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中国能源安全分析与展望
赵鲁涛, 程蕾, 薛美美, 李冰冰, 付敏
2014, (3): 1-6.
摘要:
2013年,世界能源贸易和消费格局仍在不断变化,而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都为净进口的中国,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更应注重能源安全问题。在此背景下,从储采比、对外依存度、进口渠道、储备、价格、生产安全和清洁利用7个维度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进行剖析,并对2014年中国能源安全状况进行剖析与展望。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状况基本良好,能源使用安全有所下降,总体上能源安全状况同比有所提升。同时,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渐进性复苏态势,能源需求量将会进一步提升,这将会给能源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还需从加快储备建设、拓展能源供给地、合理地与国际能源价格接轨、制定高效的应急响应预案、加强能源生产安全、降低化石能源的污染排放等方面做出努力,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强度的稳定提升。
低碳交通运输的综合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欧阳斌, 张跃军, 郭杰
2014, (3): 7-13.
摘要:
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提出交通运输业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增加值及人均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3个指标考察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中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10年中国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总体上都呈现下降态势;但人均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持续走高,反映出中国机动化需求不断提升,机动化进程不断加速。另外,无论是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还是人均交通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在区域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国省际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
李强, 冯波
2014, (3): 14-21,29.
摘要:
将碳排放作为生产过程的“坏产出”,通过构建基于序列的Malmquist-Luenberger(SML)指数模型,测算1998—2010年中国省际碳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对全国总体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大区域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碳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仅为0.9%,且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都处于恶化的状态;东部地区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西部地区最慢,中部地区介于二者之间;全国碳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存在明显的发散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技术效率方面呈现“俱乐部收敛”。
国际碳市场价格驱动力研究——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为例
朱帮助
2014, (3): 22-29.
摘要:
探索碳市场价格驱动力是能源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碳期货价格,综合运用结构性断点检验、协整技术和岭回归方法分析碳市场价格驱动因素和驱动模式。结果表明:2007年巴厘行动计划、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均对碳市场价格走势产生了显著影响,导致了碳市场价格发生结构性变化;碳市场价格与能源价格、工业生产、气温条件等因素间存在协整关系;自2009年10月以来,碳市场价格观测值低于均衡值,未来碳市场价格仍将倾向于贬值。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和CO2排放——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
周杰琦, 汪同三
2014, (3): 30-37,74.
摘要:
在估算1990—2010年省级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外商直接投资(FDI)总体上增加了中国的CO2排放量,其原因在于FDI对碳排放的规模负效应强于结构技术正效应。(2)FDI对中国的环境效应存在时空上的结构性差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FDI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相比之前有所加强;相对于内陆地区,FDI对沿海地区环境的负面效应更大。(3)人均GDP是CO2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其次是FDI,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碳排放也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通过剔除异常样本、使用滞后一期FDI和FDI的外部工具变量,证实了估计结果的可靠性。
能源消费波动特征分析——基于门限分位点回归模型
邹艳芬
2014, (3): 38-42.
摘要:
运用门限分位点回归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的波动性与增长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和检验。以中国1953—2011年的能源消费年度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以4.23%的增长率为门限,划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不同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条件波动性的反应程度有所不同,且总体呈U形波动特征。这种非对称性说明中国能源消费的适度增长有利于保持波动的稳定性。
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的关键变量测度研究
夏恩君, 朱怀佳, 张明, 张一
2014, (3): 43-50.
摘要:
基于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的系统特性和结构特点,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D),以知识转移与流动、人力资本流动和创新收入增长为基础,分析系统中关键变量的动态变化和因果关系,通过对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模及仿真检测,识别运行创新网络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在创新收入基数较大、企业单个项目研发投入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研发资金投入比例的微小变化会带来创新绩效较为显著的变化;知识产权交易比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高于专利产业化比率;知识产权交易比例对创新网络数量的变动趋势影响最显著。
“报童问题”订购决策的实验研究及行为分析
简惠云, 王国顺, 许民利
2014, (3): 51-60.
摘要:
对“报童问题”中的订购行为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产品随机需求服从正态分布时,订购量依然存在“拉向中心”效应,并受实验需求样本的影响,在均值高的需求样本下订购量更高,并且获得了更高的收益率。保持需求样本相同,给决策者动态反馈候选方案的历史利润统计信息,在低成本下有助于提高订购水平,在高成本下随着订购经验的增加,订购量也有向理论最优值变动的趋势,这说明报童对信息的认知有一个学习过程。对订货数据建立了动态面板模型,并进行了系统GMM估计,发现订购量的锚定系数和订购量偏差调整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前后两期订购量密切相关,属于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同时也证实了报童订购行为有较强的需求追逐倾向,这种倾向与成本大小无关,但与是否有历史利润统计信息反馈有关。
中国省际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赵峥, 姜欣
2014, (3): 61-66.
摘要:
以2000—2009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中国省区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省际创新效率波动性较大,北京、上海两市实现了历年创新效率有效,其余省区创新效率均存在差异性。在影响省际创新效率的因素中,政府投入、人才储备、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等因素对省际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因素对省际创新效率的影响则不明显。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响应及影响因素
王怀明, 崔吉
2014, (3): 67-74.
摘要:
采用情景模拟实验法,从企业社会责任的4个主要领域(消费者、员工、环境和慈善),就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具有积极的响应性。企业积极的社会责任表现会增加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购买意愿,消极的社会责任表现会降低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购买意愿。但在不同社会责任领域下消费者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在消费者关注的领域有良好的表现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对消极的社会责任表现更为敏感。此外,消费者的产品质量感知和社会责任支持对其社会责任响应具有显著影响,不同领域的社会责任表现会引发消费者不同的产品质量感知,进而会激发消费者不同的购买意愿。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支持度不同,其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响应程度也不同。
企业家背景特征、竞争战略与中小企业成长——基于中小制造业上市公司实证
王洪生, 刘德胜
2014, (3): 75-82.
摘要:
应用资源理论和高阶理论,借助中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家特征与竞争战略交互作用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学历企业家与差异化战略交互、输出型职能背景企业家与差异化战略交互,可带来更高销售增长率,而拥有生产型职能背景企业家选择成本领先战略可产生更好业绩。认为:企业在选择竞争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企业家自身的资源、特征等方面的因素。对于高学历、有输出型职能背景的企业家,采用差异化战略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而对于生产型职能背景、学历较低的企业家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更好。
对数Gauss衰减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与CDO定价研究
张苏江, 陈庭强
2014, (3): 83-88.
摘要:
现有违约传染模型无法描述现实金融市场中一方的信用违约对另一方信用违约强度影响随时间推移的跳跃衰减特征。为此,将对数高斯(Gauss)衰减函数引入到信用违约强度模型中,建立具有双向性或环形特征的两个公司间信用风险传染的对数高斯(Gauss)衰减模型,研究该模型下两个公司的生存函数及其担保债务权证(CDO)分券层的定价。通过仿真和数值算例发现,在对数高斯衰减信用风险传染模型下信用违约方的信用违约时间及其对另一方的冲击强度、违约影响的衰减速率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分券层价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人才流失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基于金砖四国的面板数据
田帆, 方卫华
2014, (3): 89-95.
摘要:
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4个国家1990—2010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研究人才流失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经济增长对人才流失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表面上看,经济增长对人才流失的冲击反应表现出一定的正效应,这是由于开放的人才政策同时促进了人才国际流动和经济增长。更多的财政投入和更为开放的政策环境,可以更好地抑制人才流失,促进人才回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信息战背景下的信息产业动员机制优化研究
张显龙
2014, (3): 96-99.
摘要:
信息产业动员机制建设和优化是信息产业动员乃至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基础工作。信息产业动员具有“时效性”“社会性”“平战结合”和“安全性”等新的特点。信息产业动员正在发生四大转变,包括:由军队主导向军政联合主导转变,动员要素从兵员和物资向信息力和信息资源转变,由行政动员手段向依法动员与经济调控转变,要求更高水平的自动化技术平台。优化信息产业动员机制需要构建军地融合的信息产业动员组织机制,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保证的规范运行机制,优化以能力储备为基础的动员准备机制,完善以经济手段为杠杆的市场竞争机制,强化以社会信息人才为主的人员动员机制,完善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工具的动员手段等。
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
张近乐, 赵娟
2014, (3): 100-106.
摘要:
基于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2006—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和政策环境对其科技创新能力均有显著但程度不同的正向影响。其中,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强,政策环境与人才环境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弱。认为应通过优化市场环境,增大经费投入,发挥政府调控服务作用,加强人才体系建设来提升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
国际航空货运公约的冲突与协调
师怡
2014, (3): 107-113.
摘要:
航空运输公约统一了航空货运领域的主要法律问题,旨在消除各国航空运输立法之间的冲突。但国际条约不存在统一的立法机构,多元化的立法主体在制定法律规则的过程中难以顾及所有相关公约的存在,因此条约冲突在所难免。国际运输公约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不同航空运输公约之间的冲突、航空运输公约与多式联运公约之间的冲突,以及航空运输公约和其他单一运输方式公约之间的冲突。这些以消除冲突为目标的国际立法,由于无力解决规范统一化的问题,所以不仅没有解决此前的规范碎片化的问题,反而使规范更加碎片化。这些冲突具有条约冲突的属性。探索解决这些条约冲突的具体方法,对航空货物运输争议解决的审判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卫星遥感数据法庭可证据性法律问题研究
陈亚芸
2014, (3): 114-119.
摘要:
卫星遥感数据相比传统证据采集方式存在优越性,近些年也频繁地被国际和国内法庭争端当事方用作证据。法庭在是否采信的问题上立场不一,国际法院在涉及领土主权争端案件中对其较为排斥,国际刑事法院、欧盟法院和部分国家国内法院在涉及特定事项时态度较为肯定和积极。原因和卫星遥感数据本身的特质有关,在有着无可比拟优势的同时,其作为证据仍存在个人隐私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专家证词真实性等问题。卫星遥感数据法庭可证据性问题集中体现了科技与法律之间相互促进和矛盾性,国际社会目前立法仍为空白,国际和地区实践处于分而治之的局面。
风险社会下公害犯罪之抽象危险犯
陈君
2014, (3): 120-124,136.
摘要:
在比较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的基础上,探讨抽象危险犯的特征、设置抽象危险犯的价值以及将污染环境犯罪、食品安全犯罪设置为抽象危险犯的问题。认为:随着风险时代的到来,公害犯罪成为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为实现对公害犯罪的有效防控,中国刑事立法应加强风险刑法的立法与实践,系统引入抽象危险犯的理论,并将污染环境犯罪、食品安全犯罪等犯罪行为设置为抽象危险犯。
美国清洁能源的专利制度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杨宇静, 李晓秋
2014, (3): 125-131.
摘要:
清洁能源是人类为减缓气候变化,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问题所选择的能源创新。而专利制度的变革是对清洁能源创新的适应性调整。美国通过《美国发明法》等一系列专利制度改革,加快创造清洁能源的本土专利资源,迅速扩张清洁能源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清洁能源的专利囿于国内创新,缺少国际创新;重视专利作为商业创新的手段,忽视专利促进技术创新的目标功能。因此,借鉴美国专利制度应对清洁能源创新的变革举措,对于中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关于中国广播组织权保护制度的立法动议——兼析《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41、第42条
张弘, 胡开忠
2014, (3): 132-136.
摘要:
国家版权局《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41、第42条对广播组织权制度进行了修改,但从国际立法趋势和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实际看,其规定仍有诸多不足。广播组织权在保护对象方面应明示剔除公有领域材料,并将广播前信号纳入;对权利的设定仍应沿用禁止性模式;在权利内容方面,应将转播限于同时播送,并坚持技术中立的原则;在规定录制权和复制权时应扩张到临时性行为,从而替代并暂缓其他权项的设立。
网络对谣言的自我净化:可能及影响要素——对人民网研究院调查结果的一项检验与补充
郭小安, 蒲珏伶
2014, (3): 137-143.
摘要:
网络既可能是谣言的温床,同时也是辟谣的有效工具,单纯地把网络当成谣言的“罪魁祸首”或把之誉为谣言的“自我净化器”,都有失偏颇,本质上是一种“媒介决定论”思维。人民网研究院一项调查报告显示:针对不同类型的谣言,网络的自我净化能力不同,科普类谣言自我净化能力最强,涉官、涉警、涉富之类的谣言往往是越讨论越极端;涉及公共安全类的谣言,网络是否具有自我净化能力,有赖于诸多外部条件,因而属于“可控型谣言”。从几则“可控型谣言”案例分析后发现,如果谣言漏洞能够在第一时间被指出,政府能及时提供权威的信息,大众媒体、意见领袖、当事人等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渠道,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有可能实现。
技术理性的反思——论《圣洁百合》中的科技伦理观
徐世博
2014, (3): 144-150.
摘要:
小说《圣洁百合》中到处渗透着电影等现代科技的痕迹。在这个技术主宰的时代里,人在一定程度上都被工具化了。由此带来的信仰的缺失、社会关系的冷漠和家庭内部的裂痕,预示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厄普代克对此作出了深刻的伦理反思,辩证地对待技术理性这一问题。哈贝马斯的技术哲学理论能够为厄普代克小说中的社会交往行为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只有从他者的角度出发,在平等交往、真诚对话的基础上,才能达成“共识”。小说中克拉克最后的选择就是站在他者的位置上作出的道德判断。厄普代克的小说传达的正是社会的发展应该是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辩证统一。技术与人文之间需要保持这样一种平衡。
《家礼》与明清徽州男子伦理生活定位
周晓光, 周慧珺
2014, (3): 151-156.
摘要:
《家礼》是南宋朱熹撰写的一部礼学专著,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5个部分将古代礼义充分糅合于其所制定的礼仪规范中,对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地方伦理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以明清时期的徽州为典型区域,以徽州男子为特定人群对《家礼》的实践理路加以探究,认为:一方面,明清时期徽州男子伦理生活的定位,以朱熹《家礼》为旨归,其孝行、悌友、义举等伦理生活,与《家礼》中的孝道、悌友观以及义利观等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家礼》对古代地方伦理生活的影响展示在礼义和礼仪两个层面,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于生活中的推广也颇具参考价值
中国大学生群体危机社会性影响因素分析
周连景, 廉晓辉
2014, (3): 157-160.
摘要:
大学生群体危机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大学生群体危机具有突发性、敏感性、主体活跃性、危害广泛性等特点。通过文献归纳、Delphi等方法,建立社会文化、社会舆情、社会安全、社会就业、社会道德的五维理论模型,研究出模型内部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认为,社会舆情是引发大学生群体危机的关键要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