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试点改革经验的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初探

兰民均,闫曼娇

downloadPDF
兰民均, 闫曼娇. 基于试点改革经验的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初探[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3): 139-15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045
引用本文: 兰民均, 闫曼娇. 基于试点改革经验的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初探[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3): 139-15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045
LAN Minjun, YAN Manjiao. Preliminary Study on Mode of Farmers’ Homestead in Jiangsu Provincebased on Pilot Areas’ Reform Experienc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24(3): 139-15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045
Citation: LAN Minjun, YAN Manjiao. Preliminary Study on Mode of Farmers’ Homestead in Jiangsu Provincebased on Pilot Areas’ Reform Experience[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24(3): 139-15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045

基于试点改革经验的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初探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045
基金项目: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科技项目(KJ2018-1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兰民均(1990—),男,博士研究生,E-mail:359354885@qq.com

    闫曼娇(1991—),女,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E-mail:1252887487@qq.com

  • http://www.gtxnjs.com/h-nd-143.html。
  • 中图分类号:F321.1

Preliminary Study on Mode of Farmers’ Homestead in Jiangsu Provincebased on Pilot Areas’ Reform Experience

  • 摘要:运用对应分析法、熵权法、ArcGIS数据分析方法及SPSS聚类分析法剖析试点地区宅基地改革经验,界定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阈值,探索向江苏省以至全国范围的推广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宅基地取得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类:得分介于[0,26.15)之间的为福利分配方式,得分介于[26.15,48.02)之间的为半福利半市场方式,得分介于[48.02,100]之间的为市场有偿方式。应结合试点地区改革经验,综合运用产权、管制、市场等工具,针对不同资源禀赋地区宅基地资源特性,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1)在以市场有偿为主要方式取得宅基地的地区,建立合理有序的宅基地流转市场,增加农民财产收入,探索利益调整实施路径,平衡利益分配格局,推动乡村振兴;(2)在以福利分配为主要取得方式的地区,应继续发挥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逐步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加快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确保户有所居;(3)在以半福利半市场方式取得宅基地的地区,在保留和更好地发挥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的同时,可以适当采用小范围试点,等到条件成熟后,逐步引导宅基地入市交易。
    注释:
    1) http://www.gtxnjs.com/h-nd-143.html。
  • 图 1宅基地制度变迁模式图

    图 2宅基地福利分配流程

    图 3研究方法逻辑路线

    图 4中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和江苏省点聚图

    注:V1城镇化率,V2人口净流动量,V3人均GDP,V4农民人均纯收入,V5一产占比、V6二产占比,V7三产占比,V8人口密度,V9人均耕地面积,V10固定资产投资,V11参保人数,V12低保标准,原点上方的y=x为辅助标注线。

    图 515个试点县(市、区)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评价得分

    图 6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评价得分

    图 7基于ArcGIS平台的15试点分类

    图 815个试点宅基地取得方式聚类

    注:纵坐标数字为宅基地取得方式得分排名;横坐标数字为聚类类别间的相对距离。

    图 9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与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分类

    表 1试点地区宅基地取得方式经验总结

    试点地区 实际取得方式
    四川泸县 村民申请使用宅基地,严格按照“以人定地、法定无偿”原则;超占有偿
    云南大理 实行“一户一宅”、面积法定的宅基地取得制度;多占、一户多宅有偿
    浙江义乌 积极探索宅基地取得方式多样化,逐步提高宅基地货币化配置比例
    天津蓟县 逐步减少审批传统的“一户一宅”宅基地,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青海湟源 逐步形成农村宅基地分配取得和审批管理办法等制度成果
    福建晋江 探索通过竞价购买等方式实现宅基地有偿取得
    湖南浏阳 宅基地能全市流转,择位竞价,缴纳有偿使用费,获得相应宅基地使用权
    陕西高陵 在传统农区实行“一户一宅”分配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内不再实行“一户一宅”的分配制度
    湖北宜城 根据人均占有耕地分配宅基地,探索通过公开竞争有偿取得宅基地
    新疆伊宁 宅基地分配获得,推进宅基地有偿使用
    西藏曲水 优化宅基地申请审批流程,方便群众申请取得宅基地
    宁夏平罗 初次分配无偿取得,新增有偿,超占有偿
    江苏武进 运用市场功能,对宅基地配置实行严进宽出,进一步推进多种方式保障试点
    安徽金寨 严格坚持“一户一宅、面积法定”的分配制度
    江西余江 严格落实“一户一宅”的宅基地分配要求,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分配的择位竞价制度
    下载: 导出CSV

    表 2宅基地取得方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单位 指标性质
    江苏省农村宅基地取得方式评价指标 人口因素 城镇化率 % 正向
    人口净流动量 正向
    经济水平 人均GDP 正向
    农民人均纯收入 正向
    第一产业比例 % 负向
    第二产业比例 % 正向
    第三产业比例 % 正向
    资源禀赋 人口密度 人/km2 正向
    人均耕地面积 负向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正向
    社会保障 参保人数 万人 正向
    低保标准 正向
    下载: 导出CSV

    表 3中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和江苏省惯量计算表

    中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概述列点a
    指标 质量 维中的
    得分1
    维中的
    得分2
    惯量 点对维惯量的贡献1 点对维惯量的贡献2 维对点惯量的贡献1 维对点惯量的贡献2 总计
    V1 0.000 1.618 −0.359 0.000 0.001 0.000 0.813 0.012 0.825
    V2 0.743 −0.460 −0.012 0.097 0.255 0.001 1.000 0.000 1.000
    V3 0.189 1.297 0.479 0.202 0.515 0.290 0.968 0.032 1.000
    V4 0.062 1.472 −1.261 0.098 0.219 0.663 0.849 0.151 1.000
    V5 0.000 2.513 −1.457 0.000 0.000 0.000 0.639 0.052 0.692
    V6 0.000 1.857 −0.079 0.000 0.001 0.000 0.876 0.000 0.876
    V7 0.000 1.817 −1.273 0.000 0.001 0.001 0.789 0.094 0.883
    V8 0.002 0.680 −0.131 0.002 0.002 0.000 0.325 0.003 0.328
    V9 0.000 2.734 −0.150 0.000 0.000 0.000 0.646 0.000 0.647
    V10 0.002 0.188 0.395 0.001 0.000 0.002 0.034 0.037 0.071
    V11 0.000 1.608 −1.505 0.000 0.000 0.002 0.588 0.125 0.712
    V12 0.002 1.592 −1.994 0.003 0.006 0.040 0.700 0.266 0.966
    有效总计 1.000 0.405 1.000 1.000
    江苏省(概述列点a
    指标 质量 维中的
    得分1
    维中的
    得分2
    惯量 点对维惯量的贡献1 点对维惯量的贡献2 维对点惯量的贡献1 维对点惯量的贡献2 总计
    V1 0.000 2.349 −1.159 0.000 0.001 0.002 0.967 0.019 0.986
    V2 0.863 −0.323 −0.004 0.059 0.136 0.000 1.000 0.000 1.000
    V3 0.107 2.009 0.311 0.286 0.655 0.193 0.998 0.002 1.000
    V4 00.024 2.131 −0.859 0.073 0.164 0.327 0.982 0.013 0.995
    V5 0.000 3.941 −5.738 0.000 0.000 0.003 0.783 0.135 0.918
    V6 0.000 2.549 −1.009 0.000 0.000 0.001 0.966 0.015 0.980
    V7 0.000 2.471 −1.663 0.000 0.000 0.002 0.947 0.035 0.982
    V8 0.001 1.730 −0.731 0.002 0.004 0.008 0.923 0.013 0.936
    V9 0.000 3.628 −3.631 0.000 0.000 0.000 0.853 0.069 0.922
    V10 0.004 2.311 −1.787 0.015 0.032 0.233 0.894 0.043 0.938
    V11 0.000 3.858 −9.049 0.002 0.003 0.215 0.670 0.299 0.969
    V12 0.001 2.193 −1.067 0.002 0.005 0.015 0.969 0.019 0.988
    有效总计 1.000 0.440 1.000 1.000
      注:a表示对称标准化。
    下载: 导出CSV

    表 415个试点地区宅基地取得方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表

    指标层 权重
    城镇化率 0.030
    人口净流动量 0.126
    人均GDP 0.066
    农民人均纯收入 0.093
    第一产业比例 0.031
    第二产业比例 0.063
    第三产业比例 0.076
    人口密度 0.140
    人均耕地面积 0.047
    固定资产投资 0.211
    参保人数 0.042
    低保标准 0.075
    下载: 导出CSV

    表 5宅基地取得方式阈值划分

    宅基地取得方式 自然间断点分类 分位数分类 聚类分析 综合分类
    市场取得 [54.69,100.00] [34.67,100.00] [54.69,100.00] [48.02,100.00]
    半福利半市场 [24.49,54.69) [24.49,34.67) [29.48,54.69) [26.15,48.02)
    福利取得 [0.00,24.49) [0.00,24.49) [0.00,29.48) [0.00,26.15)
    下载: 导出CSV

    表 6宅基地取得方式及实行地区

    类型 特点 试点地区 江苏省地级市
    I类(市场
    有偿方式)
    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评价得分为[48.02,100],城镇化水平高,人口大量流入,人均GDP和农民人均收入高,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完善;宅基地的财产增值功能逐渐凸显 福建晋江、江苏武进、浙江义乌、湖南浏阳 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
    II类(半福
    利半市场)
    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评价得分为[26.15,48.02),城镇化水平中等,经济发展相对居中,人口流动量较大,人民生活相对富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及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基础 陕西高陵、天津蓟县、云南大理、新疆伊宁 镇江市、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徐州市
    III类(福利
    分配方式)
    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评价得分为[0,26.15),城镇化水平低,第一产业和人均耕地面积占有较大比重,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基础设施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完善 江西余江、四川泸县、湖北宜城、安徽金寨、宁夏平罗、西藏曲水、青海湟源 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
    下载: 导出CSV
  • [1] 夏敏, 林庶民, 郭贯成.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 以江苏省7个市为例[J]. 资源科学, 2016, 38(4): 728-737.
    [2] 刘守英.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特殊性与出路[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5(3): 18-24+43.doi:10.3969/j.issn.1008-9314.2015.03.004
    [3] 李怀.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 历史演进与理论创新[J]. 上海经济研究, 2020(4): 75-82+127.
    [4] 黄健雄, 郭泽喆. “三权分置”改革回顾、研究综述及立法展望: 以农村集体土地权利体系的分层解构为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5): 39-54.
    [5] 陈小君.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实践的法治思考[J]. 中州学刊, 2019(1): 56-65.
    [6] 董新辉. 新中国70年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制度变迁、现实困境、改革方向[J]. 中国农村经济, 2019(6): 2-27.
    [7] 郑振源.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刍议[J]. 中国法律评论, 2019(5): 37-45.
    [8] 喻文莉. 论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的主体和基本方式[J]. 河北法学, 2011, 29(8): 130-137.
    [9] 喻文莉, 陈利根.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嬗变的历史考察[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8): 46-50.doi:10.3969/j.issn.1001-8158.2009.08.009
    [10] 谭峻, 涂宁静. 农村宅基地取得制度改革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2013, 27(3): 43-46+54.doi:10.3969/j.issn.1001-8158.2013.03.009
    [11] 高圣平, 刘守英. 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制度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07, 21(2) : 31-37.doi:10.3969/j.issn.1001-8158.2007.02.005
    [12] WANG H, WANG L L, SU F B, et al. Rural 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 China: Land use patterns, efficiency and prospects for reform[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2, 36(2): 201-209.doi:10.1016/j.habitatint.2011.06.004
    [13] 刘守英, 熊雪锋. 经济结构变革、村庄转型与宅基地制度变迁: 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案例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6): 2-20.
    [14] 张勇.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基于农民市民化与乡村振兴协同视角[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6): 118-127.
    [15] WANG Y R, CHEN L G, LONG K S. Farmers' identity, property rights cognition and percep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China: findings from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8, 79: 99-108.doi:10.1016/j.habitatint.2018.08.002
    [16] 谭峻, 李蒴, 朱传梅. 节地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取得制度思考[J]. 农村经济, 2012(4): 16-18.
    [17] 李宁, 陈利根, 龙开胜. 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研究: 不完全产权与主体行为关系的分析视角[J]. 公共管理学报, 2014, 11(1): 39-54.
    [18] 胡银根, 吴欣, 王聪, 等. 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与有偿使用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传统农区宜城市的实证[J]. 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11): 22-29.
    [19] LI Y R. Community-bas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allocation can help to revitalize hollowed village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of China: evidence from Dancheng County, Henan Province[J]. Land Use Policy, 2014, 39(39): 188-198.
    [20] 胡康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 337.
    [21] 陈小君, 蒋省三. 宅基地使用权制度: 规范解析、实践挑战及其立法回应[J]. 管理世界, 2010(10): 1-12.
    [22] 龙开胜. 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现实逻辑与路径选择[J]. 社会科学家, 2016, (2): 10-15.doi:10.3969/j.issn.1002-3240.2016.02.003
    [23] WU Y , MO Z , PENG Y , et al. Market-driven land 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a new system for the capitalization of rural homesteads[J]. Land Use Policy , 2018, 70 : 559-569.doi:10.1016/j.landusepol.2017.10.003
    [24] 陈健. 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172.
    [25] 杨雅婷. 我国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探索与构建[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 70-80.
    [26] 岳永兵, 刘向敏. 宅基地有偿使用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 中国土地, 2017(12): 48-50.
    [27] 李浩媛, 段文技.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底分析与路径选择: 基于15个试点县(市、区)的分析[J]. 世界农业, 2017(9): 15-20.
    [28] 陈辰. 论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构建[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36−40.
    [29] 顾龙友. 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践的思考(上): 基于5县(市、区)的调查[J]. 中国土地, 2017(12): 25-27.
    [30] 邹伟, 王子坤, 徐博, 等. 农户分化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省1456个农户的调查[J]. 中国土地科学, 2017, 31(5): 31-37.
    [31] 邹伟, 徐博, 王子坤. 农户分化对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意愿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1532个样本数据[J]. 农村经济, 2017(8): 33-39.
    [32] KONG X S, LIU Y L, JIANG P , et al. A novel framework for rural homestead land transfer under collective ownership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18, 78: 138-146.doi:10.1016/j.landusepol.2018.06.046
    [33] R·科斯, A·阿尔钦, D·诺斯.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 上海: 三联书店, 1994.
    [34] 刘锐. 农村宅基地有偿取得与土地分利集团的崛起: 以浙北D镇为考察对象[J]. 北京社会科学, 2016(5): 12-21.
    [35] 张云华等. 完善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36] 王崇敏.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取得制度的现代化构建[J]. 当代法学, 2012, 26(5): 81-88.
    [37] 朱建平, 殷瑞飞. 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8] 闫曼娇, 马学广, 娄成武. 中国沿海城市带城市职能分工互补性比较研究[J]. 经济地理, 2016, 36(1) : 69−74+88.
    [39] COWELL M. Polycentric regions: comparing complementarity and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the Randstad and Emilia-Romagna[J]. Urban Studies, 2010, 47(5) : 945-965.doi:10.1177/0042098009353074
    [40] 李佳洺, 孙铁山, 李国平. 中国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的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 2010, 30(4) : 503-509.
    [41]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规则、博弈与公共池塘资源[M]. 王巧玲, 任睿, 译.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
    [42]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 [M]. 余逊达, 陈旭东,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43] 曼瑟尔·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M]. 陈郁, 郭宇峰, 李崇新,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高利红, 苏达.长江生态司法修复基地的正义进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1): 80-9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2635
    [2] 陈东平, 丁力人, 张雷.区域法治水平、农户信贷可得性与福利变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2): 153-16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1943
    [3] 孟强, 张静静.善意取得抑或赃款追缴.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2): 105-12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0306
    [4] 董斌.宪法秩序下宅基地使用权的价值转向与理论回应.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2): 123-13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2894
    [5] 席建成, 孙早, 韩雍.所有制结构、市场化水平与产业政策分散性.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79-8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271
    [6] 丁志帆, 孙根紧.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增长与信息消费平等的福利效应——基于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的福利测评.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90-9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6523
    [7] 赵秀梅, 尹小鹭.不动产善意取得中无权处分认定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6): 119-12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503
    [8] 陈江华.国有企业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外部市场行为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71-7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10
    [9] 王科, 李默洁.碳排放配额分配的DEA建模与应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 7-13,20.
    [10] 夏春利.ITU空间频率轨道资源分配与协调规则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91-96.
    [11] 刘渝琳, 林永强.FDI甄别、东道国福利及引资启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20-24.
    [12] 吕君.供应链任务分配和决策机制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34-38,43.
    [13] 刘春燕.西方公共福利循证策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68-72.
    [14] 杜亚灵, 尹贻林.基于模糊逻辑的公共项目风险分配模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94-97.
    [15] 张忠利, 刘春兰.日本福利国家体制及面临的挑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75-79.
    [16] 王蔚.法国国家公务员工资及福利待遇述评.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60-62.
    [17] 侯利阳.举证责任分配理论之重构.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69-71.
    [18] 兰毅辉, 曾华锋.范示思维方式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30-33.
    [19] 杨英姿.“分配不公”的社会学解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 7-10.
    [20] 李先柏.拟线性效用的福利变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 42-46.
  • 加载中
图(9)/ 表 (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484
  • HTML全文浏览量:141
  • PDF下载量:26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21-09-13
  • 录用日期:2021-10-20
  • 修回日期:2021-10-15
  • 网络出版日期:2021-10-20
  • 刊出日期:2022-05-11

基于试点改革经验的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初探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045
    基金项目: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科技项目(KJ2018-15)
    作者简介:

    兰民均(1990—),男,博士研究生,E-mail:359354885@qq.com

    闫曼娇(1991—),女,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E-mail:1252887487@qq.com

  • http://www.gtxnjs.com/h-nd-143.html。
  • 中图分类号:F321.1

摘要:运用对应分析法、熵权法、ArcGIS数据分析方法及SPSS聚类分析法剖析试点地区宅基地改革经验,界定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阈值,探索向江苏省以至全国范围的推广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宅基地取得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类:得分介于[0,26.15)之间的为福利分配方式,得分介于[26.15,48.02)之间的为半福利半市场方式,得分介于[48.02,100]之间的为市场有偿方式。应结合试点地区改革经验,综合运用产权、管制、市场等工具,针对不同资源禀赋地区宅基地资源特性,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1)在以市场有偿为主要方式取得宅基地的地区,建立合理有序的宅基地流转市场,增加农民财产收入,探索利益调整实施路径,平衡利益分配格局,推动乡村振兴;(2)在以福利分配为主要取得方式的地区,应继续发挥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逐步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加快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确保户有所居;(3)在以半福利半市场方式取得宅基地的地区,在保留和更好地发挥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的同时,可以适当采用小范围试点,等到条件成熟后,逐步引导宅基地入市交易。

注释:
1) http://www.gtxnjs.com/h-nd-143.html。

English Abstract

兰民均, 闫曼娇. 基于试点改革经验的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初探[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3): 139-15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045
引用本文: 兰民均, 闫曼娇. 基于试点改革经验的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初探[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3): 139-15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045
LAN Minjun, YAN Manjiao. Preliminary Study on Mode of Farmers’ Homestead in Jiangsu Provincebased on Pilot Areas’ Reform Experienc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24(3): 139-15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045
Citation: LAN Minjun, YAN Manjiao. Preliminary Study on Mode of Farmers’ Homestead in Jiangsu Provincebased on Pilot Areas’ Reform Experience[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24(3): 139-15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045
  • 宅基地制度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性制度,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的长治久安[1]。宅基地取得方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与广大农民利益联系最为紧密。宅基地是集体化的产物,是仅存的资源稀缺程度很高却仍然采取福利分配的制度安排[2]。宅基地的福利分配为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宅基地福利分配的弊端不断显现,一户多宅、面积超标、闲置浪费现象频发[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宅基地功能发生演变,在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的财产性功能日益凸显,逐渐不再无偿分配宅基地[4]。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出台了宅基地“有偿取得”的相关政策。2018年中央进一步提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以盘活闲置资源,同时各试点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取得”。由此可以看出,农民获取宅基地的另一种方式——有偿取得方式,是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题中之义。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宅基地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传统的福利分配方式难以一步跨越到市场有偿取得方式,因而在两种方式之间衍生出半福利半市场取得方式,由此,福利分配、半福利半市场、市场有偿取得共同构成宅基地三种取得方式,在宅基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协同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什么条件下适合继续实行福利分配,什么条件下适合探索有偿取得,这是亟需回答的现实问题。宅基地取得方式关乎农民福祉及社会稳定,探索宅基地有偿取得改革实施边界意义重大。

    关于宅基地取得方式研究,相关学者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1)关于福利分配还是有偿取得宅基地的争论研究。其一,宅基地取得方式福利说:陈小君[5]基于广大农村的现实情况,认为应继续坚持无偿取得制度;董新辉[6]出于对农民整体生存利益和长期经济利益保护的考虑,支持宅基地无偿取得。其二,宅基地取得方式市场说:郑振源[7]认为宅基地福利分配造成了农民多要、争抢宅基地的“公地悲剧”且不利于宅基地的节约使用,提出改宅基地福利分配为有偿取得。喻文莉[8]认为当前无偿配置宅基地的做法违背了公平和效率,应改为有偿配置。(2)单独探讨福利分配取得方式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内容看,学者主要从福利分配方式的历史发展[9-11]、现状[12-15]、产生的问题以及对应的改革建议[16-19]等方面研究福利分配方式。(3)单独探讨有偿取得方式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偿取得方式的可行性[20-23]、必要性[24-26]、实行区域[27]、制度构建[28]以及实践探索[29-32]等方面。

    从上述研究来看,学者对宅基地使用权取得方式进行了研究,但仍然存在不足:(1)研究视角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制度变迁、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缺少以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阈值为切入点的研究。(2)研究内容相对狭窄,考虑不够全面。相关学者多是分散研究宅基地使用权取得方式,通常将宅基地使用权的福利分配取得与市场有偿取得分开论述。从划分阈值的角度入手,对宅基地取得方式进行定量化研究,进而测量宅基地福利分配取得和市场有偿取得的划分边界的研究在相关文献中仍属空白,本研究尝试从定量化的角度为不同资源禀赋地区宅基地取得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3)研究缺乏系统性,现有研究多零散分布于宅基地取得制度研究之中,缺乏关于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及阈值的系统研究。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丰富研究视角,以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阈值为切入点,对江苏省农民宅基地取得方式及其划分进行研究。(2)丰富研究内容,对宅基地取得方式进行定量化研究,探索宅基地福利分配取得和市场有偿取得的划分边界。(3)丰富研究的系统性,将宅基地福利分配和市场有偿两种取得方式置于同一研究框架内,形成较为完善的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及阈值的系统研究。

    鉴于此,本文基于全国15个宅基地试点地区的改革经验,采用对应分析法、熵权法、ArcGIS数据分析方法及SPSS聚类分析法界定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阈值,以江苏省为案例研究,进一步对江苏省13地市宅基地取得方式进行划分,以期为深入研究宅基地取得方式和宅基地试点改革向江苏省以至全国推广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 宅基地取得方式关乎国家、集体、村民的切身利益,关乎整个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是极其重要的土地制度内容之一。林毅夫[33]的制度变迁理论指出,一种制度安排之所以会被社会及人民所选择,是由于在制度结构约束下,这种制度是制度安排集合中最有效率的那一个,换句话讲,当出现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时,将发生制度变迁。宅基地的制度变迁像普遍的制度一样,顺应着自下而上、由诱致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转变的发展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宅基地外部环境的改善,使得区位好的尤其是城中村及近郊的宅基地资产价值凸显。由此,原本固态的宅基地两权分置与现有宅基地利用需求产生矛盾,是低效率的制度模式。民间衍生出宅基地流转、退出、交易买卖的灰色市场,市场的进入,提升了原有的制度效率,利益相关者如农民及资本市场均从中获益,当前宅基地诱致性制度变迁已经悄然发生,逐渐被广泛认可,宅基地试点改革便是为接下来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完善及发生强制性制度变迁奠定基础。从宅基地的权能与功能转变角度看,宅基地两权分置模式中,所有权被赋予政治治理权能,使用权被赋予社会保障及经济效用权能。随着宅基地使用权社会保障权能弱化,经济效用权能凸显,原本的两权分置已不适应宅基地的发展,由此,基于权能及功能的分离,衍生出宅基地三权分置。在三权分置结构中,所有权被赋予政治治理权能,起统辖作用,并派生出资格权与使用权,资格权担负社会保障权能,使用权担负经济效用权能,二者相互制衡、对抗,同时资格权与使用权也共同对所有权起到一定制衡、对抗的作用。随着资格权、使用权权能的不断完善,由产权公共阈所产生的租值耗散减小,使产权的效率得到提高,随着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进程的推进,也为宅基地取得方式由福利分配向市场有偿方式的演变奠定基础。

      目前中国的宅基地取得方式特点可以概括为:集体所有、福利分配、一户一宅、免费使用、地区差异[34-35]。从历史的维度看,宅基地的福利分配是国家将原本属于农民的宅基地无偿收归集体后的一种历史性补偿,由此,宅基地使用权便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资格性和福利性的烙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区位条件好的宅基地尤其是城中村宅基地及近郊宅基地的财产性功能日益凸显。宅基地保障性功能弱化、财产性功能凸显与现有的宅基地取得模式的矛盾束缚逐渐凸显,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甚至纠纷:宅基地利用效率低,老宅荒废严重、流转抵押难突破、分配过程中重男轻女、宅基地审批程序繁复等,宅基地的取得、使用、流转等过程中的冲突日益严峻。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可进一步划分为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36]。本文以权利、自由 、公平、效率为目标,试图依据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提出宅基地取得方式的探索性方案:福利分配方式、半福利半有偿取得方式、有偿取得方式,如图1所示。

      图 1宅基地制度变迁模式图

      传统宅基地福利分配方式取得一般流程是:农户提交申请——村集体初级审批——乡镇审批——发放宅基地批准书,如图2所示。当前有些试点地区已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了宅基地取得条件。不同地域宅基地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呈现出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特点,也是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壁垒所在。宅基地改革试点中也呈现出宅基地福利取得、半福利半市场取得、有偿取得的宅基地取得方式新特点与新模式,如表1所示。由此,基于试点地区基础禀赋,进一步对宅基地取得方式阈值进行探讨。

      图 2宅基地福利分配流程

      宅基地改革进程的推进及宅基地功能的更迭,开启了宅基地取得方式演化的历史新征程,赋予了宅基地取得方式一系列新特点、新模式、新探索,宅基地取得方式的研究对改革模式经验的总结、由点到面的推广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然而纵观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宅基地相关文章浩如烟海,但其中专门就宅基地取得方式进行研究的文章却凤毛麟角,有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理论支撑。本文创新性地探索宅基地取得方式阈值划分,为宅基地取得方式改革推进及试点经验开展提供更易复制可推广的探索经验,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表 1试点地区宅基地取得方式经验总结

      试点地区 实际取得方式
      四川泸县 村民申请使用宅基地,严格按照“以人定地、法定无偿”原则;超占有偿
      云南大理 实行“一户一宅”、面积法定的宅基地取得制度;多占、一户多宅有偿
      浙江义乌 积极探索宅基地取得方式多样化,逐步提高宅基地货币化配置比例
      天津蓟县 逐步减少审批传统的“一户一宅”宅基地,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青海湟源 逐步形成农村宅基地分配取得和审批管理办法等制度成果
      福建晋江 探索通过竞价购买等方式实现宅基地有偿取得
      湖南浏阳 宅基地能全市流转,择位竞价,缴纳有偿使用费,获得相应宅基地使用权
      陕西高陵 在传统农区实行“一户一宅”分配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内不再实行“一户一宅”的分配制度
      湖北宜城 根据人均占有耕地分配宅基地,探索通过公开竞争有偿取得宅基地
      新疆伊宁 宅基地分配获得,推进宅基地有偿使用
      西藏曲水 优化宅基地申请审批流程,方便群众申请取得宅基地
      宁夏平罗 初次分配无偿取得,新增有偿,超占有偿
      江苏武进 运用市场功能,对宅基地配置实行严进宽出,进一步推进多种方式保障试点
      安徽金寨 严格坚持“一户一宅、面积法定”的分配制度
      江西余江 严格落实“一户一宅”的宅基地分配要求,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分配的择位竞价制度
    • 选取指标的方法有专家咨询法、文献分析归纳法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归纳法,选取五十篇核心期刊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宅基地取得方式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考虑研究区域人口情况、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社会保障等客观事实与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和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制定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其中,利于市场有偿方式取得宅基地的指标定义为正向指标,利于福利分配方式取得宅基地的指标定义为负向指标。

      按照试点地区市场工具介入程度不同,可以将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为三种模式:福利取得方式、半福利半市场取得方式、市场有偿取得方式。依托宅基地试点改革经验,总结宅基地试点地区宅基地取得模式特点及合理性,总结试点地区宅基地取得方式的推广路径,以试点地区宅基地取得方式的影响因素为依据,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人口、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社会保障四个维度建立宅基地取得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 本文借助熵权法、SPSS对应分析、相关分类方法(包括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类、分位数分类及SPSS聚类方法),综合分析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边界,确定宅基地取得方式阈值,为试点经验的推广提供定量化、可借鉴路径,如图3所示。

      本文方法间的逻辑关系如下:首先,对应分析是试点地区与江苏省类比的前提剖析,属于基础作用,借助对应分析方法分析试点地区与江苏省地市间可比性,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资源禀赋差异度与15个试点地区具有可比性,由此,借助15个宅基地试点地区取得方式推演江苏省地市取得方式。其次,熵权法属于中介连接作用,借助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并计算试点宅基地取得方式得分。再次,为获得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阈值的结果,借助分类法确定宅基地取得方式阈值划分。为使阈值划分更具科学性,通过自然间断点、分位数、聚类三种方法综合确定取值。最后,计算江苏省各地市宅基地取得方式得分,参考试点地区宅基地取得方式阈值,为江苏省各地市宅基地取得方式提供建议。

      表 2宅基地取得方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单位 指标性质
      江苏省农村宅基地取得方式评价指标 人口因素 城镇化率 % 正向
      人口净流动量 正向
      经济水平 人均GDP 正向
      农民人均纯收入 正向
      第一产业比例 % 负向
      第二产业比例 % 正向
      第三产业比例 % 正向
      资源禀赋 人口密度 人/km2 正向
      人均耕地面积 负向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正向
      社会保障 参保人数 万人 正向
      低保标准 正向

      图 3研究方法逻辑路线

      1.对应分析法

      对应分析是一种降维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在一个二维变量列联表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将变量内部各水平之间的联系以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联系同时反映在一张二维或三维散点图(点聚图)上[37]。点聚图可以将区域点与属性点在同一图形上可视化展示。区域点距离原点近,表明各区域各属性较为均衡;区域点距离原点远,表明区域某类属性特性突出[38]

      对应分析输出结果表中,Inertia项为惯量,即载荷阵的特征根,代表每个行点与行重心的加权距离的平方。而总的行惯量为行点与行重心的加权距离平方和,总的行惯量与总的列惯量相等,即为总惯量(Total Inertia)。总惯量可以衡量区域间不同城市属性的差异化程度。惯量和总惯量在二维空间轴上可视化的语言解释为:在二维平面图(点聚图)上,以共同的公共因子为坐标轴,分别以行变量和列变量的因子载荷为坐标绘制点聚图,可以直观观察城市A和属性B各个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

      总惯量的计算步骤如下:

      kij为城市ij属性数值,r为城市总个数,c为属性总个数,且 $k = {k_{..}} = \displaystyle\sum\limits_{i = 1}^r {\displaystyle\sum\limits_{j = 1}^c {k_{ij}^{}} }$ fij=kij/k是样本中属于城市A的第i个水平和属性B的第j个水平的频率; ${f_{i.}} = \displaystyle\sum\limits_{j = 1}^c {{f_{ij}}}$ 是城市A取第i个水平的边际频率; $ {f_{.j}} = \sum\limits_{i = 1}^r {{f_{ij}}} $ 是属性B取第j个水平的边际频率。

      1)计算条件概率。

      $$ {f}_{c}^{i}={\left(\frac{{f}_{i1}}{{f}_{i.}},\frac{{f}_{i2}}{{f}_{i.}},\cdots,\frac{{f}_{ic}}{{f}_{i.}}\right)}^{\text{'}}\in {R}^{c} $$ (1)

      $f_{c}^{i}$ 是城市A取第i个水平的条件下属性B取各个水平的条件概率(行轮廓Row Profile)。

      $$ {f}_{r}^{j}={\left(\dfrac{{f}_{1j}}{{f}_{.j}},\dfrac{{f}_{2j}}{{f}_{.j}},\cdots ,\dfrac{{f}_{rj}}{{f}_{.j}}\right)}^{\text{'}}\in {R}^{r} $$ (2)

      $f_{r}^{j}$ 是列联表的第j列轮廓(Column Profile)。

      2)对频率矩阵进行规格化,得到过度矩阵Z

      $$ {\boldsymbol Z} = ({z_{ij}})\;\;\;\;\;\; \;{z_{ij}} = \frac{{{f_{ij}} - {f_{i.}}{f_{.j}}}}{{\sqrt {{f_{i.}}{f_{.j}}} }} $$ (3)

      3)利用协差阵进行因子分析,达到降维的目的。

      u1,u2, …,um为相对于特征根λ1,λ2, …,λm的关于属性B各水平之间协差阵 $\displaystyle\sum c$ 的特征向量。列变量因子载荷阵为

      $$ {\boldsymbol F} = \left( \begin{gathered} {u_{11}}\sqrt {{\lambda _1}} ,{u_{12}}\sqrt {{\lambda _2}} , \cdots ,{u_{1m}}\sqrt {{\lambda _m}} \\ {u_{{\text{2}}1}}\sqrt {{\lambda _1}} ,{u_{{\text{22}}}}\sqrt {{\lambda _2}} , \cdots ,{u_{{\text{2}}m}}\sqrt {{\lambda _m}} \\ \vdots \\ {u_{{\text{c}}1}}\sqrt {{\lambda _1}} ,{u_{c2}}\sqrt {{\lambda _2}} , \cdots ,{u_{cm}}\sqrt {{\lambda _m}} \end{gathered} \right) $$ (4)

      关于行变量的因子载荷阵为

      $$ {\boldsymbol G} = \left( \begin{gathered} Z{u_{11}}\sqrt {{\lambda _1}} ,Z{u_{12}}\sqrt {{\lambda _2}} , \cdots ,Z{u_{1m}}\sqrt {{\lambda _m}} \\ Z{u_{{\text{2}}1}}\sqrt {{\lambda _1}} ,Z{u_{{\text{22}}}}\sqrt {{\lambda _2}} , \cdots ,Z{u_{{\text{2}}m}}\sqrt {{\lambda _m}} \\ \vdots \\ Z{u_{{\text{r}}1}}\sqrt {{\lambda _1}} ,Z{u_{r2}}\sqrt {{\lambda _2}} , \cdots ,Z{u_{rm}}\sqrt {{\lambda _m}} \end{gathered} \right) $$ (5)

      2.熵权法

      熵权法是由待评价指标来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客观赋权评价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消除了人为因素和数据量纲不同的影响。本文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再通过熵权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修正,从而得到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之后借助加权求和法计算不同城市宅基地取得方式评价得分。

      1)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使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值Wj,其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确定功效函数。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正向指标为

      $$ X'_{ij} = \frac{{({x_{ij}} - {m_i})}}{{({M_i} - {m_i})}} = \left\{ \begin{aligned} & 1,\;\;{x_{ij}} = {M_i} \\ & \frac{{({x_{ij}} - {m_i})}}{{({M_i} - {m_i})}},\;\;{m_i}<{x_{ij}}<{M_i} \\ & 0,\;\;{x_{ij}} = {m_i} \\ \end{aligned} \right.$$ (6)

      逆向指标为

      $$ X'_{ij} = \frac{{({M_{i}} - {x_{ij}})}}{{({M_i} - {m_i})}} = \left\{ \begin{aligned} & 1,\;\;{x_{ij}} = {m_i} \\ & \frac{{({x_{ij}} - {m_i})}}{{({M_i} - {m_i})}},\;\;{m_i}<{x_{ij}}<{M_i} \\ & 0,\;\;{x_{ij}} = {M_i} \\ \end{aligned} \right.$$ (7)

      其中:xij为第i个评价区域j指标的原始数值;x'ij为第i个评价区域j指标的标准化数值;Mimi分别表示某一指标在所有评价区域和评价时期内原始数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第二,计算标准化处理后的各项指标占该项指标各区域总和的比重Zij

      $$ Z_{ij}= \frac{x_{ij}}{{\displaystyle \sum _{i=\text{1}}^{m}x'_{ij}}} $$ (8)

      其中,1≤im,1≤jnmn分别代表区域的城市个数和所选取的指标个数。

      第三,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Pj和信息效用值Qj

      $$ \left\{ {\begin{array}{l} P_{j}=-\dfrac{{\text{1}}}{{{\text{ln}}m}}\displaystyle\sum\limits_{i = {\text{1}}}^m {Z_{ij}{\text{ln}}Z_{ij}}\\ Q_{j}=1-P_{j} \end{array}}\right. $$ (9)

      第四,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

      $$ W_j= \frac{Q_{j}}{\sum_{j=1}^{n} Q_{j}} $$ (10)

      2)计算宅基地取得方式评价得分

      利用熵权法确定的指标权重,结合加权求和法,计算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评价得分

      $$ \left\{{\begin{array}{c} S_{i}=\displaystyle\sum\limits_{j = 1}^{n} {X'_{ij}} \times W_j\\ S'=\displaystyle\sum\limits_{i = {\text{1}}}^m {S_{i}} \times {100} \end{array}}\right. $$ (11)

      其中,Si为第i个地区的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评价得分(1≤im,1≤jn);S'为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综合评价得分。

      3.分类方法

      本文选取客观的ArcGIS软件分位数分类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并结合SPSS聚类综合确定宅基地取得方式的模式阈值,最终探索性地为试点经验的推广提供定量化路径。

      1)自然间断点和分位数分类方法

      ArcGIS数据平台提供了基础数据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手动分类、相等间隔分类、定义的间隔分类、分位数分类、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类、集合间隔分类、标准差分类等分类方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基于数据中固有的自然分组,对相似的数值进行恰当的分组,再根据数据值差距较大位置设置分类边界,使各个类之间差异最大化。分位数分类使每个类型中含有相等数量的要素,适用于呈线性分布的数据。

      2)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是一种根据研究对象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技术方法,在区域分类中得到普遍运用,用聚类分析法对15个试点地区宅基地取得方式进行划分,有利于更地分析不同类型区域间差异和反映同种类型区域内情况,进一步解释本文宅基地取得方式的划分结果。

    • 随着宅基地改革推进,试点地区数量由2015年的15个扩大至2017年的33个,2020年又推广到107个,本文选取第一批进行宅基地改革的15个试点地区为依照计算宅基地取得方式阈值,基于如下考量:第一批宅基地试点地区改革最为成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最具有可参考性。本文的人口数据来源于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公报、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20》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经济发展数据来源于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0》;资源禀赋数据来源于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20》、《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0》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社会保障数据来源于《关于发布202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各地区统计年鉴。江苏省采用地市级以上数据,15个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采用县(市、区)的数据。采用熵权法、SPSS聚类和ArcGIS分类方法,经由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不同的影响,因而可进行相应的比较研究。

    • 首先,采用SPSS对应分析法将城市点和评价指标点(属性点)在同一二维空间进行可视化表征,计算差异化程度(总惯量),分析地区间禀赋差异情况并确定可比性;其次,采用熵权法对地区进行定量化打分;最后,借助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类分位数分类方法和SPSS聚类方法对地区进行分类,计算三种分类方法的阈值平均数,综合确定宅基地取得方式模式阈值,为试点地区经验的推广提供科学可借鉴的路径。以江苏省13地市为例,探索性地将试点地区宅基地改革阈值运用于江苏省,并针对不同宅基地资源特性地区提出差别化取得方式和相应的改革建议。

    • 对应分析是一种降维分析法,点聚图可以将地区点与属性点同时在图形上可视化展示。地区点距离原点近,表明各属性较为均衡;地区点距离原点远,表明类型点的某类特征突出;地区点与类型点距离较近,表明该地区该类型属性突出。为便于比较,在点聚图中以原点为中心,分别以半径1单位和2单位画辅助圆环,处于半径为1单位圆环内(内核)的城市点各指标属性均衡,处于半径为1圆环与半径为2圆环之间(外核)的城市点属性较为均衡,处于半径大于2圆环外(边缘)的城市点某类指标属性突出,属性不均衡。总惯量可以定量化表征城市点的差异化程度,不同区域间总惯量相差在一定范围内表明区域的差异化程度具有可比性。首先运用点聚图对试点地区与江苏省基本禀赋进行可视化及对比分析。

      图4为中国宅基地试点地区和江苏省地区指标点聚图,可以看出,试点地区、江苏省地区内不同城市间禀赋差异较大。处于内核圈层的试点地区和江苏省地区各指标属性分布较为均衡,如试点地区的江苏武进、浙江义乌及江苏南京。位于外核圈层的城市点各指标较为均衡。位于边缘的城市点某类指标或某几类指标属性突出。点聚图中,城市点与属性点较近表示城市点该属性突出,离原点较近的属性点是综合性属性点,离原点较远的是专业化属性点;试点地区中,指标点V5、V11、V12是专业化特征显著的职能点,V2、V10是综合性特征显著的职能点。江苏省中,V9、V5、V11在边缘分布,是专业化职能点。

      图 4中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和江苏省点聚图

      由对应分析计算结果(表3)可以看出,中国试点地区总惯量为0.405,江苏省总惯量为0.440。为了对不同城市个数的区域进行比较,引入总惯量标准值指标。总惯量标准值=总惯性/(N–1)×100[39-40],其中,N为区域拥有的市(县、区)个数。由此,中国试点地区总惯量标准值为2.89,江苏省总惯量标准值为3.67,这反映出试点地区城市间及江苏省内城市间基础禀赋差异较大,且二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依托试点地区宅基地取得模式经验针对性指导江苏省不同地区宅基地改革具有可行性,同时为试点经验的推广开拓了科学路径。

      表 3中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和江苏省惯量计算表

      中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概述列点a
      指标 质量 维中的
      得分1
      维中的
      得分2
      惯量 点对维惯量的贡献1 点对维惯量的贡献2 维对点惯量的贡献1 维对点惯量的贡献2 总计
      V1 0.000 1.618 −0.359 0.000 0.001 0.000 0.813 0.012 0.825
      V2 0.743 −0.460 −0.012 0.097 0.255 0.001 1.000 0.000 1.000
      V3 0.189 1.297 0.479 0.202 0.515 0.290 0.968 0.032 1.000
      V4 0.062 1.472 −1.261 0.098 0.219 0.663 0.849 0.151 1.000
      V5 0.000 2.513 −1.457 0.000 0.000 0.000 0.639 0.052 0.692
      V6 0.000 1.857 −0.079 0.000 0.001 0.000 0.876 0.000 0.876
      V7 0.000 1.817 −1.273 0.000 0.001 0.001 0.789 0.094 0.883
      V8 0.002 0.680 −0.131 0.002 0.002 0.000 0.325 0.003 0.328
      V9 0.000 2.734 −0.150 0.000 0.000 0.000 0.646 0.000 0.647
      V10 0.002 0.188 0.395 0.001 0.000 0.002 0.034 0.037 0.071
      V11 0.000 1.608 −1.505 0.000 0.000 0.002 0.588 0.125 0.712
      V12 0.002 1.592 −1.994 0.003 0.006 0.040 0.700 0.266 0.966
      有效总计 1.000 0.405 1.000 1.000
      江苏省(概述列点a
      指标 质量 维中的
      得分1
      维中的
      得分2
      惯量 点对维惯量的贡献1 点对维惯量的贡献2 维对点惯量的贡献1 维对点惯量的贡献2 总计
      V1 0.000 2.349 −1.159 0.000 0.001 0.002 0.967 0.019 0.986
      V2 0.863 −0.323 −0.004 0.059 0.136 0.000 1.000 0.000 1.000
      V3 0.107 2.009 0.311 0.286 0.655 0.193 0.998 0.002 1.000
      V4 00.024 2.131 −0.859 0.073 0.164 0.327 0.982 0.013 0.995
      V5 0.000 3.941 −5.738 0.000 0.000 0.003 0.783 0.135 0.918
      V6 0.000 2.549 −1.009 0.000 0.000 0.001 0.966 0.015 0.980
      V7 0.000 2.471 −1.663 0.000 0.000 0.002 0.947 0.035 0.982
      V8 0.001 1.730 −0.731 0.002 0.004 0.008 0.923 0.013 0.936
      V9 0.000 3.628 −3.631 0.000 0.000 0.000 0.853 0.069 0.922
      V10 0.004 2.311 −1.787 0.015 0.032 0.233 0.894 0.043 0.938
      V11 0.000 3.858 −9.049 0.002 0.003 0.215 0.670 0.299 0.969
      V12 0.001 2.193 −1.067 0.002 0.005 0.015 0.969 0.019 0.988
      有效总计 1.000 0.440 1.000 1.000
        注:a表示对称标准化。
    • 1.15个试点县(市、区)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得分计算

      表4是基于熵权法得到的2020年15个宅基地试点县(市、区)取得方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表。

      表 415个试点地区宅基地取得方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表

      指标层 权重
      城镇化率 0.030
      人口净流动量 0.126
      人均GDP 0.066
      农民人均纯收入 0.093
      第一产业比例 0.031
      第二产业比例 0.063
      第三产业比例 0.076
      人口密度 0.140
      人均耕地面积 0.047
      固定资产投资 0.211
      参保人数 0.042
      低保标准 0.075

      图5是借助加权求和法计算得到的中国15个试点宅基地取得方式评价得分条形图。可以看出,中国15个试点地区禀赋差异较大,其中,江苏武进得分最高,为76.87分,福建晋江排名第二,得分为68.62分,青海湟源得分最低,为10.16分。

      图 515个试点县(市、区)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评价得分

      2.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评价得分计算

      运用熵权法及加权求和法计算江苏省13个地级市宅基地取得方式职权权重及评价得分。图6为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得分情况,江苏省各地级市宅基地禀赋差异较大,其中,苏州市得分最高,为77.00分,南京第二,为73.40分,连云港市得分最低,仅为11.20分。

      图 6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评价得分

    • 1.ArcGIS 自然间断点分级方法及分位数分类法结果

      基于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和分位数分类方法对中国15个试点地区宅基地取得方式评价得分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如图7所示。从图7中可以看出: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江苏武进、福建晋江、浙江义乌和湖南浏阳被划分到市场有偿方式,青海湟源、西藏曲水、宁夏平罗、安徽金寨、湖北宜城和四川泸县被划分到福利分配方式,陕西高陵、天津蓟县、云南大理、新疆伊宁和江西余江被划分到半福利半市场方式;按照分位数分类法,江苏武进、福建晋江、浙江义乌、湖南浏阳和陕西高陵被划分到市场有偿方式,青海湟源、西藏曲水、宁夏平罗、安徽金寨、湖北宜城和四川泸县被划分到福利分配方式,天津蓟县、云南大理、新疆伊宁和江西余江被划分到半福利半市场方式。

      图 7基于ArcGIS平台的15试点分类

      2.SPSS聚类结果

      运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的系统聚类功能,采用Ward法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方法对宅基地改革15个试点取得方式得分进行系统聚类。离差平方和法又称Ward法,聚类过程中选择离差平方和增加最小的两类合并,直至分类完成。聚类树形图如图8所示,以4个单位距离将15个试点分为三类:市场有偿取得(福建晋江、浙江义乌、江苏武进、湖南浏阳);半福利半市场取得方式(云南大理、新疆伊宁、陕西高陵、天津蓟县);福利取得方式(宁夏平罗、西藏曲水、青海湟源、湖北宜城、安徽金寨、四川泸县、江西余江)。

      图 815个试点宅基地取得方式聚类

      3.宅基地取得方式模式阈值确定

      对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分位数分类、SPSS聚类分析法得出的三类取得方式阈值计算平均数,得出综合分类取得方式划分阈值,如表5所示。宅基地取得方式的阈值为:宅基地取得方式得分介于[0,26.15)时,宜保留宅基地的保障性特征,按照福利分配方式取得宅基地;得分介于[26.15,48.02),市场有一定程度的介入,存在较大需求,宅基地不只简单具有保障性功能,也显现出一定的经济属性,可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适当采用半福利半市场的取得方式取得宅基地;当得分介于[48.02,100]时,市场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宅基地的经济属性得到很大的凸显,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采用市场有偿方式取得宅基地,分地区、分情况对宅基地进行改革。

      综合三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宅基地基础禀赋地区市场介入程度,将宅基地试点取得方式划分为三类,其中,福建晋江、江苏武进、浙江义乌、湖南浏阳城镇化率高(城镇化率约为67%),经济发展好(人均GDP约为116 212元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 237元),第三产业优势明显(48.55%),人均耕地面积小(0.32亩/人),基础禀赋好,具备了宅基地取得市场化的基础条件,可以在农民自愿前提下,探索实施市场有偿的宅基地取得方式;陕西高陵、天津蓟县、云南大理和新疆伊宁城镇化水平中等(城镇化率约为64%),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约为57 1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 734元),人口流动量大,人口密度中等(约为792人/平方千米)市场化进入萌芽状态,但宅基地仍具有福利保障的基本属性,可以探索实施半福利半市场的宅基地取得方式;江西余江、四川泸县、湖北宜城、安徽金寨、宁夏平罗、西藏曲水、青海湟源城镇化率低(城镇化率约为45%),经济发展落后(人均GDP约为50 0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 215元),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15%),人均耕地面积大(2.2亩/人)市场化程度低,福利保障仍然是宅基地的基本属性,仍应当保留福利分配的宅基地取得方式。

      由此,基于中国15试点宅基地取得模式划分阈值,对江苏省13地市宅基地取得方式进行划分。表6图9反映了15个试点地区和江苏省13个地级市宅基地取得方式得分以及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情况。

      表 5宅基地取得方式阈值划分

      宅基地取得方式 自然间断点分类 分位数分类 聚类分析 综合分类
      市场取得 [54.69,100.00] [34.67,100.00] [54.69,100.00] [48.02,100.00]
      半福利半市场 [24.49,54.69) [24.49,34.67) [29.48,54.69) [26.15,48.02)
      福利取得 [0.00,24.49) [0.00,24.49) [0.00,29.48) [0.00,26.15)

      表 6宅基地取得方式及实行地区

      类型 特点 试点地区 江苏省地级市
      I类(市场
      有偿方式)
      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评价得分为[48.02,100],城镇化水平高,人口大量流入,人均GDP和农民人均收入高,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完善;宅基地的财产增值功能逐渐凸显 福建晋江、江苏武进、浙江义乌、湖南浏阳 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
      II类(半福
      利半市场)
      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评价得分为[26.15,48.02),城镇化水平中等,经济发展相对居中,人口流动量较大,人民生活相对富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及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基础 陕西高陵、天津蓟县、云南大理、新疆伊宁 镇江市、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徐州市
      III类(福利
      分配方式)
      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评价得分为[0,26.15),城镇化水平低,第一产业和人均耕地面积占有较大比重,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基础设施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完善 江西余江、四川泸县、湖北宜城、安徽金寨、宁夏平罗、西藏曲水、青海湟源 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

      图 9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与江苏省宅基地取得方式分类

    • 本文综合运用熵权法、对应分析方法及三种分类方法(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分位数分类和SPSS聚类分析法),从人口、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社会保障四个维度建立宅基地取得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结论如下。

      1.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试点地区宅基地资源特性差异度与江苏省具有一定相似性,为试点经验的借鉴及运用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

      2.综合三种分类方法,得出宅基地取得方式划分阈值标准:得分介于[48.02,100]的地区,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实行市场有偿方式取得宅基地;得分介于[26.15,48.02)的地区,在自愿基础上,可探索实行半福利半市场方式;得分介于[0,26.15)的地区,仍采用福利分配方式取得宅基地。本研究探索性地提出江苏省乃至全国地区科学化、定量化借鉴宅基地试点地区改革经验的合理路径,可作为地区宅基地取得方式的初步衡量方式,具有较高可行性及可借鉴可推广性。

      3.结合试点经验及宅基地取得方式阈值划分,指导江苏省十三地市宅基地取得方式模式有以下几种:(1)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和常州市在自愿基础上探索实行市场有偿方式取得宅基地;(2)镇江市、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和徐州市有条件地探索半福利半市场方式取得宅基地;(3)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和连云港市宅基地主要职能仍然是基础保障功能,仍然使用福利分配方式取得宅基地。与此同时,在同一城市,依照宅基地的不同区位,可采用不同的宅基地取得方式,具体而言,区位条件优越的如城中村及城郊地区可按照村庄发展状况采用市场有偿方式或者半福利半市场方式;距离城市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区位的劣势,当地农户多以耕种劳作为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因此对宅基地的依赖程度较高,其首要功能还是保障农民居住,资产功能较弱,可按照具体情况仍采用福利取得宅基地方式。

    • 宅基地作为一种公共池塘资源[41],具有高竞争性低排他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一方寻租会使其他利益相关者相关利益受损,如果处理不好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关系,即埃莉诺·奥斯特罗姆[42]担忧的 “供给、承诺和监督” 难题,很容易陷入曼瑟尔·奥尔森[43]所说的“集体行动困境”。不同宅基地资源特性决定了宅基地的不同取得方式,因而,需要针对三种宅基地取得方式分别制定相关政策,综合运用产权、管制、市场等工具,推进宅基地改革进程。

      1.市场有偿方式取得宅基地的地区,经济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完善,具备了宅基地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应当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合理有序的宅基地流转市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可引入竞价机制,按照宅基地区位条件的好坏进行公开拍卖,发挥宅基地的资产特性,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2.半市场半福利方式取得宅基地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好,人口流动量较大,人民生活相对富裕,基础设施及社会保障较为完善,在保留和更好地发挥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的同时可采用小范围试点,等到条件成熟后,逐步引导宅基地入市交易。

      3.福利分配方式取得宅基地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落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基础设施及社会保障不完善,应当继续发挥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稳定农村社会,确保“户有所居”,逐步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及福利改善。

参考文献 (4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