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条件的确定——以均等待遇原则为中心

田野

田野. 论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条件的确定——以均等待遇原则为中心[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112-119,128.
引用本文: 田野. 论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条件的确定——以均等待遇原则为中心[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112-119,128.
TIAN Ye. Research on Working Conditions in the Part-time Work—Analysis Based on Equal Treatment Principl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6): 112-119,128.
Citation: TIAN Ye. Research on Working Conditions in the Part-time Work—Analysis Based on Equal Treatment Principl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6): 112-119,128.

论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条件的确定——以均等待遇原则为中心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非典型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10YJC820098)

Research on Working Conditions in the Part-time Work—Analysis Based on Equal Treatment Principle

  • 摘要: 中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面临困境,突出体现在劳动条件上的差别待遇。非全日制用工的非典型性特征造成法律的不适应性,致诸多重要劳动条件的标准模糊不明。均等待遇原则是国际上确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条件的指针,中国法上并无该原则的直接规定,但可通过法律的解释而导出。非全日制用工中各项劳动条件的确定均应以均等待遇原则为准绳。非全日制劳动者工资应当与可比的全日制工实行相同的标准,总额按照工时比例计算。非全日制工均等地享有与之地位相应的获得加班费、年休假及病假等权利。
  • [1] 石美遐. 劳动关系弹性化的利与弊[J]. 中国国情国力,2007(4):54-56.
    [2] 刘梅君. 部分工时:工作家庭平衡?或性别陷阱?[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6):29-34.
    [3] 郑尚元. 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438.
    [4] 张雅婷. 部分工时劳动者之均等待遇原则[D]. 台中市:逢甲大学,2010.
    [5] 黄越钦. 劳动法新论[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05.
    [6] 林炫秋. 部分工时劳工之劳动条件——以法院相关判决为中心[J]. 东海大学法学研究,2008(28):53-99.
    [7] Reinhold Fahlbeck. Flexibility: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 for labor law[J]. Comparative Labor Law & Policy Journal,1998,19(3):515-545.
    [8] Jeffery. Not really going to work? Of the directive on part-time work,"atypical work"and attempts to regulate it[J]. Industry Law Journal,1998,27(3):193-213.
    [9] 凯瑟琳·巴纳德. 欧盟劳动法[M]. 付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65,461-462.
    [10] W杜茨. 劳动法[M]. 张国文,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9.
    [11] 周兆昱. 日本修正部分工时劳动法之研究[J]. 东海大学法学研究,2009(31):151-187.
    [12] 冯彦君. 同工同酬原则的困惑与反思[J]. 法商研究,2011(2):61-68.
    [13] 祝晓曦. 浅析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 中国司法,2011(12):84-86.
    [14] 吴向伟. 非全日制用工超工时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2(17):91-93.
    [15] 郑津津. 部分工时劳动关系的劳资争议问题与解决[J]. 铭传大学法学论丛,2007(7):175-208.
    [16] 郑爱青. 法国劳动合同法概要[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77.
    [17] 尚春霞. 从《劳动合同法》看我国非全日制用工[J]. 劳动保障世界,2009(9):65-68.
    [18] 杜万华,王林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3)》的理解与实用[J]. 法律适用,2010(11):24-28.
    [19] 李秀凤. 非全日制用工规定的不足及完善[J]. 前沿,2010(17):119-121.
    [20] 林佳和. 部分工时劳动契约问题初探——一个观察体系的尝试[C]//游劝荣.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174.
  • [1] 李涛.  马克思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论述逻辑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
    [2] 李泽栩, 陈立新.  劳动原则与重塑社会生活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3): 8-14.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0026
    [3] 程凌.  社会保障待遇追回中的信赖保护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173-18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3902
    [4] 吕新军, 代春霞.  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回报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 88-96.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3904
    [5] 刘亚娟.  建国初期劳动教育的兴起与上海的地方性实践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 167-17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2453
    [6] 罗时贵.  法律效力的道德条件比较分析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 144-15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2552
    [7] 田键.  公平公正待遇视域下主权债务重组的国际责任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6): 128-136.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873
    [8] 吴伟东.  资源依赖与劳动法律文本的行动结果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142-14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0
    [9] 谢登科.  困境与出路:附条件不起诉适用实证分析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 145-14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422
    [10] 李凤琴.  涉外劳动争议中中国劳动法律规范的适用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131-136143.
    [11] 陈通, 刘杨.  我国劳动力职业学历系统耦合效应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17-22.
    [12] 孔慧珍, 孔昭君.  民用工业动员基础的内涵及构成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89-92,99.
    [13] 丁斌, 孙政晓.  预付条件下应急物资的Stackelberg采购模型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68-70.
    [14] 黄勇生.  论《新潮》的办刊原则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12-116.
    [15] 赵永东.  日本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探析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108-110.
    [16] 张藕香, 张军政.  我国区域不均等:分解方法与实证分析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65-70.
    [17] 王蔚.  法国国家公务员工资及福利待遇述评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60-62.
    [18] 秦华镇.  “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76-78.
    [19] 庞思勤, 刘畅.  高等学校教学条件与保障体系研究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68-69.
    [20] 姚弘芹.  期刊学术性的前提条件刍议 .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27-2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24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91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2-10-16
  • 刊出日期:  2013-12-19

论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条件的确定——以均等待遇原则为中心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非典型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10YJC820098)

摘要: 中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面临困境,突出体现在劳动条件上的差别待遇。非全日制用工的非典型性特征造成法律的不适应性,致诸多重要劳动条件的标准模糊不明。均等待遇原则是国际上确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条件的指针,中国法上并无该原则的直接规定,但可通过法律的解释而导出。非全日制用工中各项劳动条件的确定均应以均等待遇原则为准绳。非全日制劳动者工资应当与可比的全日制工实行相同的标准,总额按照工时比例计算。非全日制工均等地享有与之地位相应的获得加班费、年休假及病假等权利。

English Abstract

田野. 论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条件的确定——以均等待遇原则为中心[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112-119,128.
引用本文: 田野. 论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条件的确定——以均等待遇原则为中心[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112-119,128.
TIAN Ye. Research on Working Conditions in the Part-time Work—Analysis Based on Equal Treatment Principl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6): 112-119,128.
Citation: TIAN Ye. Research on Working Conditions in the Part-time Work—Analysis Based on Equal Treatment Principl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6): 112-119,128.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