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高校精品期刊Ei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33卷 第S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可达性测算模型
吕明, 罗霞
2013, 33(S1): 1-4.
摘要(698) PDF(811)
摘要:
为研究可行的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可达性测算方法,在分析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可达性进行了定义. 提出通过快捷程度、经济程度和舒适程度描述枢纽可达性,并选取相对应的时间、费用和疲劳成本作为量化基础. 针对现有枢纽可达性测算模型的不足,建立了改进的基于有量纲法和非集计模型的可达性测算模型体系和测算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基于碳排放的综合运输流量分配及径路优化
温旭红, 林柏梁, 何世伟, 张锦, 李建
2013, 33(S1): 5-8.
摘要(976) PDF(689)
摘要:
针对有效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问题,从绿色交通的角度,构建了在一定碳排放水平下的公路-铁路综合货运网络流量分配及径路优化模型. 该模型根据多商品网络流理论,设置二元型决策变量,以运输服务水平等为约束条件,以最小化运输费用和碳排放成本为目标. 通过Matlab语言调用Cplex优化器,采用模拟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获得较理想的货流分配路径方案.
旅游城市实施典型绿色交通模式的对策
赵建有, 张云娇, 赵阳
2013, 33(S1): 9-12.
摘要(737) PDF(874)
摘要:
研究旅游城市实施典型绿色交通模式的若干发展对策. 通过对绿色交通与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旅游城市实施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和换乘系统等绿色交通体系的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同时,结合西安市绿色交通旅游规划实例,论证其对策的可行性. 实施该对策对于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交通污染,实现旅游城市与交通均衡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兰州市西关十字地铁站客流组织的仿真与优化分析
包广斌, 卢玲玲, 赵宏
2013, 33(S1): 13-17.
摘要(616) PDF(885)
摘要:
结合兰州市西关什字特殊的地理位置,利用AnyLogic仿真软件建立了西关什字地下两层的地铁站模型,在微观水平上模拟与仿真了地铁站的客流组织. 根据仿真结果对客流组织进行了动态优化,提出了客流组织和设备配置与布局两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地铁站实际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突发事件下高速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
王莉, 秦勇, 徐杰, 贾利民
2013, 33(S1): 18-21.
摘要(648) PDF(915)
摘要:
分析突发事件条件下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涉及的不确定因素. 针对其动态性、模糊性、随机性及无后效性等特点,建立了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区间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当特殊运营条件发生或列车运行受到随机干扰时,利用模糊评判法建立状态转移矩阵,而后根据列车速度对路网能力进行快速折算. 实验证明,基于马尔科夫链的能力计算方法更能容错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可预测未来某时段的路网通过能力.
基于开行距离的铁路旅客候车时间分布规律
李乾, 季常煦, 贾利民, 秦勇
2013, 33(S1): 22-25.
摘要(666) PDF(619)
摘要:
铁路旅客候车时间分布规律是研究铁路旅客集散行为特征的基础. 基于北京南站旅客平均候车时间与列车开行距离正相关,研究列车开行距离对旅客候车时间分布的影响. 针对7组不同开行距离列车的旅客候车时间,运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进行拟合研究,发现参数μσ与列车开行距离l分别服从线性函数和对数函数关系并拟合标定,建立了关于开行距离的旅客候车时间分布函数g(t)=ξ(l). 将该模型应用于候车室(厅)旅客到达强度预测,结果表明列车开行距离之间的差异性可影响铁路客运站旅客到达强度,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基于满意度的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研究
豆飞, 王莉, 徐杰, 贾利民
2013, 33(S1): 26-30.
摘要(667) PDF(610)
摘要:
针对铁路旅客运输的特点,分析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旅客出行满意度指标体系,依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划分旅客群,在旅客出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计算了旅客乘车选择行为满意度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到了各类旅客对不同种类列车的满意度等级参数评价结果;分析了各类旅客对不同种类列车选择的偏好,结果可为铁路运输计划的科学规划和客运产品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LOGIT和系统动力学的客运专线运量预测模型
郭欣
2013, 33(S1): 31-34.
摘要(515) PDF(821)
摘要:
客运专线运量预测对于制定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起决定性作用. 针对客运专线的特点,分析了不同层次旅客的出行需求,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郑西客运专线日客流量进行预测. 通过与近年该客运专线客流结果比较分析,发现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客流以及LOGIT预测结果非常接近,验证了模型在运量预测方面的合理性.
直线上超限货车横向振动偏移量的仿真研究
韩惠识, 韩梅, 陈超, 汪小霞
2013, 33(S1): 35-38,43.
摘要(635) PDF(630)
摘要:
针对超限货车的特点,采用SIMPACK仿真软件分别建立了NX70H型平车和NX70型平车的动力学单车模型,仿真计算两个模型分别在Ⅰ级直线线路以20~120 km/h的速度和在Ⅲ级直线线路上以20~70 km/h的速度运行时产生的侧滚角、摇头角、横摆偏移量和横向振动偏移量. 仿真结果表明:速度和线路条件对车体侧滚角、摇头角、横摆偏移量和最大横向振动偏移量均有较大影响;在Ⅲ级线路上车体运行所产生的横向振动偏移量均大于Ⅰ级线路上的偏移量,不利工况出现在当重车在Ⅲ级线路上运行时以及在Ⅰ级线路上高速运行时;货车端部的横向振动偏移量较大,且距轨面3 600 mm以上的横向振动偏移量较大,测点均为不利点.
铁路超限货车与邻线货车会车距离的计算方法
韩梅, 韩伯领, 韩延慧, 陈超
2013, 33(S1): 39-43.
摘要(601) PDF(799)
摘要:
为解决目前超限货车会车距离的通常计算方法中未考虑超限货物长度,计算点在超限货车纵方向的位置以及超限货车与邻线货车相对停留位置等因素对会车距离计算的影响等问题,采用了超限货车和邻线货车的相对最不利停留位置及其占用的最大空间作为计算会车距离的依据,并分析车辆在直线和曲线上停留工况的基础上,分别推导出直线和曲线上超限货物计算点位于超限货车两转向架中心销之间及外方时会车距离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实例验证. 结果表明,采用该会车距离计算公式,确定的超限货车与邻线货车会车条件更合理、安全.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高铁客运枢纽客流参数预测方法
谢征宇, 贾利民, 秦勇, 王力
2013, 33(S1): 44-47.
摘要(773) PDF(1009)
摘要:
客流参数预测是实现枢纽客流安全状态预警的重要手段,针对枢纽客流参数的预测问题,提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高铁客运枢纽客流参数预测方法,通过对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内瓶颈点的短时客流参数信息进行预测,对客流的拥堵或滞留状态进行及时预警. 实验证明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高铁客运枢纽客流参数预测方法能够对瓶颈点未来短时内的客流参数信息进行较准确地预测,并可较好地反映滞留客流状态.
公路运输有毒气体连续泄漏影响范围分析
潘众, 陆建, 胡晓健, 朱森来
2013, 33(S1): 48-51.
摘要(617) PDF(457)
摘要:
提出一种确定公路运输有毒气体泄漏影响范围分析方法. 该方法从有毒气体扩散过程和交通流的通行过程两方面考虑,讨论了危化品连续泄漏的过程和特点. 在高斯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了不同情况下有毒气体对公路上车流的实际影响范围. 最后,以京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事故为例,预测分析了有毒气体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应用性.
基于Carsim的弯道路段行车轨迹研究
杨猛, 李显生, 任园园, 郑雪莲, 王宇宁
2013, 33(S1): 52-55.
摘要(781) PDF(1890)
摘要:
针对受驾驶人自身驾驶经验和习惯、视野、道路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的车辆行驶轨迹,探究了典型车辆行驶轨迹(正常轨迹、理想轨迹、切线轨迹、漂移轨迹、摇摆轨迹和修正轨迹)条件下的车辆动力学响应. 在Carsim环境中构建了以6种行车轨迹为道路中心线的弯道路段,并使车辆的左前轮始终沿道路中心线行驶,仿真过程中记录车辆动力学参数的时变曲线. 研究表明:车辆沿切线和正常轨迹行驶时,能够以安全、高效、舒适的理想状态通过弯道路段;而当车辆沿修正轨迹、摇摆轨迹等行驶时,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较差.
半挂汽车列车行驶稳定性问题研究
郑雪莲, 李显生, 王占中, 王宇宁, 王睿
2013, 33(S1): 56-60.
摘要(661) PDF(1297)
摘要:
为探究汽车列车行驶过程中牵引车单元和半挂车单元的相互影响机理,通过整车行驶稳定性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半挂汽车列车11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利用Matlab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汽车列车实车行驶稳定性检测试验验证了整车动力学模型和数值仿真的正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路况良好时,两车辆单元侧向加速度与横摆角速度大小接近,半挂车运动响应略有滞后;汽车列车发生侧翻的可能性较大,而不易发生侧滑和折叠事故;车辆侧翻时,半挂车车轴首先提升,其次是牵引车后轴,牵引车前轴最后提升.
遗传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估计纯电动汽车锂电池的荷电状态
毕军, 康燕琼, 邵赛
2013, 33(S1): 61-64.
摘要(872) PDF(707)
摘要:
考虑到串联的锂电池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并且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 NN)对于解决非线性问题有较好的特性,建立了锂电池SOC估计的RBF NN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RBF NN的电动汽车锂电池SOC估计的方法. 利用在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中运营的纯电动汽车锂电池数据对遗传RBF NN进行训练和SOC估计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SOC估计的均方根误差为0.0024,提高了估计的精度.
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参数匹配与仿真
郭姗姗, 郭伟伟
2013, 33(S1): 65-68.
摘要(702) PDF(1456)
摘要:
通过分析纯电动车整车动力系统的结构特点及纯电动汽车对驱动电机的要求,从汽车行驶动力学出发建立了纯电动汽车电动机性能参数的数学模型, 探讨总结了电机基本特性参数的设计方法. 整车动力系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最高车速为48.6 km/h,常规车速为35.2 km/h,0~40 km/h加速时间为15.2 s,最大爬坡度为19.7%,满足设计目标,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违章路边停车行为形成机理及处罚额度计算模型
漆巍巍, 裴玉龙, 宋墨
2013, 33(S1): 69-73.
摘要(714) PDF(837)
摘要:
研究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违章路边停车行为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一种该行为的处罚额度计算方法. 基于公共地悲剧博弈思想,比较驾驶人群体和个体最优收益条件下的城市道路路侧资源占用情况,以解释车辆在不设管制街道过度乱停现象的形成机理. 针对违章路边停车行为,从驾驶人和交通管理者角度构建二者间的混合战略博弈模型,以计算不同监管力度下的违章路边停车行为处罚额度. 研究表明,若不对路边停车行为加以管理,将出现公共地悲剧式的混乱停车现象,且基于混合战略博弈的处罚额度计算模型在实际中具备较好的应用价值.
基于动态交通需求估计的高速公路优化控制模型研究
江竹, 王辉艳
2013, 33(S1): 74-77.
摘要(570) PDF(532)
摘要:
依据动态交通需求估计信息,基于分层递阶的思想,建立了一个高速公路优化控制模型. 模型分为4个主要模块:交通需求预测模块对长时期内总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提前确定将来排队长度的上界;全局最优控制模块预测未来的交通状态,为路网中的各个匝道建立协调约束;交通需求估计模块对真实交通流进行估计;局部反馈控制模块根据对真实交通条件的估计信息及全局最优控制层的寻优结果决定匝道调节率. 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协调了各个匝道之间的利益,实现了高速路网整体性能的优化.
基于随机需求的接运公交时刻表的鲁棒性优化方法研究
孙杨, 孙小年, 刘星材, 李葆青, 王琦
2013, 33(S1): 78-81.
摘要(647) PDF(530)
摘要:
接运公交需求的随机性会对接运公交时刻表的编制与投入运营产生扰动影响. 为降低此不利影响,基于鲁棒性思想研究了随机需求下接运公交时刻表的优化方法. 随机接运公交需求的每一组实现为一个情景,情景目标值综合考虑乘客成本与运营成本的最小化. 以接运公交需求为随机变量,建立了接运公交时刻表的鲁棒性优化模型,模型综合考虑情景的期望值与偏差期望值最小化. 模型具有组合优化与随机规划特性,选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 最后给出算例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 算例结果表明随着偏差权重系数的提高,鲁棒性模型更倾向于降低随机需求带来的扰动.
无控T型交叉口机动车的抢行行为分析
杨小宝, 范爱华, 钟娇颖, 环梅
2013, 33(S1): 82-85.
摘要(740) PDF(600)
摘要:
研究混合交通情形下无控T型交叉口机动车的抢行行为及其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录像拍摄,获取机动车抢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法建立机动车抢行行为模型. 结果表明,机动车在面对行人、年长者及女性时更易抢行;行人数和非机动车数越多,抢行比率越小. 该研究结果可用于对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者进行安全教育,为无控交叉口交通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
低碳运输的智能交通技术体系构建
钱越
2013, 33(S1): 86-89.
摘要(562) PDF(570)
摘要:
为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碳目标,提出我国交通行业低碳运输的智能交通技术体系. 在分析低碳运输智能交通系统需求的基础上阐明了体系构建原则,详细论述了实现低碳运输的关键智能交通技术,并给出了自下而上的数据采集、信息资源规划、交通云计算、辅助决策和行为干预等关键技术的体系框架. 研究成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碳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基于临界冲突区域的交通冲突判别模型
李颖宏, 王楠, 王玉全
2013, 33(S1): 90-93,128.
摘要(534) PDF(767)
摘要:
为了更准确判断车辆行驶过程中是否发生交通冲突,对以往的交通冲突模型进行了改进,综合考虑了车辆制动过程和车辆本身尺寸对交通冲突判别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基于车型的临界冲突区域模型,分析了不同车型下冲突半径的变化,验证了车型对冲突判别的重要性,提高了冲突判别模型的精度. 针对常见车型,分析了临界冲突区域模型中的速度参数及车辆位置参数对冲突半径的影响规律,观察了在特定车速下车辆冲突区域的形状,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对上述模型进行了分析.
基于双层博弈的城市道路拥堵收费分析
程欢, 杨孝宽, 刘小明
2013, 33(S1): 94-98.
摘要(612) PDF(991)
摘要:
运用博弈论分析拥堵收费策略,基于假设将其抽象为有N+1个参与者的双层博弈模型. 针对城市道路拥堵收费问题,建立双层博弈模型,分析博弈均衡条件,并以虚拟路网为例说明博弈模型的均衡及求解. 分析结果表明,博弈实质是拥堵收费最优定价与路网流量分配的合成问题,博弈均衡是寻求系统最优的拥堵收费决策及用户最优的交通配流方案.
公交出行换乘时间模型及时间阈值研究
陈艳艳, 蔡熠文, 李平谱, 赖见辉, 赵光华
2013, 33(S1): 99-104.
摘要(753) PDF(1853)
摘要:
针对利用公交出行换乘时间阈值可更加准确区别换乘行为和二次出行行为,提高利用公交IC卡数据自动提取公交换乘时间方法的精确性,进而提升城市交通的整体规划和公交整体服务水平. 通过实际调查,首先对公交出行换乘方式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类公交出行方式的换乘时间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在此基础上从微观的角度建立了公交出行时间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通过实际调查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应用公交出行换乘时间模型得到了基于GIS公交网络要素分类的各类换乘方式的公交换乘时间阈值.
电动车骑行者碰撞风险感知研究
杨小宝, 董苓, 环梅, 李明
2013, 33(S1): 105-108.
摘要(743) PDF(958)
摘要:
研究电动车骑行者碰撞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其各种情形下碰撞风险感知的差异. 设计基于危险情形的问卷,通过网上收集问卷获取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模型等统计方法,对电动车骑行者碰撞风险感知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驾驶技能、出行频率、年龄、冒险倾向等因素对风险感知有显著影响;电动车分别与小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发生碰撞时,风险感知依次下降;同一情形下,骑行者自己失误比他人失误引发的碰撞风险感知更低.
基于BVH的驾驶动作捕捉数据研究
石建军, 史盛庆
2013, 33(S1): 109-114.
摘要(648) PDF(1813)
摘要:
提出基于BVH的驾驶动作捕捉数据初步研究方法. 详细解析BVH文件格式特征以及文件中每个数据的表达内容;利用驾驶动作捕捉数据建立了驾驶员在保持驾驶姿势情况下的坐标系统;结合正向运动学方法对动作数据进行处理. 通过动作数据分析以及矩阵的变换将抽象的动作数据转换为具体的空间绝对坐标数据,并建立了量化描述驾驶动作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驾驶动作及分析驾驶行为等提供了运动参数.
城市居民职住分布与通勤出行链关联性建模分析
高良鹏, 何保红, 樊冬, 陈丽昌, 徐伟
2013, 33(S1): 115-119.
摘要(632) PDF(1462)
摘要:
从出行链的角度,构建了不同职住空间下,通勤出行链与家庭环境、个体活动时空间约束以及多样性约束的结构方程模型. 以昆明市为例分析了不同职住空间下居民通勤出行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共性与差异. 共性方面,不论职住区域交通环境如何,居民在考虑通勤出行决策时,更关注出行时间而非出行距离,而家庭环境和活动多样性的影响则趋于稳定;差异方面,相比较职住市区的居民,职住跨区受活动时空约束的影响更为强烈,这是由职住两端可达性不平衡所引起. 居民必须同时考虑职住空间可达性与通勤活动时空制约,才能做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出行.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平面交叉口信号优化控制法
王霄维, 刘雪, 孙锋, 金盛
2013, 33(S1): 120-124.
摘要(641) PDF(558)
摘要:
本文对城市交通中单交叉口信号动态优化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应用于单交叉口的智能信号控制优化算法,并在遗传算法的选择算子中对竞争法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希尔排序策略,将基本遗传算法改进成了一种新的基于二进制编码的遗传算法. 且计算机模拟复杂度较高的四相位交通控制仿真对比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验结果证明,遗传算法可以较好地应用到交通控制领域,且改进式遗传算法在中、重度交通需求的情况下依然能在很短的计算时间内使控制周期内路口的总延误和排队车辆数明显减少.
汽车驾驶倾向性模糊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
张敬磊, 王晓原, 杨新月, 王梦莎, 高松
2013, 33(S1): 125-128.
摘要(520) PDF(572)
摘要:
以驾驶倾向性为研究对象,将驾驶倾向性具体化为反应判断指标、驾驶操纵指标及行车记录指标构建驾驶倾向性综合评判模型,应用模糊数学中多层次综合评判理论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对驾驶员的驾驶倾向性做出综合评判,并进行了实例分析与计算. 评判结果表明其符合客观实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平面交叉口的感应信号控制及仿真研究
王晚香, 郭瑞军, 佟轩
2013, 33(S1): 129-131,176.
摘要(751) PDF(1122)
摘要:
介绍了平面交叉口感应信号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过程、配时设计方法等;分析了平面交叉口定时信号和感应信号控制的优势和局限;并应用交通仿真软件VISSIM进行了定时信号和感应信号的交通仿真,分析了仿真结果. 结果表明:平面交叉口的感应信号控制更适应于各进口交通流相差较大且总流量未达到饱和时的状态. 有利于改善路口交通流秩序,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对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
语音预警对降低闯红灯交通事故的功效研究
向往, 闫学东, 马路, 许永存
2013, 33(S1): 132-136.
摘要(677) PDF(874)
摘要:
为解决信号交叉口处闯红灯车辆常常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利用北京交通大学驾驶模拟器,采用语音预警的方法对驾驶员避撞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得到了事故发生概率和碰撞严重程度两个结果分析语音信息的功效. 研究结果表明,语音信息能够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碰撞的平均严重程度,是降低道路交叉口闯红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换乘停车场规划研究
吕悦晶, 李程, 周兴林, 张贞贞
2013, 33(S1): 137-140.
摘要(664) PDF(1350)
摘要:
分析出行者选择P+R换乘方式的影响因素,针对现有换乘停车场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HBW出行模型和Logit模型的换乘停车场规划中规模确定、场址选择的方法. 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停车场规划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可优化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缓解交通密集城区交通压力,提高出行的便捷性.
基于协整理论的浮动车行程时间修正模型
李玮峰, 段征宇, 郭高华
2013, 33(S1): 141-144.
摘要(626) PDF(729)
摘要:
以牌照识别数据为基础,将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应用于数据融合技术,建立基于协整理论的浮动车行程时间修正模型. 以上海市高架路为例进行分析,证实了浮动车数据与牌照识别数据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说明浮动车数据的短期波动受到了长期均衡与短期失衡的作用.
用户均衡模型的电路原理解释及实验装置设计
张水潮, 任刚, 杨仁法
2013, 33(S1): 145-148.
摘要(513) PDF(687)
摘要:
通过建立交通网络与电路网络相关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对用户均衡模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物理学上的比拟解释,推导出了用户均衡模型的数学规划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与交通网络中相关单元所对应的电路元器件的组成,并给出了与交通分配模型相对应的电路实验装置设计方案. 该实验装置可用于相关交通网络的测试和计算.
冰雪条件下信号交叉口上游拥堵识别方法
杨龙海, 章锡俏, 方林, 刘洪
2013, 33(S1): 149-152.
摘要(580) PDF(548)
摘要:
为解决冰雪条件下的信号交叉口上游拥堵识别问题,提出基于研究临界消散车队长度值的拥堵识别方法. 该方法根据汽车行驶理论与拥堵区间车辆行驶特点,将拥堵临界车辆的行车过程分为加速、匀速和减速过程,通过分析的拥堵排队车辆通过交叉口的过程,建立不同冰雪路面信号交叉口拥堵识别模型. 通过不同条件下相关参数标定,计算上游路段拥堵临界位置. 利用哈尔滨市区一个交叉口的实际调查数据进行验证,证明该模型能很好与实际相契合.
交通安全和谐度分析与评价
张恬亚, 丁立民
2013, 33(S1): 153-155.
摘要(707) PDF(563)
摘要:
论证了交通系统和谐度与安全的关系,提出了交通安全和谐度的4个层次以及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 从和谐的视角,通过建立单因素方程和多因素和谐度方程,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交通安全评价. 通过和谐的视角进行交通安全的分析与评价,该评价既包括宏观层面也包括微观层面,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交通安全的分析和改进.
基于道路特征信息的视觉车道模型研究
贺思虹, 陈雨人
2013, 33(S1): 156-159.
摘要(691) PDF(685)
摘要:
为有效进行道路设计评价以及分析道路环境影响驾驶员行为的机理,提出一个视觉车道模型,用于描述驾驶员眼中的道路特征信息. 视觉车道模型基于Catmull-Rom样条曲线建立,在CAD平台下自主开发了视觉车道模型软件,能自动进行设计道路视觉图像拟合;经大量实验分析表明,该模型能拟合任意形状的道路线形,并提取相关参数. 对视觉车道模型与道路三维几何信息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是进行道路设计一致性评价的基础.
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状态检测方法研究
胡敦利, 刘康
2013, 33(S1): 160-163.
摘要(834) PDF(811)
摘要:
研究基于驾驶行为判断驾驶状态的方法. 基于驾驶模拟舱进行实验,通过分析驾驶人在疲劳状态下的方向盘转角操作特征及油门幅值变化情况,提取了方向盘不动时间占空比和油门幅值均值作为疲劳状态判别指标,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方向盘不动时间选取的优化,运用Fisher线性判别算法对驾驶状态进行识别,得到了较为准确的识别率.
基于GPS的山区农村公路线形安全改进方法
沈照庆, 杨宏志, 韩兴家
2013, 33(S1): 164-167.
摘要(576) PDF(697)
摘要:
针对山区农村道路线形和路侧危险系数高的问题,利用GPS定位技术采集道路中线、边线和路线地形地貌信息,结合现有的交通设施布置情况,评价各危险路段的安全等级,根据危险性质进行安全分类. 从安全角度提出了最优的路线改进方法和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法,并基于GPS对山区农村道路的交通车辆进行定位和测速,对改进后的路况安全状况进行了整体评价. 结果显示,人与车的行车安全系数得到显著提高.
城郊高速公路出口匝道落地点的选位方法
赵海娟, 陆键
2013, 33(S1): 168-171.
摘要(671) PDF(589)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接入管理技术的城郊高速公路出口匝道落地点的选位方法以提高高速公路主线和地面道路交通流的畅通与安全性. 对从出口匝道接入周围的土地利用类型、地面道路和上下游交叉口的功能与等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落地点的宏观选位方法;以此为基础,从落地点与上下游交叉口的接入窗口、接入间距和接入顺序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落地点的选位进行了微观界定. 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出口匝道落地点的选位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
考虑排放因素的城市交通信号配时建模
饶倩, 张轮, 杨文臣
2013, 33(S1): 172-176.
摘要(628) PDF(632)
摘要:
针对传统交通信号控制方法忽视环境效益的不足,研究考虑排放因素的城市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 根据城市道路机动车行驶过程,考虑不同行驶工况下污染物排放特点,分别建立了城市道路污染物和标准污染物排放模型;分析了交通信号评价指标的相关性,选取面向排放因素的性能指标,并采用相对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考虑排放的交通信号的配时模型;利用基于黄金分割的改进粒子群算法对配时模型进行求解;在不同交通状态下,采用3种算法对实例进行大量的数值计算和仿真验证. 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算法求解精度高,且提出的模型在降低排放、提高路口通量方面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城市交通信号三级模糊优化控制与仿真
杨文臣, 张轮, 何兆成, 朱敏
2013, 33(S1): 177-181.
摘要(628) PDF(437)
摘要:
针对多数交通信号模糊控制方法极少关注交通流的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城市交通信号三级模糊优化控制器及其Paramics仿真方法. 综合考虑交通需求强度、相位优化和延长时间决策等控制机理,提出三级模糊控制器的结构,并引入搭接相位设计相位优化的机制,遵循交通信号控制基本原则,提出三级模糊控制算法,最后,采用COM组件的混合编程技术构建三级模糊控制的Paramics仿真平台,并以深圳市黑点路口进行实验,在不同交通条件下对提出的模型进行效用评价;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器性能良好,在高强度的交通状况下性能稳定,控制效果符合交通管理者的控制目标,且具备快速响应交通流不确定性的能力.
基于车辆运行状态的次任务驾驶安全性评价
金立生, 咸化彩, 杨冬梅, 顼美姣, 秦彦光
2013, 33(S1): 182-186.
摘要(733) PDF(1002)
摘要:
为研究次任务驾驶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借助驾驶模拟器对正常和次任务驾驶过程中的车辆运行状态参数进行了采集. 基于差异显著原则,选取速度、加速度、方向盘转角等变量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最少变量体现最多信息为优化目标,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3类因子,进而确定出不同评价指标对因子的影响载荷系数,完成了基于车辆运行状态的次任务驾驶安全性评价模型构建. 综合实验数据和驾驶人类型因素,确立了模型评价得分与驾驶安全等级间的数量关系. 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准确判断不同驾驶状态下的行车安全性,为驾驶安全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一种有效判定方法.
基于EMD载货汽车动态载荷信息处理技术
李世武, 姚雪萍, 孙文财, 王琳虹, 沙学峰
2013, 33(S1): 187-190,191.
摘要(555) PDF(458)
摘要:
为在载货汽车安全状态监测中获取真实稳定的载荷状态信息,对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车辆载荷状态动态检测装置实时采集到的电压信号进行了处理. 根据载货汽车动态载荷信号的特点,以经验模态分解(EMD)算法为基础,去除传感器信号中的低频动态载荷,从而获得稳态的车辆载荷信息. 基于LabVIEW软件的编程功能,实现了对载货汽车动态载荷信息的处理及结果显示. 通过不同载重量、速度、路面环境条件的实车道路试验的验证,系统测量结果误差小于5%,满足实时监测车辆载荷状态的要求.
基于全寿命费用的中小学校舍抗震性能评估
党育, 刘承昊
2013, 33(S1): 191-195.
摘要(521) PDF(600)
摘要:
为准确合理地对中小学校舍建筑做出抗震性能评估,对震前维修加固决策做出有效建议,提出一种基于全寿命的抗震性能评估方式,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指标表示为震后失效损失与全寿命费用的函数关系,并借鉴社会可接受风险的研究,将中小学校舍的抗震能力划分为4个等级. 采用此方法对2类常见中小学校舍的建筑抗震性能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此方法可全面合理地进行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
感觉寻求对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影响:交通安全意识的中介效应
王华容, 施利承, 缪绿青, 谭顶良
2013, 33(S1): 196-200.
摘要(652) PDF(849)
摘要:
调查儿童感觉寻求发展的特点,探讨感觉寻求、交通安全意识对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影响. 采用《中小学生感觉寻求量表》、《儿童交通安全意识问卷》对873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运用SPSS 16.0、LISERAL 8.8、AMOS 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发现,儿童感觉寻求水平的性别、年级差异显著,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四年级学生感觉寻求水平最高;儿童道路交通伤害与其感觉寻求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儿童交通安全意识呈显著负相关;儿童感觉寻求与交通安全意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交通安全意识在感觉寻求与儿童道路交通伤害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结果表明,在开展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时,需要关注儿童的感觉寻求水平,提高儿童交通安全意识.
载货汽车制动蹄片温度监测方法研究
杨志发, 于卓, 于海洋, 李世武, 徐观
2013, 33(S1): 201-204.
摘要(627) PDF(558)
摘要:
为实时掌握载货汽车制动蹄片温度变化状况,研究一种用于监测制动蹄片温度的方法. 通过运动分析找出制动蹄片位移最大位置,从而获得温升最大位置,也即蹄片温度监测点;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构建载货汽车制动蹄片温度监测系统,进行传感器选型、软件系统设计、研究系统实施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实验进行监测系统数据采集. 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监测误差≤2.5%,证实了该制动蹄片温度监测系统的有效性.
Baidu
map