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高校精品期刊Ei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4期

工程力学
大长细比导弹气动弹性数值计算研究
吴小胜, 黄晓鹏
2010, (4): 379-383.
摘要:
采用一体化求解非定常N-S方程、结构变形方程及角运动方程的方法,研究结构参数和质量偏心对导弹的弹性运动和角运动的影响. 算例结果表明:使用动网格技术和非定常N-S方程求解器能够实现气动、结构和角运动方程的一体化求解;在高马赫数下,结构变形不大时,结构振动变形所引起的非定常气动力较小,对导弹的角运动影响不大;存在质量偏心的导弹,当转速等于角运动的振动频率时,会发生共振现象.
串联EFP形成与侵彻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门建兵, 蒋建伟, 杨军
2010, (4): 383-386.
摘要:
针对单罩及两种复合罩材串联爆炸成型弹丸(EFP)成形和侵彻开展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采用脉冲X光摄影获得了EFP成形过程典型时刻图像,同时得到了对钢靶的侵彻效应. 对比分析3种结构方案对钢靶的侵彻,结果表明:串联EFP战斗部对钢靶板的侵彻深度比单罩EFP战斗部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对于串联EFP战斗部的侵彻效果,钢-铜双罩结构要好于钢-钢双罩结构.
绝缘子闪络毁伤特性实验研究
张之日韦, 王树山, 魏继锋, 郜沁宇
2010, (4): 387-389.
摘要:
为了在战时能够有效打击敌方的电力系统,造成电力系统外绝缘设备永久毁坏,受绝缘子污秽闪络现象启发,提出了一种新概念的反电力系统软杀伤技术原理. 利用自行研制的专用实验设备,对涂覆导电液体材料的典型绝缘子进行了高压闪络实验. 得到了导电液体的分布状态和涂覆密度对闪络电压影响的初步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将绝缘子污秽闪络原理应用于电力毁伤技术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好的效果.
带TMD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新方法
谭平, 卜国雄, 刘红军, 周福霖
2010, (4): 390-394.
摘要:
基于状态空间表达的TMD-结构动力微分方程,运用虚拟激励法,引入精细积分法进行计算,提出求解带TMD结构的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计算的新方法. 该方法避免了复模态法的复杂性,能精确快速求解带TMD结构的平稳和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 采用结构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作为控制指标建立极限状态方程,基于首次超越破坏理论,进行了无控和TMD控制下结构的可靠度对比分析,建立起结构动力可靠度作为评价控制效果的性能指标. 以1 栋8层的剪切型钢框架结构作为算例,结果证实本方法的正确性.
机械工程
利用PIV技术对柴油机高压喷雾流场的可视化研究
白冰, 刘福水, 马云龙, 李向荣
2010, (4): 395-399.
摘要:
研究不同喷雾时刻及介质状态变化对柴油喷雾流场的影响. 采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激光测试技术对高压柴油喷雾流场进行速度场测量实验. 实验时利用前次喷雾的液滴作为示踪粒子对当次喷雾进行速度场计算. 分别进行了单次喷雾时刻、喷油压力、介质密度不同时的喷雾实验. 喷雾过程中在雾注前锋周围会形成卷吸涡,且其强度随喷雾的发展及喷油压力的提高而增加;当介质密度增加后,雾注前锋贯穿速度降低,相对速度增加. 柴油喷雾过程中形成的卷吸涡有利于柴油向周围空气的扩散,提高喷油压力可以有效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局部可重配置 机床碰撞检验方法
周敏, 张之敬, 金鑫
2010, (4): 400-404.
摘要:
为研究局部可重配置机床各模块间运动关系并防止模块间可能存在的碰撞干涉现象,针对局部可重配置机床部分模块需要更换或升级的特点,通过分析模块之间碰撞检验的拓扑结构,提取需要进行碰撞检验的模块的顶点坐标,运用构造凸包的方法,采用遗传算法计算凸包之间碰撞干涉情况,并使用自适应遗传算法对计算过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升了碰撞干涉计算效率和计算速度.
履带式混合动力车辆发动机-发电机组 控制策略研究
董玉刚, 张承宁, 孙逢春, 吴静波
2010, (4): 405-409.
摘要:
研究履带式混合动力车辆发动机-发电机组控制策略. 通过分析履带车辆动力系统对发动机-发电机组的要求及整车控制器与发动机-发电机组控制接口定义,提出两种发动机-发电机组控制策略,建立去掉动力电池组的履带车辆动力系统模型,对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 仿真结果表明,发动机-发电机组目标转速控制策略比目标功率控制策略效果更好. 通过台架实验对目标转速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
汽车减振器橡胶连接件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胡振娴, 顾亮
2010, (4): 410-414.
摘要:
研究麦弗逊悬架中橡胶连接零件对悬架系统的影响,对其动态特性进行数学建模. 基于实验数据,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采用双折线恢复力模型拟合迟滞回线,将恢复力分解为1次和3次弹性恢复力、1次黏性项和双折线恢复力3个部分,基于能量法对各项参数分批进行识别.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各项系数与频率、振幅的关系曲线,并研究了频率、振幅对各项系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加,阻尼系数逐渐减小;1次弹性系数随着振幅的增加而增大,3次弹性系数随着振幅的增加而减小.
基于一维CFD仿真技术的装甲车辆 冷却空气系统设计
韩恺, 赵长禄, 张付军, 王义春
2010, (4): 415-419.
摘要:
为了研究装甲车辆冷却空气系统结构参数与性能参数之间的影响,提出一种有效的一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方法建立动力舱模型. 利用主要部件的性能实验数据建立了某装甲车辆动力舱一维CFD仿真模型,并对风道结构参数、风道阻力、冷却风流量以及风扇功耗等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仿真预测和优化. 结果显示,当散热器高度h在125~214mm之间变化,风扇位置L在100~200mm之间变化时,对冷却空气系统的性能影响不大,同时又满足对动力舱空间的限制要求.
内平动齿轮副多齿接触激励下的 非线性振动周期解特性
程爱明, 张春林, 赵自强
2010, (4): 420-424.
摘要:
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内平动齿轮副的啮合综合刚度,得到内平动齿轮副的啮合综合刚度存在多阶不可忽略的谐波成分的激励. 考虑了这种多齿接触的时变啮合综合刚度和间隙非线性因素,推导出内平动齿轮副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仿真系统在不同量纲一的激励频率及阻尼比情况下的相图和Poincare映射图. 结果显示,系统的周期数和碰撞振动特性均随着激励频率和阻尼比产生复杂的变化.
信息科学与控制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航天器控制参数优化设计
张景瑞, 王珩
2010, (4): 425-428.
摘要:
针对大角度姿态快速机动的航天器姿态控制器进行参数优化设计. 采用四元数方法描述航天器的姿态运动,针对一类基于Lyapunov方法设计的姿态控制器,设计了描述控制器全局姿态调整能力的指标,量化了控制器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控制器参数选择进行优化,避免了传统设计中基于经验选择设计参数,通过引入粒子间信息共享的机制求解优化问题. 仿真结果表明:粒子群算法采用简洁的位置和速度更新实现系统寻优,在有输出力矩约束的条件下,进入最优解67s所需的进化代数为31,可较快收敛到系统全局最优解.
六自由度弹道仿真航路规划评价方法
王玥, 刘昱玲, 吴静弦, 吴青云, 洪志鹃
2010, (4): 429-431.
摘要:
针对飞行器航路规划评价方法单一、缺乏合理性与动态特性验证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六自由度弹道仿真的航路规划评价方法. 分析了影响航路评价的几种因素,并建立起基于Simulink的六自由度弹道模型. 将已规划航路输入六自由度弹道模型中,通过仿真得到飞行器沿航路飞行时的各飞行参数实际响应,从动态角度分析已规划航路的合理性,以更加接近真实情况的仿真手段实现对规划效果的全面评价. 仿真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以实现对规划航路动态特性的验证.
柔性业务对象模型的定义和应用
吴子敬, 闫公敬, 杨旸, 申利民
2010, (4): 432-436.
摘要:
为了解决信息系统中面向用户层次的柔性程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柔性业务的概念,定义了柔性业务对象模型. 利用该模型,对领域的业务功能进行了描述,定义了柔性业务对象的属性、行为、基础信息集合、视图集合等核心要素,描述了其柔性机制. 采用领域工程的方法给出了其开发流程,通过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系统对该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 结果表明,柔性业务对象模型能显著提高软件系统面向用户的柔性.
二维非参数化判别分析方法中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
张旭, 曹健, 刘玉树
2010, (4): 437-440.
摘要:
在使用传统线性判别分析方法计算类间散射矩阵时,使用类中心来近似表示各个类,类内散射矩阵的定义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算法性能不稳定、小样本、数据的高斯分布假设及维数困扰等问题. 提出了一种用于人脸识别的二维非参数化判别分析方法,对类间散射度矩阵和类内散射度矩阵进行了重新定义,考虑了各类数据的边界结构. 通过在ORL标准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相对于传统算法的鲁棒性和准确率.
弱散射体的宽谱BRDF测量与分析
李红松
2010, (4): 441-445.
摘要:
弱反射体粗糙表面具有复杂的散射现象. 随着入射光天顶角的增加,这类弱反射体的光反射由方向性漫散射过渡到镜面反射,且波长不同的反射光出现不同强度的镜面反射. 为了研究这个波动光学现象,使用一台宽谱全向反射计测量了两个弱反射体样品在多个可见波长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使用一台探针式表面轮廓仪测量了样品的表面轮廓,进而获得了样品表面统计特性. 一个基于波动光学的BRDF模型通过拟牛顿法优化算法逐次逼近被拟合到测量数据,准确地描述了散射光随角度和波长的变化. 通过拟合结果和测量数据比较,证明基于波动光学的BRDF模型
PNNI层次网络模型下的动态组播路由算法
胡虹雨, 陆慧梅, 曹元大, 毕军
2010, (4): 446-451.
摘要:
提出以通用层次网络模型(PNNI)为基础的,支持带宽-时延约束的动态层次组播路由算法(delay-bandwidth constrained PNNI hierarchical multicast routing, DB-PHMR). 为实现组成员的动态跨域加入,设计了跨域分支计算、中间域内分支细化以及目地域内嫁接点优化等3大步骤. 对所构建的跨域组播树不存在环路进行了理论证明. 仿真结果表明,DB-PHMR不仅解决了PNNI模型下的时延-带宽约束的动态跨域组播路由问题,且能与各种信息聚集方法无缝结合,在
光学与电子工程
一种高精度CCD测试系统的非均匀性校正方法
李静, 王军政, 马立玲
2010, (4): 451-455.
摘要:
针对高精度光电耦合器件(CCD)测试系统中像素的非均匀性给测试结果带来较大误差的问题,根据引起图像像素非均匀性噪声的特性,建立了对应的图像模型. 采用自适应阈值分割算法将图像二值化分离出有效使用像素,并提出了一种采用两点线性方法对非均匀性像素进行校正的算法. 仿真实验采用高速面阵CCD采集由激光器发射的圆形光斑图像,并通过计算图像光斑的中心坐标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将图像的复杂背景与光斑分离,可校正其像素的非均匀性,稳定光斑的像素灰度值. 在相同条件下连续采集图像,图像光斑的中心坐标稳定.
线阵扫描式激光成像探测系统建模与仿真
闫小伟, 邓甲昊, 孙志慧
2010, (4): 456-459.
摘要:
以激光成像引信为应用背景,在分析线阵扫描成像探测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激光分束发射脉冲、线阵探测元接收回波信号及其检测算法、目标反射特性和大气传输效应模型,给出了固定成像视窗线阵扫描成像仿真方法. 通过设置弹目交会以及各模型参数,以坦克目标为例进行了系统成像仿真. 结果表明,仿真系统能够对线阵扫描成像方式进行有效模拟,生成目标的距离和强度激光仿真图像,并对影响成像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介质粗糙面上目标后向散射的高效混合算法
张晓燕, 盛新庆
2010, (4): 460-464.
摘要:
以计算介质粗糙面上目标后向散射为目的,提出一种高效的混合计算方法. 该方法在单独处理粗糙面与目标方面与传统混合法一致,即使用基尔霍夫近似法(KA)处理粗糙面区域,使用矩量法(MoM)并结合多层快速多极子技术处理目标区域.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混合法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根据大尺度光滑型介质粗糙面镜向散射最强的特点,在计算耦合场时只在粗糙面上截取一块区域进行计算,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耦合场计算中所用内存与时间.
等效单电流源半桥感应加热电源拓扑结构的数学分析
张泰峰, 邹焕青, 罗马
2010, (4): 464-468.
摘要:
对一种新型等效单电流源供电半桥中频感应加热电源拓扑结构进行了数学分析,并求出四阶暂态微分方程组中各电路参量的解析解. 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迭代方法计算出电路稳态波形. 在2000kW实验样机上进行的小功率实验与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所述数学分析的正确性.
综合颜色和纹理特征的粒子滤波人脸跟踪算法
田卉, 沈庭芝, 赵三元, 郝兵
2010, (4): 469-473.
摘要:
提出了一种综合颜色和纹理特征的粒子滤波人脸跟踪算法. 该方法利用粒子滤波能有效处理非线性非高斯过程和融合目标人脸多种测量信息的特性,针对人脸特征对环境变化的不同鲁棒性,综合加权颜色直方图和旋转复合小波进行人脸特征描述,将颜色和纹理特征融合到粒子滤波跟踪框架中. 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鲁棒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与基于单一特征的粒子滤波跟踪方法相比,该算法稳健而有效,且对现实场景下人脸的跟踪效果准确.
基于FPGA的高精度高斯白噪声产生方法
汪春霆, 李修国, 王爱华
2010, (4): 474-477.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非均匀量化思想的高精度高斯白噪声产生方法. 该方法在利用均匀分布与高斯分布之间的映射关系产生高斯白噪声时,通过将映射曲线分区化,不同分区的均匀噪声的量化精度不同,可产生高精度高斯白噪声. 实测数据表明,该方法在满足噪声精度要求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硬件资源占用.
一种快速改进型SPIHT算法
邓宸伟, 赵保军
2010, (4): 478-482.
摘要: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SPIHT算法进行如下改进:利用人眼视觉特性对小波系数进行加权,更加注重人的主观因素对图像压缩的影响;引入最大值表,系数扫描时只需将最大值表内相应数据同阈值进行比较;多颗空间方向树并行编码,加快算法执行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SPIHT算法相比,该算法编解码速度加快1倍以上,更易于硬件实现. 所得重建图像具有更好的视觉感受,同时峰值信噪比平均高出0.2dB.
化工与材料科学
一种基于序列最大似然的多进制扩频捕获算法
卜祥元, 刘鹏, 安建平
2010, (4): 483-487.
摘要:
针对多进制扩频系统的伪码捕获问题,通过分析多进制最小频移键控(MSK)正交扩频调制信号的组成规律,提出一种适合MSK调制系统的快速捕获算法. 该方法将似然函数的计算分成两部分,分别用两个匹配滤波器实现,得到的似然函数计算单元实现结构简单,适合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实现. 后级的多码元累加结构可提高系统低信噪比下的捕获性能. 分析了该算法在MSK调制的多进制正交扩频系统中的捕获性能以及频差、信噪比等因素对检测概率的影响. 仿真实验结果和性能推导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准脆性SiCp/Al复合材料SHPB实验中 入射波整形技术
王扬卫, 于晓东, 王璀轶, 高举斌, 王富耻
2010, (4): 488-491.
摘要:
针对陶瓷体积分数为50%的准脆性 SiCp/Al复合材料恒应变率动态压缩实验,研究了入射波整形原则和理想入射波设计方法. 结果表明:采用原始透射波和修正后反射波叠加设计的新入射波,通过控制整形器尺寸和子弹初速获得了理想的入射波,实现对准脆性复合材料的恒应变率加载;以测试材料力学特性为基础设计的整形器,可调整入射波形使之与透射波具有相同形状. 针对准脆性SiCp/Al复合材料,SHPB实验中应变率只取决于入射波的幅值,而与整形后的入射波加载率关系不大,入射波中平台
TiB-TiB2陶瓷复合材料的放电等离子烧结致密化
张朝晖, 罗杰, 黄橙骋, 王富耻, 李树奎
2010, (4): 492-495.
摘要:
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新型的TiB-TiB2陶瓷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了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的演化规律,揭示了复合材料的放电等离子烧结致密化机理. 烧结前期,通过放电效应使Ti发生高温溅射,在TiB2颗粒间形成流线型丝状连接;随着温度的升高,TiB2颗粒与熔融的钛金属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TiB呈棒状生长;烧结后期,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在焦耳热效应和烧结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塑性变形和固相扩散成为主要烧结机制,使
管理科学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再造研究
高庆萱, 易树平, 余德海, 张毓
2010, (4): 496-500.
摘要:
针对产品协同开发效率不高,返工造成损失较大,产品设计与工艺、制造成本较高等问题,关注产品协同开发流程活动执行主体,在研究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人-信息系统交互效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基于管理制度和信息平台的主动式信息交互方式,以激励协同开发成员共享信息. 通过对主动式信息交互的实现方式的研究,建立了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协调机制模型;结合并行工程的思想,提出了基于该机制的产品协同开发流程再造方法,将其应用于实际中,证明了其可行性.
基于三角剖分局部搜索的三维滑移面算法
姜玉曦, 周海兵, 张树道
2010, (4): 501-504.
摘要:
为了在武器动力学过程的拉氏数值模拟中清晰地刻画复杂接触碰撞界面,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剖分局部搜索方法的滑移面算法. 该算法通过界面单元4个节点的位置平均引入形心,将一个四边形的曲面单元剖分为4个法向确定的三角形界面子单元,根据节点与界面子单元的相对位置判断节点和界面的接触关系和接触点,并对接触界面上的节点施加接触约束条件,刻画接触界面的形状. 该算法避免了传统算法的迭代过程和死区问题,克服了传统方法由于网格扭曲变形带来的接触点求解困难.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高效性和强壮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