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大规模侵权事件中的纯粹精神损害

李雯静

downloadPDF
李雯静. 论大规模侵权事件中的纯粹精神损害[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125-13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413
引用本文: 李雯静. 论大规模侵权事件中的纯粹精神损害[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125-13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413
LI Wenjing. The Compensation Rule of Pure Emotional Distress in Mass Tort[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2): 125-13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413
Citation: LI Wenjing. The Compensation Rule of Pure Emotional Distress in Mass Tort[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2): 125-13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413

论大规模侵权事件中的纯粹精神损害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413
基金项目: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招标课题“乡村污染视角下预防性侵权责任制度研究”(2018HBJSY006);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18年青年学者研究项目“科学不确定背景下的预防性侵权责任”(2018MFXH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土壤污染侵权责任实证研究”(CCNU17A0302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雯静(1984-),女,副教授,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博士,E-mail:liwenjing3183@sina.com

  • 中图分类号:DF522;DF529

The Compensation Rule of Pure Emotional Distress in Mass Tort

  • 摘要:大规模侵权事件中,加害人违反注意义务的行为将受害群体的生命或身体健康置于危险状态之中导致其罹患重大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受害群体的人格利益受到侵害并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精神痛苦,即使其尚未受到有形性身体损害或人身伤害,其所产生的严重精神痛苦作为一种纯粹精神损害具有法律上的可赔偿性。美国法上,法院逐渐突破精神损害作为人身损害附属品的传统思路,在一定条件下将纯粹精神损害纳入赔偿范围;日本法上,通说认为纯粹精神损害是平稳生活权这一精神性人格权益受到侵害的结果,应当以“社会合理性”为标准对受害群体的严重精神损害进行事实推定。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中国法解释学框架内,大规模侵权事件中的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具有现实上的可操作性。
  • [1] 蔡侑伦. 毒物侵权行为之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以人身损害为中心[D]. 台北:成功大学,2015.
    [2] 鲁晓明. 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J]. 法学家,2010(1):122-135.
    [3] DAN B D,ROBERT E K,DAVID G O. Prosser and keeton on torts[M]. Eagan:West Publishing Co.,1984.
    [4] KENNETH S A. Th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ort law[M]. New York:Foundation Press,2012.
    [5] 周琼. 论过失导致的纯粹精神损害——以美国法为中心的考察[J]. 环球法律评论,2010(5):67-77.
    [6] 李雯静. 有害物质潜在损害的法律救济及其解决进路——以美国法为例[J]. 武大国际法评论,2015,18(2):226-249.
    [7] KEETON W P. Prosser and keeton on the law of torts[M]. Eagan:West Publishing Co.,1984.
    [8]
    [9] 吉村良一. 市民法と不法行為法の理論[M]. 东京:日本評論社,2016:283.
    [10] 若林三奈. 原発事故訴訟における損害論の課題——前橋地裁判決の検討から[J]. 法律時報,2017,89(8):65-69.
    [11] 吉田良一. 福島原発事故賠償の現段階[J]. 法律時報,2016,88(4):32-36.
    [12] 大塚直. 環境訴訟における保護法益の主観性と公共性·序説[J]. 法律時報,2010,82(11):112-118.
    [13] 吉村良一. 原子力損害賠償紛争審査会「中間指針」の性格——審議経過から見えてくるもの[J].法律時報,2014,86(5):134-139.
    [14] 吉村良一. 福島第一原発事故被害賠償をめぐる法的課題[J]. 法律時報,2014,86(2):51-55.
    [15] 中山竜一. 科学的不確実性と法[J]. 法律時報,2013,85(3):80-87.
    [16] 小海範亮.原発事故損害賠償請求に関する弁護士の具体的取組み——これまでのADR申立活動と地域住民の組織化[J]. 環境と公害,2013,43(2):22-26.
    [17] 潮見佳男. 不法行為における財産的損害の「理論」——実損主義·差額説·具体的損害計算[J]. 法曹時報,2011,63(1):22-29.
    [18] 吉田邦彦. 居住福祉法学と福島原発被災者問題(下)——特に自主避難者の居住福祉に焦点を当てて[J]. 判例時報,2015(2240):1-6.
    [19] 谢鸿飞. 惊吓损害、健康损害与精神损害——以奥地利和瑞士的司法实践为素材[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3):101-114.
    [20] 方乐坤. 安宁利益的类型和权利化[J]. 法学评论,2018(6):67-81.
    [21] 叶金强.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解释论框架[J]. 法学家,2011(5):87-98.
    [22]
    [23] 森田宏樹. 日仏民法セミナー損害論伝統と現代:序論——損害概念について[J]. 法律時報,2014,86(5):50-55.
    [24] 史一舒. 我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司法限制与扩张——基于18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3):70

    -78.
    [25] 鲁晓明. 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J]. 法学家,2010(1):122-135.
    [26] 侯佳儒. 中国环境侵权责任法基本问题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81.
    [27] 张新宝.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02.
    [28] 马格努斯. 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M]. 谢鸿飞,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82.
    [29] 朱虎. 侵权责任法通论(总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76.
    [30]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54.
    [31] 孙大伟. 我国大规模侵权领域困境之考察——基于制度功能视角的分析[J]. 当代法学,2015(2):46-55.
  • [1] 李泽栩, 陈立新.劳动原则与重塑社会生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3): 8-1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0026
    [2] 黄清新.论抵押物转让时抵押权损害风险之认定.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
    [3] 方玲玲.技术何以“赋权”? ——人类的技术与社会性别实践.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 -.
    [4] 方玲玲.技术何以“赋权”?——人类的技术与社会性别实践.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164-17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4890
    [5] 王萍, 徐梦婷, 刘姣, 李逸明, 张金锁.农村生活用能、老年人健康风险与“贫困陷阱”.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342
    [6] 高一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规范构造——以《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为切入.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4029
    [7] 张广利, 黄成亮.风险社会之动因、结构与后果——基于中西方的比较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137-14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20
    [8] 郝秀辉.论机场噪音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115-122.
    [9] 陈君.风险社会下公害犯罪之抽象危险犯.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 120-124,136.
    [10] 黄洁萍, 尹秋菊.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健康的风险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 81-86,106.
    [11] 利子平, 石聚航.我国风险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三大理论误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 112-120.
    [12] 侯瑞雪.外空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其理念转变必要性.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84-87.
    [13] 罗丽.日本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创新及其启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48-51.
    [14] 胡安潮.对侵权法归责原则的思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29-32.
    [15] 罗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概念辨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24-26.
    [16] 曹丽.战略物资储备规模优化问题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18-20.
    [17] 宋春雳, 冉伦, 李金林.熵权双基点法在武器装备研制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77-79.
    [18] 高岸起.论科学精神的特征.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35-37.
    [19] 王贵明.汉字的魅力与《诗章》的精神.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36-38.
    [20] 宫芳, 高峰.中国的产业损害和进口救济措施.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 69-7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924
  • HTML全文浏览量:0
  • PDF下载量:430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9-05-28
  • 刊出日期:2020-07-09

论大规模侵权事件中的纯粹精神损害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413
    基金项目: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招标课题“乡村污染视角下预防性侵权责任制度研究”(2018HBJSY006);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18年青年学者研究项目“科学不确定背景下的预防性侵权责任”(2018MFXH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土壤污染侵权责任实证研究”(CCNU17A03023)

    作者简介:

    李雯静(1984-),女,副教授,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博士,E-mail:liwenjing3183@sina.com

  • 中图分类号:DF522;DF529

摘要:大规模侵权事件中,加害人违反注意义务的行为将受害群体的生命或身体健康置于危险状态之中导致其罹患重大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受害群体的人格利益受到侵害并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精神痛苦,即使其尚未受到有形性身体损害或人身伤害,其所产生的严重精神痛苦作为一种纯粹精神损害具有法律上的可赔偿性。美国法上,法院逐渐突破精神损害作为人身损害附属品的传统思路,在一定条件下将纯粹精神损害纳入赔偿范围;日本法上,通说认为纯粹精神损害是平稳生活权这一精神性人格权益受到侵害的结果,应当以“社会合理性”为标准对受害群体的严重精神损害进行事实推定。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中国法解释学框架内,大规模侵权事件中的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具有现实上的可操作性。

English Abstract

李雯静. 论大规模侵权事件中的纯粹精神损害[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125-13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413
引用本文: 李雯静. 论大规模侵权事件中的纯粹精神损害[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125-13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413
LI Wenjing. The Compensation Rule of Pure Emotional Distress in Mass Tort[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2): 125-13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413
Citation: LI Wenjing. The Compensation Rule of Pure Emotional Distress in Mass Tort[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2): 125-13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413
参考文献 (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