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从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特性谈高校学院制改革
吴文君, 席巧娟
2002, (3): 3-5.
摘要:
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特性是高校管理和改革的依据。在进行学院制改革的过程中, 既要重视高校的学术属性, 又要重视高校的科层属性, 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优化与协调, 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使学院制改革既有利于学科发展, 又要提高管理效率。
论大学本科的“元才教育”
奉公
2002, (3): 6-8.
摘要:
文章提出“元才”概念及本科生的“元才教育” ;认为从通才教育到专才教育再到元才教育的主流体制的更替与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演变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 元才教育是最适合 2 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以及人的个性发展和教育规律的本科教育体制。
试论大学的“近亲繁衍”现象与大学的创新机制
盛玉兰
2002, (3): 9-12.
摘要:
中国高校中的“近亲繁衍”现象由来已久并有其存在的历史与文化基础, 但这种现象与当今大学所肩负的知识创新与人才创新的任务是矛盾的。中国高校如果不从根本上控制或杜绝这种现象, 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影响。本文分析了中国高校中“近亲繁衍”现象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论证了它的危害性, 提出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教育的经济作用特性新析
储朝晖
2002, (3): 13-15.
摘要:
在一个对教育的经济作用抱有很高期望的社会里, 人们却对教育的经济作用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根据十多年来在 2 3个省市进行的教育与社会调查, 结合教育经济学理论分析, 本文提出教育对经济产生作用的不等效性、两极性、或然性、波动性、多象性、位相性、漂移性等尚未为人们所认识的特性, 并加以简要分析。
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王向华
2002, (3): 16-19.
摘要:
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有 :世界各国日益重视道德与公民教育、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的内容日益扩大、从重视直接道德与公民教学转向强调间接道德与公民教育、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情境性教材、世界各国将更加重视网络道德与公民教育。
美、加公共管理领域非学位教育的借鉴意义
栾海峰
2002, (3): 20-22.
摘要:
本文就美、加高校在公共管理领域从业人员非学位教育方面的特色从培训计划、方法、师资和评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其借鉴意义进行了探讨。
试析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分制及其借鉴意义
靳贵珍
2002, (3): 23-26.
摘要:
学分制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普遍使用的衡量高校学术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对学分制在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中产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应用的范围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给予了客观的评价, 最后指出了它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 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建议。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曲虹
2002, (3): 27-28.
摘要:
本文讨论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教师教育影响的特征及其启示
王雪峰, 高畅
2002, (3): 29-30.
摘要:
教师的教育影响是附属于教师个体的特殊的教育影响。它具有高效性、灵活性、感染性、示范性等特征。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些特征, 在教育实践中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影响外语语法教学的三对关系
董洪学
2002, (3): 31-33.
摘要:
由于受结构派和功能派影响, 语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经历了从“过分强调”到“倍受冷落”两种不同的境地, 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便使外语教学更有效一直是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从语法教学与教学对象, 语法教学与教学目的, 语法教学与课型三对关系探讨了语法教学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指出要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必须重视在语法教学上区别对待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和课型, 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中国古代师德观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价值
王建梁
2002, (3): 34-36.
摘要:
中国古代师德观的主要特征是“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中国古代师德观对当前师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师德建设应该吸取中国古代师德观的有益内容。
论持敬在朱熹心性修养中的作用
吴冬梅
2002, (3): 37-40.
摘要:
持敬是朱熹心性修养的根本工夫。朱熹从敬之作用的角度把敬界定为“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本文从“涵养须用敬”和“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两方面, 对敬之作用进行了论述。
唐代诗赋取士制度形成的原因
张蕊
2002, (3): 41-43.
摘要:
诗赋取士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选士制度。本文分析了唐代形成诗赋取士的多个原因, 包括儒家的诗教传统、唐代诗歌的繁荣、李唐统治者作为北朝民族的特性、社会风习的作用、不同的政治集团利益和诗赋本身具有的特性等。
传教士与西方女性观在中国的传播
谷中玉
2002, (3): 44-46.
摘要:
近代是中国女性观变革的重要时期, 西方女性观的传入是这种变革的推动力之一, 而传教士在传播西方女性观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墨经》的“援”式类推
谷振诣
2002, (3): 47-50.
摘要:
“援”式类推体现了《墨经》的逻辑类型, 《墨经》的逻辑类型是不同于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类推逻辑。从《墨经》所讨论的主要推论形式出发来了解古代逻辑初创时期的逻辑类型, 不仅对研究中国逻辑史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而且对于丰富和发展普通逻辑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论苏格拉底的灵异
丰连根
2002, (3): 51-54.
摘要:
苏格拉底自称经常受到灵异的警示, 他曾因此被指控并被判有罪。实际上, 苏格拉底的灵异只能是苏格拉底自己, 灵异的声音是他内心深处的声音, 从哲学角度说就是他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意志。苏格拉底的灵异思想表现了自我意识和个体意志与传统原则、观念之间的内在矛盾。
大学生法制观念的跟踪调查和比较研究
杨志坚, 刘筠筠
2002, (3): 55-58.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跟踪调查和比较研究, 指出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现状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从而提出解决的对策。
甘肃永登方言中的少数民族语言现象
脱傲
2002, (3): 59-61.
摘要:
永登县历史悠久, 是通往河西走廊的门户。在历史上, 永登汉族与当地的藏、蒙、满、回等少数民族长期杂居,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本文从语音、语法的角度, 对当地汉语方言中的少数民族语言现象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以色列的科学技术政策
王新明
2002, (3): 62-64.
摘要:
为加速发展科学技术, 保持经济上的竞争力和国家安全, 以色列政府从 2 0世纪 6 0年代开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特殊的科学技术政策,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不仅把以色列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科技园区, 而且在一些科技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色列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政策及措施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网络经济的分类:显性的、半显性的和隐性的
董艳玲
2002, (3): 65-67.
摘要:
互联网的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了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真正的网络经济并不只是来自于网络公司, 网络经济可分为显性网络经济、半显性网络经济和隐性网络经济。
我国开展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杨熠
2002, (3): 68-69.
摘要:
金融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看, 以股票指数期货为突破口建立金融期货市场不仅十分必要, 而且具备了初步条件, 应该推动股票指数期货市场尽快建立。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与营销变革
李军
2002, (3): 70-71.
摘要:
学习型组织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企业管理组织, 是组织变革的新趋势。本文讨论了学习型组织的定义、特征, 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方法, 并分析了在学习型组织中营销活动的变化。
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扶持措施探析
闫立宏
2002, (3): 72-74.
摘要:
占全国企业总数 99%以上的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着资金、技术装备以及获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困难, 难以应对“入世”后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些难题的解决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 政府必须给中小企业以各方面的支持, 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 建立和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制度。
浅议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王晓莹
2002, (3): 75-77.
摘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的特点包括 :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 ;具有难以模仿和超越独特性 ;具有延展性 ;不能通过市场买卖获得等。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 中小企业应该通过战略联盟、产学研等形式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评介
谯薇
2002, (3): 78-81.
摘要:
本文对美国现有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并对我国开展集群规划提出了建议。
对传播技术作用力的社会学认识
孙瑞祥
2002, (3): 82-85.
摘要:
以印刷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传播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作用。从历史与现实来看, 传播技术不仅规约着新闻传播行为自身的走向, 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社会变迁, 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文化传播研究中, 应为技术要素的社会作用力多一些“人文关怀”。对技术的态度, 一方面要警惕技术决定论, 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移用西方批判理论对技术片面指责。特别是在当今中国,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技术的“缺席”仍是困扰我们快速发展的“瓶颈”。科学态度
对“科学传播”概念的若干分析
翟杰全, 杨志坚
2002, (3): 86-90.
摘要:
本文对学术界关于“科学传播”概念争论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给出了关于“科学传播”概念的基本描述。本文认为, 科学传播是“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 包括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扩散等四个基本方面。
论高教期刊编辑的国际化意识
蔡婷婷, 陆晨
2002, (3): 91-93.
摘要:
本文在分析了中国入世高教期刊面临的严峻形势之后, 提出了高教期刊编辑应从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 加强民族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等国际化意识的培养。
高校学报发展障碍与生存视点探析
刘健
2002, (3): 94-96.
摘要:
面对市场化运作日益强劲的期刊市场, 长期置身于市场之外的学报将向何处去, 亟待办报人认真思索。文章从我国期刊及高校学报发展现状入手, 透视出阻碍学报发展的三大障碍, 同时分析了期刊市场中可供学术期刊, 特别是学报生存的视点, 指出了跻身于人文氛围淡薄环境下的理工科院校社科版学报的发展途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