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

侯明明

downloadPDF
侯明明.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 153-16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525
引用本文: 侯明明.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 153-16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525
HOU Mingming. A Compendium on the Judicial Response of Chinese Socie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2): 153-16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525
Citation: HOU Mingming. A Compendium on the Judicial Response of Chinese Societ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2): 153-16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525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5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研究”(11&ZD07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资助“文化传统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研究”(17JJD820004)

A Compendium on the Judicial Response of Chinese Society

  • 摘要: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指向六大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与回应控制。相应次级表述为回应原因、回应能力、回应力度、回应效果、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司法的社会回应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键性构成要素,而回应力是由回应能力和回应力度构成,分别对应能力维度和理性维度。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实质在于其所内含的社会问题司法化的过程,亦即司法通过司法场域依据现代法律规范的社会问题反映、集中与解决。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效果通过回应风险的评估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估两个维度得以体现。中国司法如果在将来具备了同构于系统论者阐释的反思性,那么将会不断创新回应社会的新范式,且提升回应社会的水平。
  • [1] 杜宴林. 司法公正与同理心正义[J]. 中国社会科学,2017(6):102-120.
    [2] 苏力.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81.
    [3] 韩德明. 司法现代性及其超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10.
    [4] 原丁. 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5] 张新文,张国磊. 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回应力研究[J]. 行政论坛,2013(6):30-34;
    [6] 晏晓娟. 政府回应机制的创新:从回应性到回应力[J]. 重庆社会科学,2015(4):13-17.
    [7] 图依布纳. 现代法中的实质要素和反思要素[J]. 矫波,译.强世功,校. 北大法律评论,1999(2):615.
    [8] 欧文·费斯. 如法所能[M]. 师帅,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1-74.
    [9] 田中成明. 现代社会与审判——民事诉讼的地位与作用[M]. 郝振江,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22,283,138,26,267,14-33.
    [10] 左卫民. 中国法院院长角色的实证研究[J]. 中国法学,2014(1):5-25.
    [11] 郑智航.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话语的变迁及双向调适策略——以1980-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话语分析为主线[J]. 甘肃社会科学,2013(5):205-209.
    [12] 秦策,张镭. 司法方法与法学流派[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0-111.
    [13] 鲁篱,凌潇. 论法院的非司法化社会治理[J]. 现代法学,2014(1):30-43.
    [14] 侯明明. 司法正义与社会正义的错位:类型、因素与启示——以热点案例为例证的分析[J]. 学术论坛,2017(6):73-83.
    [15] 荣格.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M]//荣格. 荣格文集.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87-93.
    [16] 吴英姿. 司法认同:危机与重建[J]. 中国法学,2016(3):186-206.
    [17] 张爱球. 现代社会中的诉讼功能[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52.
    [18] 顾培东. 当代中国司法生态及其改善[J]. 法学研究,2016(2):23-41.
    [19] 姚晓丹. 学者解读法国"司法化"现象:重视但不迷信"司法化"[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11(3).
    [20] 陆宇峰. 走向"社会司法化"——一个"自创生"系统论的视角[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3):3-13.
    [21] 杨建军. 通过司法的社会治理[J]. 法学论坛,2014(2):13-23.
    [22] 侯明明. 以司法回应时代:通过司法的社会治理[J]. 政法学刊,2015(3):16-24.
    [23] 胡铭. 现阶段社会矛盾化解与通过司法的社会治理——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分析框架[J].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6(2):124-141.
    [24] 陈江. 从行政治理到司法治理——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新选择[J]. 人民司法,2017(7):7-9.
    [25] 汪庆华. 通过司法的社会治理:信访终结与寻衅滋事[J]. 浙江社会科学,2018(1):49-56.
    [26] 王国龙.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司法治理[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7):6-22.
    [27] 苏力. 语境论——一种法律制度研究的进路和方法[J]. 中外法学,2000(1):40-59.
    [28] 马荣春. 法外知识与实践刑法观——刑法社会学的一个话题[J]. 法治研究,2016(6):82-96.
    [29]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0] 埃里克·A. 波斯纳.法律与社会规范[M]. 沈明,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译者序1-12.
    [31] 谷口安平. 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 王亚新,刘荣军,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0.
    [32] 田成有. 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J]. 思想战线,2001(5):81-86.
    [33] 谢鸿飞. 论创设法律关系的意图: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限度[J]. 环球法律评论,2012(3):5-23.
    [34] 王启梁. 迈向深嵌在社会与文化中的法律[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5] 朱景文. 司法满意度的社会评价以2015-2017年法治评估数据为基础[J]. 应用法学研究,2018(3):1-13.
    [36] 钱弘道. 中国司法透明指数实验报告——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法院为样本(2015)[J]. 应用法学研究,2017(1):122-140.
    [37] 诺内特,塞尔兹尼克. 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M]. 张志铭,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81.
    [38] 卢曼. 社会的法律[M].李君稻,译.台北: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9:152-193.
    [39] 图依布纳. 法律:一个自创生系统[M]. 张骐,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0] 季卫东. 法治秩序的建构(增补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83.
    [41] GUNTHER T. Substantive and reflexive elements in modern law[J]. Law and Society Review,1983,17(2):239-285.
  • [1] 周友苏, 庄斌.股权共有中国立法的理论证成及其公司法规范构造.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5): 135-14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0793
    [2] 梁赛, 邓梓君, 钟秋萌.社会经济转型新模式对中国CO2排放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4): 140-15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1636
    [3] 陈洁.实际控制人公司法规制的体系性思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5): 59-7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1290
    [4] 郭富青.中国公司法的功能再定位与价值导向矫正.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5): 20-3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1307
    [5] 王娟.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社会性”概念.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
    [6] 朱羿锟, 周代顺.社会企业公司化及公司法回应.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
    [7] 罗丽, 代海军.中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1): 132-14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366
    [8] 叶艳, 李孔岳, 胡桂梅.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选择性参与.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 76-8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499
    [9] 陈霞.社会自主性的三种提升路径.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 166-17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2933
    [10] 张昌辉.群众参与视角下中国司法听证制度的规范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 150-15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1884
    [11] 田玲, 姚鹏.养老保险与家庭消费: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 69-76.
    [12] 周连景, 廉晓辉.中国大学生群体危机社会性影响因素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 157-160.
    [13] 吴飞飞.公司自治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公司法困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 133-138,145.
    [14] 樊慧玲, 李军超.社会性规制与CSR耦合的机制构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40-44.
    [15] 杨裕钦.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功能社会视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47-51.
    [16] 丁勤.视觉的阐释——中国古代帝王图像的文化意蕴与社会功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140-148.
    [17] 章礼霞, 周俊瑶.对社会科学定量型研究中社会评价性研究结果准确性的思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87-89.
    [18] 洪瑾.论社区建设的社会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41-43.
    [19] 苑秀丽, 汪训阶.经济全球化初期的中国社会政策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24-26.
    [20] 孔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发展观比较——时代的转换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3-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583
  • HTML全文浏览量:0
  • PDF下载量:230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8-08-10
  • 刊出日期:2019-03-11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5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研究”(11&ZD07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资助“文化传统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研究”(17JJD820004)

摘要: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指向六大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与回应控制。相应次级表述为回应原因、回应能力、回应力度、回应效果、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司法的社会回应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键性构成要素,而回应力是由回应能力和回应力度构成,分别对应能力维度和理性维度。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实质在于其所内含的社会问题司法化的过程,亦即司法通过司法场域依据现代法律规范的社会问题反映、集中与解决。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效果通过回应风险的评估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估两个维度得以体现。中国司法如果在将来具备了同构于系统论者阐释的反思性,那么将会不断创新回应社会的新范式,且提升回应社会的水平。

English Abstract

侯明明.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 153-16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525
引用本文: 侯明明.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 153-16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525
HOU Mingming. A Compendium on the Judicial Response of Chinese Socie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2): 153-16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525
Citation: HOU Mingming. A Compendium on the Judicial Response of Chinese Societ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2): 153-16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525
参考文献 (4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