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

邹广文

downloadPDF
邹广文. 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1-6.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1976
引用本文: 邹广文. 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1-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1976
ZOU Guangw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Form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romo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23(4): 1-6.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1976
Citation: ZOU Guangw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Form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romo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23(4): 1-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1976

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1976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LLMLA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邹广文(1961—),男,哲学博士,教授,E-mail:zougw@mail.tsinghua.edu.cn

  •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 毛泽东.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 邓小平.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 邓小平.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 江泽民. 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5月26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页。
  • 胡锦涛. 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52页。
  • 习近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单行本,2016年版:第16页。
  •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
  •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
  • 中图分类号:D26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Form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romo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文化立国、以文化治党的现代政党,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历史课题。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对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在思想意识层面,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党和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文化价值诉求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切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落实到文化现实实践层面;在文化实践层面,必须妥善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将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实践的落脚点;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必须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心。这些规律性认识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2) 毛泽东.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3)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4) 邓小平.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5) 邓小平.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6) 江泽民. 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5月26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页。
    7) 胡锦涛. 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52页。
    8) 习近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单行本,2016年版:第16页。
    9)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10)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
    11)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
  • [1] 郑敬斌, 任虹宇.中国共产党思想引领力建设的辩证思维.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1): 8-1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0655
    [2] 王彩玲.论中国共产党的“类本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2): 1-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2045
    [3] 李璎珞.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责任政治逻辑.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2): 6-1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3433
    [4] 罗丹.从制度优势到监督效能转化: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的理论嬗变与时代前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
    [5] 刘暖.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理论溯源、实践诠释及现实启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6): 1-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4206
    [6] 廖青虎, 陈通, 孙钰, 王威龙.乡村文化治理的创新机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1): 99-10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2380
    [7] 李俊, 夏恩君, 闫宽, 李德煌.区域文化与企业技术创新.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6): 58-7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5433
    [8] 程恩富, 吕晓凤.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百年探索.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7-1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1977
    [9] 雷黎明.楚竹书方位词及其新见词义与先民的思维观念意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 150-154,160.
    [10] 赵慧宁.城市环境设计与人文价值开发的思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132-135.
    [11] 刘存福, 赵平.试析军工型号文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132-134.
    [12] 李娅娜.传统文化作用下的版画形式创新.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44-47.
    [13] 刘永谋, 赵平.析军工文化特色.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85-87.
    [14] 李杰, 李晓霞.试论信息文化及其特征.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102-105.
    [15] 李宏.我国四院校MBA培养特色的实证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115-117.
    [16] 王月辉, 孙淑英.中国“狼企文化”探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46-48.
    [17] 孙远波.工业设计的文化因素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78-80.
    [18] 孟凡臣.跨文化教育及其方法.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9-12.
    [19] 吴贻玉.文化发展的目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 15-17.
    [20] 孔昭君.网络文化管窥.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 43-4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409
  • HTML全文浏览量:167
  • PDF下载量:33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21-05-25
  • 录用日期:2021-05-25
  • 网络出版日期:2021-05-25
  • 刊出日期:2021-07-15

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1976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LLMLA001)
    作者简介:

    邹广文(1961—),男,哲学博士,教授,E-mail:zougw@mail.tsinghua.edu.cn

  •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 毛泽东.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 邓小平.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 邓小平.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 江泽民. 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5月26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页。
  • 胡锦涛. 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52页。
  • 习近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单行本,2016年版:第16页。
  •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
  •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
  • 中图分类号:D26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文化立国、以文化治党的现代政党,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历史课题。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对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在思想意识层面,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党和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文化价值诉求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切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落实到文化现实实践层面;在文化实践层面,必须妥善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将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实践的落脚点;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必须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心。这些规律性认识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2) 毛泽东.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3)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4) 邓小平.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5) 邓小平.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6) 江泽民. 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5月26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页。
7) 胡锦涛. 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52页。
8) 习近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单行本,2016年版:第16页。
9)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10)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
11)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

English Abstract

邹广文. 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1-6.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1976
引用本文: 邹广文. 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1-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1976
ZOU Guangw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Form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romo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23(4): 1-6.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1976
Citation: ZOU Guangw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Form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romo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23(4): 1-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1976
  •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指出:“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回首百年沧桑,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懈奋斗,终于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跃。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向未来,中华民族之“强”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更体现在文化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文化立国、以文化治党的现代政党,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历史课题,特别是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党都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带领着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走向胜利。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西文化的交流激荡中,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从此被动地拖入到了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历史使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开始了中华民族新文化重建的艰辛探索,担负着更为艰巨的文化使命。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对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对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建设实践的规律做一总结和梳理,对于未来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注重文化建设,将文化问题视为关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因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早在陕甘宁边区毛泽东就曾经告诫全党全军:“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强调人民军队必须做好文化教育工作,因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来自于工农大众,需要通过文化的提升,才能够切实增强我军的战斗力。必须不断调整完善人民军队的文化教育方针,从而生动精辟地阐明军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也曾充满自信地向世界宣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而在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留下了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理论。毛泽东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要为人民大众服务。“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诸多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即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毛泽东为我们确立了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要注重各种形式的文化表现方式,在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兼收并蓄、百花齐放。

      毛泽东所确立的这一文化建设方针,为之后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十分注重文化建设,强调必须把文化建设置于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败的战略高度,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平衡发展。“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全局来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江泽民也曾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会日益增长,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在文化建设上保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受到挑战。胡锦涛也强调:“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认为在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中华民族的繁荣更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所以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在以更宽广的视角立足文化经济新时代制高点、放眼人类文明发展大历史、科学研判国外大势和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文化建设所做出的重大部署。显然,着眼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文化强国不仅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以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新实践,这必将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深远的影响。

    •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目的就是实现和促进人民的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本质性特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沧桑历程充分证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初心”,只有坚守人民主体这一价值诉求,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与艰险,不断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这一核心价值诉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文化发展繁荣的立场与信念。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鲜明地强调文化建设的人民群众观点。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演讲稿的题目,这五个字后来也被明确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而在文化实践上,必须坚持这一根本方向。1940年1月,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正式发表,这是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在文中,毛泽东鲜明地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追求的思想文化,所以必然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获得群众认可的文化才有普及的价值,只有体现出大众性特点的文化才有存在的意义。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这一讲话对后来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毛泽东明确地指出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提出了革命文艺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并号召文学家艺术家们“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毛泽东强调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这是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之处与要义所在。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跨世纪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落实到文化现实实践层面,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广泛的支持和认同。人民主体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邓小平主张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权利、人民的价值肯定为最高标准。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要立足国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在邓小平看来,文化建设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化建设最终也必须以人民群众是否能够享受到精神文化成果,以及切实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为衡量尺度。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文化建设要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阐述、一再强调的一个重大命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谈到人民群众和文艺的关系时,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要从人民的现实需要出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判定一个文化成果是否优秀,最根本的标准就是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化工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的丰富内涵作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文化是一条河,从“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而人作为历史的存在,需要在文化实践中串联起文化的“过去”与文化的“未来”,从而展开人类生动的文化生命。习近平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自觉接续民族文化传统、引领中华民族创造新的文化辉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文化实践方面,中国共产党着眼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育,善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生博古通今,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精深的研究。毛泽东告诫全党必须研究中国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要进行科学的总结,继承这一份宝贵的遗产。这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国的特点,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中国的现实实际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本位文化”论与“全盘西化”论一直争论不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何处理与既有文化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无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化原则,解决了这个长期困扰人们的文化难题。应该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地具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众所周知,“实事求是”一语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毛泽东将其赋予新的内涵,用它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对于具体的历史文化遗产,毛泽东主张批判地继承、充分地吸收丰富的文化传统资源,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素材。例如对待古代哲学的知行关系问题,毛泽东批判了其知先行后的唯心成分,继承了行重于知、知行统一等有价值的成果,用辩证唯物论进行改造,发展成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知行统一观。

      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也具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比如,邓小平借用中国先秦典籍《诗经》中“小康”一词来描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邓小平特别强调要用中国的历史文化教育青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在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基础上,邓小平又特别突出强调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强调了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江泽民提出文化建设需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胡锦涛强调文化建设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尤其要通过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高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双创”要求,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是习近平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有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创新是文化进步的不竭动力,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紧扣时代脉搏,合理调整民族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就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确保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让中华文化呈现出恒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今天,中国共产党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我们需要以此为动力不断将党的事业推向前进。尤其是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更需要我们坚定自信,行稳致远。

      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了我们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既然实践所证明的道路是成功的,我们就没有理由再犹豫徘徊,而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用邓小平的话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认准了的正确路线也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四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习近平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认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确,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文化自信心也在逐渐增强,经过中国共产党人一个世纪的艰辛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更加庄严的文化使命——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建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时代的紧迫任务。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进程中,伴随着国家硬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提升。在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如何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这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历史课题。对此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等多个场合讲话中强调要重视提高文化软实力,强调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而且集中点明了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四个方向: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提高国际话语权。所以只有切实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才能增强,才能切实展示中国的综合国力。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而文化自信是我们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建构文化自信愈发成为中国步入历史发展新阶段的紧迫课题。从文化哲学角度来看,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这正如习近平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所庄严承诺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进一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既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同时又是对往古来今的中华文明深切的价值关切,包含着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文化自信在其实践层面,最重要的是要坚守文化之本,培育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我从哪里来”,即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我觉知。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所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面向未来创建新文化的“理由”。我们还要善于在继承前人文化创造的基础上,面向未来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文化自信最终的实践指向是现代人的塑造。我们常说,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文化自信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每个中国人在走向世界中充满自信,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不断激活自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为自觉地以不懈努力去砥砺自我、改造现实、实现理想。每个人要自觉将对民族文化的承传上升到文化担当的高度,通过具体的践行将其转化为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才得以展现,强大的国家形象才得以产生,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