-144.
    [4] 刘丽芬.报纸标题冒号结构语义特征.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34-137.
    [5] 张政, 王贵明.论机器翻译系统的评价体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12-117.
    [6] 脱傲.程度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句法语义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87-91.
    [7] 倪旸, 龙涛.基于对称性关系语义分析的汉语主宾互易句成因新解.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07-111.
    [8] 张姜知.“来”的语法化过程的语义关联顺序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16-18.
    [9] 刘浪, 邓伟.基于免疫危险理论的危机预警系统设计.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37-40.
    [10] 牛成丽.浅析德汉词义的非对应性.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46-48.
    [11] 孙圣兰, 夏恩君.技术系统演化的耗散结构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42-45.
    [12] 脱傲.时间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句法语义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110-113.
    [13] 王永军.基于预案的经济动员决策系统框架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21-23.
    [14] 范方俊.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危机——兼对“比较”的历史语义学的追溯.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63-66.
    [15] 韩陈其, 立红.论因声求义——《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36-39.
    [16] 柳君丽.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与词义解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69-70.
    [17] 李波.应用CBD系统理论分析北京CBD发展问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46-48.
    [18] 袁宇涛, 李金林.作为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研究对象的金融系统.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30-32.
    [19] 翟杰全.传播符号:语义赋值与语义契约.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50-52.
    [20] 冯文杰, 韩伯棠, 邹澍.离散型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系统的实施.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 37-4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1097
  • HTML全文浏览量:1
  • PDF下载量:151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1-01-04

汉语动词“遮”掩饰义的产生及其词义系统的演变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资助项目(05JJD740012)

摘要:魏晋时动词“遮”由对物体位移的阻拦扩大为空间上对光线等的遮蔽,遮蔽义继而在唐代又引申出对事件进行隐瞒的掩饰义。语境的转换凸显了“遮”不同的概念要素,从而诱发新义。“遮”的遮蔽义宋元时已取代拦截义而在该词的词义系统中占主导地位,这与“遮”在“拦截”概念场中的败落时代上基本相当,反映了词汇的词义系统对概念场成员演变的影响。比较汉语和其它语言“拦截”概念的语义地图,可以假设“某词同时有拦截义、掩饰义蕴含该词有遮蔽义”。今人有将作掩饰义讲的“遮”释为“用贿赂去请托”的,忽视了“遮”本身的语义特征。

English Abstract

颜洽茂, 王浩垒. 汉语动词“遮”掩饰义的产生及其词义系统的演变[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130-133.
引用本文: 颜洽茂, 王浩垒. 汉语动词“遮”掩饰义的产生及其词义系统的演变[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130-133.
YAN Qiamao, WANG Haolei. The Origin of the “Conce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Verb “Zhe” and the Evolvement of its Glosseme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1): 130-133.
Citation: YAN Qiamao, WANG Haolei. The Origin of the “Conceal” Meaning of the Chinese Verb “Zhe” and the Evolvement of its Glosseme System[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1): 130-133.
参考文献 (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